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情报分析人员而言,比聪明更重要的是努力,比努力更重要的是勤奋,比勤奋更重要的是思考问题的能力。本章摘选于《情报分析——结构化分析方法》,它不仅是情报工作的必备案头书,还是学术界、商界、金融界等的有益参考书。结构化分析方法是克服偏见的方法,分析人员发现有更多的选择可以考虑。本期我们将初步介绍结构化分析方法,可供情报分析人员学习和参考。

美国情报界、执法界和商界的分析实践,正在从单个分析人员为主的活动向团队或团体的协作活动稳步转变。这种转变的驱动因素主要有:(1)国际问题的日益复杂化,要求绝大部分分析产品涵盖多学科知识,(2)打破机构藩篱实现更快共享更多信息的需要,(3)专业知识的扩散,各部门人员之间界限越来越模糊,(4)需确认并评估替代思维模型的有效性。

与此同时,技术的进步也使这种转变成为可能。这些技术进步包括:新的协作网、利益共同体、新一代分析人员之间的社交网络活动的迅猛增加。

NO1.我们的愿景

本书将结构化分析方法作为一种独特的分析方法论,阐释其作用和适用范围。当分析人员必须面对各种不完整的、含糊不清的信息时,结构化分析提供了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

结构化分析的原理是一种系统化、透明化的方式,将内部思考过程外化,以便这一过程能够被他人共享、改进,并易于评判。不仅是单个分析人员在使用这些方法,在协作团队或团体中,这些方法可能得到最佳运用。

结构化分析有助于分析人员确保自己的分析框架。结构化分析方法要把分析的特定问题分解成若干部分,并细化形成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分析人员把大量零散数据组织起来,使我们思维更加开放,更易于接受自我和他人的批评。这种透明性增加了各部门之间沟通效率。

结构化分析方法之所以被称为“技巧性方法”,是因为他们通常只指导分析人员如何思考问题,而不是得出一个具体答案。不过,结构化分析的确构建了一种方法论,即分析人员日常必需面对的各种不确定性进行分析的原则和程序。

NO2.两种思维类型

双重加工理论(dual process theory)指出了影响决策的名为“系统一”和“系统二”的两种思维过程。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是前者是直觉思维,后者是分析思维。

首先系统一是以已有知识、既往经验为基础,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关于人类或事物在特定环境中如何反应的思维模型。它具有直觉、迅速、高效但无意识的特点。这种方式无需人们付出巨大努力,就能快速高效地做出判断和解决问题。这种方式时常是准确的,但也容易引起认知偏见(cognitive bias),从而导致分析错误。

其次系统二是分析型的,具有缓慢、慎重、有意识推理的特征,它包含了所有类型的分析以及所有的实证方法和定量方法。

NO3.克服偏见

偏见类型众多,但所有的偏见都可以被认为是认知偏见,因为它们都是通过系统一思维在大脑中的活动得以形成的。

引起偏见的潜在原因主要包括:专业经验导致的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培训或教育经历、个人成长背景、个性、个人的独特经历、特定决策中的个人利益以及快速、无意识的直觉思维(系统一思维)。

认知偏见与视错觉(optical illusion)类似,即使认识到了它们的本质也无法完全克服,意识到偏见也无法形成正准确的感知。本书列举了55种结构化分析方法,为避免陷入一个或多个特定的认知偏见和直觉陷阱指明道路,对如何克服这些偏见提供了指导。当然,这些方法虽有益,但也不能确保百分之百管用。

NO4.结构化分析方法的作用

结构化分析方法是克服偏见的方法,不能代替直觉判断。本书列举的所有结构化方法都有一个增加的价值(value added)部分,用于阐述这些方法如何改进分析,减少情报分析人员常见的、由系统一思维方式引起的认知偏见和直觉陷阱。

结构化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优势:

1. 可以降低错误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2. 帮助分析人员更加严谨地思考所要分析的问题,

3. 分析人员一旦学会这些方法,将节省他们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4. 与其他方法相比,结构化分析方法背后的推理过程更加透明,更易于让人接受。

分析方法固然重要,但还需与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头脑相结合。同时,这些因素也必须得到分析工作的组织环境的支撑和推动。

NO5.团队分析的价值

结构化分析方法贯穿于协作工作中,它们可构建出小型团队或团体内部分析人员间的互动。在使用这些方法时,思考的过程是透明的。当团队处理复杂问题时,多人使用结构化分析方法,往往比单个分析人员独自思考更加高效。同时,结构化分析方法与协作软件的配合使用也能建立一个框架,指导跨部门协作和协调,连接不同机构的办公成员。

基于团队的分析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但是,使用结构化分析方法有助于防止讨论偏离正题,有助于所有团队成员阐述可供选择的看法,有助于大家在产生意见分歧时进行客观讨论。

NO6.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历史

美国情报界在2005年首次使用了“结构化分析方法”这个术语。

不过这一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情报分析师导师杰克.戴维斯率先开始进行他称之为“替代分析”的教学和写作工作。

20世纪90年代末,“替代分析”这一术语开始广泛使用。

2000年,为提升情报分析效率,中央情报局成立了谢尔曼.肯特情报分析学校,并要求强化“替代分析”的各种方法。

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一些人员开始误解抵触该方法,他们片面地将“替代分析”解读为用正常方式进行分析之外的替代品。肯特学校的教员们解释称,这些方法并不是传统分析的替代品,而是对产生好的分析有决定性的作用,应该加以整合,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伦道夫.弗森的妻子凯西提出了“结构化分析方法”这个名字。罗杰.乔治将这些方法归为三类:诊断方法、逆向方法和想象方法。

2004年,肯特学校出版了《谍报技术入门》。2005年6月,修订后的培训教材获得正式批准,“结构化分析方法”成为官方术语。

如今,整个美国情报界都在使用这一术语,学术界和全球许多情报机构也越来越多地使用这一术语。

声明:本文来自情报分析师,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