区块链作为现有信息技术的创新使用,在未来众多行业将会得到应用。区块链的主要特征包括去中心化、分布式、开放性、匿名性、信息不可篡改、自治性等。区块链的相关技术和应用如非对称加密技术、智能合约技术等逐渐在能源、金融以及政务等行业得以应用和推广,如应用于能源交易、保险理赔、证券交易、土地所有权登记等业务环节。然而由于区块链处于开发和应用的早期阶段,在技术和行业应用方面都存在许多未知隐患,如去中心化机制下的数据存储和删除的法律风险、数字货币的合法性、智能合约的不可篡改性等都面临法律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发研究并制定相应的规则、标准等来规范区块链技术的健康发展和合法应用。

区块链概述

区块链不是一项新技术,而是在现有技术下的创新应用。区块链的技术是由非对称加密、分布式数据存储、加密算法,哈希(散列),Merkle 树和点对点传输组成。区块链技术作为比特币、以太坊等数字加密货币的核心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数字货币长期所面临的双重支付问题。投资管理公司(ARK Invest)和比特币公司 Coinbase 的一份联合调查显示,全世界持有比特币的用户已经超过 1000 万人,每天交易金额超过 1.5 亿美元。在此背景下,区块链技术受到各领域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由于信息与价值的密不可分,我们有了互联网这个全球范围的高效可靠的信息传输系统后,必然会要求一个与之匹配的高效可靠的价值传输系统。”互联网诞生后,信息在点对点的传输中变得高效与廉价,然而对于有价值的信息却缺乏相应的保护机制。复制、篡改一条信息的成本几乎为零,导致侵权行为激增。同时,由于传统社会的信任是建立在可靠的第三方、基于信用担保的机制下,由权威的第三方机构 ( 如银行 ) 来提供社会的信任支撑,保障交易的进行。因此在没有第三方中心的条件下 ,很难直接在两个不熟悉的实体之间建立信任。但是,第三方机构以这种形式参与交易不仅带来集中化的风险,还会增加传输和交易的成本。在信息缺乏保护机制以及第三方机构潜在风险的背景下,区块链技术诞生了。它通过可靠的数字加密算法以及分布式节点的验证和共识机制,解决了有效信息保护以及去中心化系统中各节点间信任构建的问题,,从而在公开透明的基础上完成信息的传输和价值的转移,实现当前网络架构的重大转变。

区块链技术的技术架构及特征

区块链系统由六个层级构成,分别是数据层、网络层、共识层、激励层、合约层和应用层。其中,数据层包含底层数据区块和数据操作技术,如非对称加密、Merkle 树、时间戳等可以保护数据的完整性,实现数据的可追溯性;网络层则包括分布式组网机制、数据传播机制和数据验证机制,实现节点间的交流联系等;共识层主要封装网络节点的各种共识算法,包括工作量证明(POW)、股权证明(POS)、权益证明(DPOS)、实用拜占庭容错算法(PBFT)等;激励层主要包括经济激励的发行机制和分配机制,通过实施一定的措施来激励各节点参与区块链的安全验证工作等;合约层主要包含智能合约和各类脚本、算法,是区块链可编程功能的基础;应用层则封装了区块链的各种应用场合和例子。

在以上的技术架构下,区块链技术具有如下的技术特点:

(1)去中心化:目前大多数行业都存在中心化机构,如金融、医疗、电力行业等,但区块链网络允许消费者和供应商直接连接而无需第三方。传统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是由中央机构维护的,由于区块链技术使用分布式计算和存储,任意节点的权利和义务都是相同的,地位也是平等的,没有中心化的设备或管理机构。

(2)分布式:一旦传统的数据库中心出现故障或受到攻击,就可能导致整体网络瘫痪、数据泄露和交易暂停。分布式网络存储技术能够将数据分散地保存于许多节点上。正是由于每个分布式节点都保存了区块链数据副本,因此在任意一个节点出现故障时,系统仍然能正常运作。区块链的分布式存储方式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健壮性、容错性和可靠性,同时也能有效提升信息传递效率。图一是分布式网络节点与中心化、去中心化网络节点的比较。

(3)开放性:由于区块链技术的开源和透明性,任何人都能够了解系统的操作和运行规则、从而能够自行验证数据内容的真实性和数据来源的完整性。除了不能知晓参与交易的各方私有信息外,其他所有区块链的数据都是公开的,系统的参与者都可以通过区块链公开的接口来查询相关的数据和开发应用。也就是说,数据是开放和共享的。

(4)信息不可篡改:信息只要通过验证就会被添加到区块链上并被永久储存,除非篡改者占有超过全网 50% 的算力,那么他可以创造一条长度大于原来链的新链,从而使旧链中的交易信息被回滚。可见,区块链的这种保护模式与传统的防火墙模式截然不同,因此存储于区块链上的数据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区块链的信息安全特征对于各行各业的稳定和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5)匿名性:由于节点之间的交换遵循固定的算法,通过非对称加密技术,数据能够在网络的各个节点实现交互,由于区块链内置的程序规则会自行判断数据交互是否有效,因此交易双方不需要通过公开自己身份的方式让对方产生信任,只需告知自己加密的地址即可。

(6)自治性:区块链采用基于已取得共识的规范和协议,使得整个系统中的所有节点能够在无第三方作为信用担保的环境下自由、安全地交换数据,对“人”的信任已经转换为对机器的信任,任何人为的干预都不起作用。

行业应用

正是因为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分布式、开放性、自治性、信息不可篡改以及匿名性的特征,在诸多行业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2019 年全国两会上,两会代表委员共提出至少15 份涉及区块链场景的提案或议案,金融、政务、医疗、商品溯源等领域成为热门讨论方向。以下就区块链在能源、金融以及政务三个行业中的应用进行相关介绍。

能源行业

众所周知,能源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撑,是社会发展的命脉。而我国能源资源却相对不足,长期以来都面临着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能源转换率低下、能耗大、污染严重等问题。在传统能源行业交易中,交易数据的真实性一般由能源公司负责担保,数据一般被集中保存在公司营销数据库内,因此行业面临低效决策甚至指令执行和信息处理出现错误的风险,数据库中的交易信息容易被内部人员恶意篡改,用户可能会质疑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除加快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严格控制煤电装机规模增长、升级污染处理设备等措施以外,能源行业也在与时俱进,未来能源市场将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交易主体和交易模式都会有所改变,交易数量将大幅增加,交易市场会空前活跃。

在我国,国家电网、国家电投、南方电网等能源行业巨头公司纷纷积极布局新能源产业,并且积极向智慧能源发展。智慧能源是能源产业发展的新态势,即互联网与传统能源行业深度融合,将互联网理念贯穿于能源的生产、传输、存储、消费全过程。智慧能源具有设备智能、信息对称、供需分散、交易开放等主要特征。从特征上可看出智慧能源与区块链具有一定的共性,即去中心化、开放共享等。区块链与智慧能源相辅相成,前者能为后者提供技术支撑,促进新型能源供需体系的建设;后者能为前者提供市场和应用背景,实现技术价值。在能源构建过程中,从能源产生、能源运输、能源调度、能源存储以及能源交易等环节可以适当引入区块链技术。例如,在能源调度环节,能源行业更加强调分布式计算与数据存储,如个人用户在使用电的过程中配备智能电表,表计内固化个人用户与电网公司的合约程序,从电网的角度来看实现了调度、控制与计费的功能,即在区块链中实现节点功能。在能源交易环节,区块链在分布式决策模式中通过智能合约技术自动进行处理、传输和存储交易信息。由此可以大幅提高能源交易系统的交易效率,并通过系统各节点之间运行的共识机制优化决策结果。同时,在能源交易过程中,通过使用加密算法和共识机制而无需专门设置第三方信任主体,区块链能够有效防止能源交易中的勾结篡改和欺诈等行为,解决在能源交易过程中的互信问题。区块链技术在能源行业的引入,将加速智慧能源在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的发展,实施能源生产和设施利用的智能化转型,推进能源监测、能量计量、调度运行和管理智能系统建设,提高能源发展可持续自适应能力。

目前,美国 Solercity、Brooklyn Microgrid 等公司已经在“区块链 + 能源”方面具备了操作性较强的方案,并开始尝试推广建设。Solercity 等公司提供的太阳能板等发电设备已被安装在部分家庭,这些家庭用户可使用虚拟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虚拟 P2P 能源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在自家的太阳能板发电后,除自用外,用户可将多余太阳能电力在网上进行交易。区块链技术能够实现交易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开辟了清洁能源的新型营利模式。“区块链 + 能源”的商业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将使越来越多的家庭及企业绕过电力公司供电的传统途径,最终形成各个具有自身发电和储电功能的微型电网。另外,澳大利亚也已经构建了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的 PowerLedger 居民用电交易平台;非洲 Sun Exchange 项目正在借助区块链平台募集外部资金,以帮助非洲国家建设光伏项目。

金融行业

由于传统金融行业存在信息不对称,金融风险较大的问题,因此互联网金融凭借着开放、共享、去中心化的精神迅速崛起。它能够提高金融信息对称水平,提升金融交易效率,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和控制金融交易风险。然而,虽然互联网金融的精神和理念已被普遍接受,但仍缺乏相应的技术基础作为理念支撑的保障。国内一些所谓的互联网金融 P2P 平台,如多多理财,火球网,既不能做到完全的去中心化,同时又缺乏传统中心化机构的信誉和风控能力作为运营的保障,导致国内大批 P2P 平台相继倒闭,这也是对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重创。国内的这些所谓的互联网金融 P2P 平台更多的是借用了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概念用于非法筹资。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金融业的计算环境变得更加开放和多元化,金融信息系统的潜在威胁也变得更加复杂多样。中间人攻击 ( 身份窃取 )、数据篡改和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三大安全威胁日益严峻。对此,区块链技术凸显了其重要性。

传统的用户身份认证采用对称密码或基于传统的 PKI 技术平台进行,易被黑客入侵并假冒身份,区块链则采用非对称式公私钥加密技术,公钥用于识别区块链交易,私钥用于执行区块链交易。非对称式公私钥加密技术可用于验证用户身份,因为只有拥有私钥的用户才能对使用公钥加密的数据进行解密,或通过私钥加密数据以进行公钥解密,从而创建签名。因此将区块链用于金融行业用户身份认证,能够减少企业遭受黑客攻击,有效防范身份伪造。同时,非对称式公私钥加密技术可用于构建加密货币,像比特币一样,加密货币的构建是为了通过交换一些有价值的数字资产(加密货币)来获得商品或服务。每个用户都可以创建一个“钱包”,其中包括私钥、公钥以及从公钥派生的地址。用户通过挖掘或购买获取加密货币,并将其作为一笔交易添加到区块链中,以便将其地址与其价值相关联。如果用户要购买商品,他们将使用私钥来解锁加密货币并转移给卖家,卖家再用他们的私钥锁定加密货币。同时,每一笔交易都要公开发布给系统中让所有相关参与节点进行确认和保存,因此区块链业务系统中的信息更加安全可靠。

区块链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提供技术可靠的执行环境,因此可用于保险理赔、证券交易等金融活动。智能合约是一种通过信息化的方式让合约参与方进行传送、验证和履行合同的计算机协议。智能合约具有透明可信、自动执行、强制履约的特征。参与方共同维护一个责任明确的系统,无需将权利转让给第三方,这将有利于各方更好地合作。同时,智能合约可以自动验证交易过程,任何一方受到攻击,系统会自行检测出相关恶意行为并及时消除在网络中蔓延的风险。对于保险理赔,将保险管理流程、理赔范围、条件和金额通过区块链技术写入智能合约之中,智能合约便能够自动验证理赔,只要客户满足了相关的理赔标准,智能合约就会自动支付赔偿金额。由于区块链具有信息不可篡改和开放的特性,能够保证系统数据的真实性和透明性,便于数据的管理和认证。在此过程中,智能合约取代了保险公司签订合同和审批理赔的的身份,一方面,能够有效地简化繁琐的流程,提高保险理赔的效率;另一方面,能够保证用户的信息不被保险公司泄露。对于证券交易,区块链将股权整合为数字资产,从而直接启动证券交易,无需第三方机构参与。股票资产交易通过区块链代码建立双方合约,实现合约的自动执行,确保相关交易信息仅向交易双方公开,而对无关第三方保密。由于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篡改和可追溯性,因此可使审计过程更加透明,降低金融欺诈的风险。

金融业信息化水平的的不断提升和完善,对推动金融业的改革、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金融业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应用使得信息安全泄露的风险不断加大,因此信息安全保护的等级将越来越高,难度将越来越大。对于金融行业来说,安全区块链技术不存在某个集中服务的节点,充分发挥了分布式存储的优势,绝除了当前 DNS 注册弊病的祸根,因此面对 DDoS 攻击,攻击者找不到特定的攻击目标,降低了无法正常访问金融机构系统对外服务的风险;面对勒索病毒攻击,即使锁定了某些区块和节点,也不会影响其他区块和节点对数据的正常访问。对于具有区块链提供的技术可信特征的金融机构而言,可建立超越单个实体的多方网络的整体安全性,摆脱对某个机构的安全依赖性,减少了每个参与方的信息安全负担和压力。基于这种开放的网络化环境,用户不再依赖特定金融机构的内部平台和技术的安全性,它极大地提高了系统中数据的稳定性和机密性,降低了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美国 Rivetz 公司正在使用区块链来实现一种全新的交易类型方法。Rivetz 正在为支付和控制网络安全服务的设备提供价值储备。Rivetz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Steven Sprague 表示,区块链为部署和管理全球密钥和设备完整性提供了新模式。Rivetz 的愿景是将软件定义的网络扩展到包括端点设备并提供网络安全控制证明。控制措施到位证明的提供可能会解决过去 GDPR市场的核心合规挑战。

政务行业

借助于区块链技术,公共部门的很多领域都可以从中受益。未来,集中管理机构在区块链技术的背景下可能会变得不那么重要,或者它们的角色可能转变成为分散服务提供平台和治理,而不是成为每项交易的核心。

OECD 发布的“政府创新:2018 年全球趋势”报告讨论了美国公私合作伙伴关系 ID2020,该合作伙伴关系证明了区块链有可能帮助为世界上没有官方认可身份的 11 亿人提供数字身份,包括很多难民。IDC Future Scape 发布的“2019年全球 IT 市场十大预测”报告称,到 2022 年,1.5亿人将拥有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身份。“一般来说,为了拥有身份,您需要什么?最简单的答案是我们已经知道的:您需要拥有公钥和私钥。”用户发布公钥后,该公钥成为他的 ID,用户通过使用私钥对发送的每条消息进行数字签名,并允许任何人验证这些消息是否由持有该特定公钥的用户生成。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能够大幅度地提高身份识别系统的操作友好性和安全可靠性。除了用户以外,没有任何人能够操控这个系统。

区块链还能应用于与身份识别密切相关的信誉评定。当前的“信誉系统”一般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分散式的,因为无法确信之前的信誉评价是否可靠导致信用数据无法共享,即如果用户从 MOBLIKE 切换到 OFO,用户在 MOBIKE上的信誉评价并不会转移到 OFO;另一种是集中式的,即由一个平台集中管理和控制信誉数据。一个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去中心化的信誉系统的功能需要分为两层:数据功能和评估功能。数据功能即用户能够获取信誉评分、相关的交易记录和一些其他信息。同时,每个用户都可以执行他们的评估功能,对信誉系统中的其他用户进行评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信誉系统使用户在仅提供少量加密数据的情况下,就能证明该用户至少拥有 X 点信誉分,保证其敏感信息不被公开。

在土地所有权登记方面,印度、格鲁吉亚、巴西等国家正在进行和测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土地所有权登记。传统的土地所有权记录依赖于纸质或缩微胶片等物理存储方式储备或依赖于数据库储备,当火灾或数据库发生故障时,很有可能导致记录丢失。而基于区块链技术,土地所有权和与所有权相关的其他记录以及与出售财产相关的任何详细信息都按时间顺序记录在区块链分类账中。由于区块链交易是不可变以及可追溯的,且信息数据的存储是呈分布式的,因此可以通过区块链中的先前记录来查找房产或其他资产的完整历史记录。同时,在传统的土地所有权制度下,对于持有大量住房贷款的人,一旦涉及伪造签名盖章等问题,或者出现文书丢失或受损等情况时,将很难证明房屋或土地所有权的归属问题。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土地所有权登记,系统中的多个节点都可以记录和识别每一笔房地产交易,因此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共识机制可以有效地消除房屋或土地所有权的争论。

另外,在传统的土地登记制度下,一些恶意行为者会侵入土地登记系统,不是为了窃取记录,而是为了偷偷地改变现有记录,最终目标是削弱公共和私营部门对政府的信任。这种网络攻击如果成功,将会动摇我们经济体系的核心,并加剧人们失去对政府和企业的信任。由于区块链具有信息不可篡改的特征,恶意行为者意图的实现将变得非常困难。传统的土地登记制度虽然整体上运行稳定,但是其效率低下,收费偏高(有第三方的参与)。区块链技术的运用,可以大大提高土地的所有权登记效率,降低收费水平。

因此,基于区块链技术,政府能够高效率地开展工作,而不需要严格集中化管理或遵循过于繁琐的标准。区块链可以提高效率、安全性、透明度和参与度,同时允许每个实体使用自己的技术来运行自己的流程,而不需要管任何其他实体的流程和技术。这使得一个机构可以专注于他们最了解的业务,而不需要了解其他组织的流程和信息系统。

区块链的法律问题探析

区块链自身技术特点引发的法律问题

在数据存储方面,以土地所有权登记为例,当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用户数据存储时,用户土地所有权的大部分信息将会上传至公共网络,区块链技术将通过一定的算法匿名存储土地所有权的信息。通常用户只有利用公钥、私钥才能访问区块链技术存储的土地所有权信息。但是区块链中这种较为可靠的技术方案并不能保证业务数据的绝对安全和保密。如果用户的私钥被恶意窃取,数据存储的算法被破解,可能意味着用户无法访问在区块链中存储的土地所有权信息,从而影响个人土地所有权证明,甚至会发生区块链中存储的土地所有权信息被篡改的情况。此外,若出现全网 51% 的节点被劫持的特殊情况,则可能导致全国的土地所有权登记信息被公布于网络的不良情况,对于个人的隐私会是极为巨大的风险。传统的数据中心或政府机构由于征集和保存了土地登记所有权的相关信息而需要对这些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承担法律责任。目前由于我国尚未制定区块链技术规则的法律制度或技术标准,同时在区块链技术中缺乏中心化的法律实体,传统法律规则难以应用于分布式账本系统。因此当遭遇黑客攻击时,如何确认法律责任主体较为困难。在区块链中,所有的分布式存储节点在法律上都应该被认为是平等的,这意味着在这种去中心化的存储方式下,所有的节点均不对分布式存储的数据安全承担法律责任,或者所有的节点均需对数据安全承担法律责任。

此外,欧盟颁布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对区块链的数据删除也提出了挑战。GDPR 第 17 条规定了删除权(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及时删除有关个人数据,还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通知其他网络运营商停止利用并依法删除,这是对传统删除权的极大扩张。由于区块链用户使用数据服务时 , 大规模的数据需要存储在链下第三方数据服务器中 , 用户难以确认服务器是否真正执行了数据删除操作。因此 , 确保数据的可信删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英国上议院指出需要对 DLT(数据链路终端)与数据保护法例如 GDPR 的相互作用进行密切分析。区块链要符合 GDPR 规定,可能需要“授权”或可以访问受控 DLT。另外,区块链系统与其他记录保存系统一样,一旦用户选择使用一个区块链系统记录信息,用户可能面临无法删除以前的交易记录并将其转移到新系统的问题,因为这些交易是区块链的一部分,对链的任意更改都会导致合法的新区块的散列值无法生成。因此需要协调区块链“不可变”分类账条目以及 GDPR 中关于数据主体进行整改和删除的权利,并且需要确保国际数据传输是合法的。

区块链技术在行业应用过程中的法律问题

在电力行业中,尤其是电力调度环节,通过采用区块链技术能够大幅提高能源交易系统的交易效率,同时也颠覆了传统的电力供求关系。为了销售家庭发电设备生产的多余电力,用户的角色就从用电侧转变为发电侧,由使用者转变为经营者,电力调度的内涵和外延都会发生巨大变化。电力使用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导致与电力相关的法律条款和法律主体将发生变化。由于电网调度工作的去中心化趋势明显,电网运行的复杂程度会大大上升。因此,传统的供用电合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国家核准的电价可能都需要调整,从而适用于智能合约。同时,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等与电力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调整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区块链技术以及智慧能源技术对整个电网的运作模式带来的巨大冲击。

虽然美国、澳大利亚和非洲国家正在使用数字货币进行能源交易和发行融资等活动,但目前我国数字货币市场较为混乱,不法分子打着区块链技术的旗号进行非法集资和网络诈骗行为屡见不鲜。在目前区块链技术应用最广泛的数字货币应用领域中,涉及的法律风险亦相对较多。2013 年 12 月,央行等五部委发布的《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明确了比特币的性质,否定了比特币作为货币在市场上进行流通的可能性。2017 年 9 月,央行发布的“九四公告”禁止组织和个人从事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可以看出我国对数字货币的态度是趋严的,对于未来数字货币在我国的开展也需要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因此,国外“区块链 + 能源”的商业模式在我国存在一定的法律问题,我国应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和法律制度的能源区块链方案。

在金融行业中,应用智能合约也存在一些法律问题。以保险业为例,首先是用户的隐私问题。由于智能合约上的信息都是公开的,而保险业的相关信息一般是较为敏感的,这就涉及数据的保密问题,如果用户与保险公司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则可能出现侵权纠纷。其次,由于智能合约中没有第三方,是用机器语言来表述的,因此是不可撤销的。而在现实生活中,若出现《合同法》第 54 条的规定合同可撤销的五种法定情形,用户是有权撤销该保险合约的。所以当用户选择智能合约作为保险理赔的执行方式时,若要撤销原合约,那么就需要引入内容为“如果合同一方违约,则合同另一方有权避开”的新的智能合约,这就给用户带来一定的不便利性。再次,智能合约可以是匿名的,这就给犯罪份子带来了可乘之机,当匿名的保险合约出现法律纠纷时,中心化管理机构的缺失使用户投诉无门,无法确定法律关系主体,通过传统的诉讼方式也难以解决法律争议,这将极大地损害用户的经济利益。因此,立法机关应尽快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法和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将区块链技术纳入法律适用范围,确立网络身份及电子认证在网络空间治理及身份管理中的重要法律地位,切实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

结语

去中心化、开放性、信息不可篡改等特性使区块链能够在未来各行各业中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应用,具有非常开阔的前景。然而根据 Deloitte 2018 年全球区块链调查,尽管商业社区中多数早期采用区块链技术的人认为区块链有可能彻底改变他们的行业和整体经济,但是仍有相当多的怀疑者认为区块链的潜力被过度宣扬,“区块链疲劳”开始出现。由于区块链尚处于开发和采用的早期阶段,在涉及数据存储、数据删除等技术标准以及在能源、金融和政务行业等应用方面仍存在许多法律风险。因此,还需要立法部门和相关行业共同合作,进一步开发研究并制定相应的规则、标准等来规范区块链技术的健康发展和合法应用。2018 年,全国两会主要关注“区块链”发展进程中的风险,2019 年两会代表开始关注“区块链”的实际应用。可见国内对于区块链这种关键技术还是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的。虽然目前还没有完全可靠的商业案例能够借鉴,但是各行各业都应该密切关注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动向,以便未来能够把握机遇,发展自己。

作者:吴悦舒,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网络法。

(本文选自《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9年第四期)

声明:本文来自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杂志社,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