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琦 、王文娟

摘要:社会经济和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整体形态、治理方式、管理模式的改进和升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自主意识不断提高。在新时代环境下,如何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优化居住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是当前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围绕智慧安防社区的内涵要义,结合浙江省目前开展智慧安防社区建设的情况,对智慧安防社区建设的核心要素进行剖析,旨在推动智慧安防社区由传统粗放式向更可控、更精确、更高效的智慧化方向发展,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字:智慧安防 社区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1 引言

随着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的发展,社会整体形态、社会治理方式和治理模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面对新背景下的社会环境,传统以“自治、整合、服务、保障、监督”为核心的社区功能已经不适合新时代发展要求,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智慧安防社区体系,为居民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智慧化服务,提升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水平,全面满足居民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得到各级政府、公安部门的普遍认可,并成为当前及下一个时期的工作方向。

2 智慧安防社区的内涵

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有对智慧安防社区的完整定义。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笔者认为智慧安防社区是指借助电子信息、物联网、视频监控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充分发挥信息通信(ICT)、射频识别(RFID)、图像分辨、人工智能(AI)等技术特点,配合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服务和响应机制,实现对特定区域内涉及居民居家生活等公开场所的智能化管控和综合管理,对相关人、车、物等敏感要素进行多维感知、智能识别、全程跟踪,达到各类案事件的“预测预警预防”功能,降低社区内人、财、物损失,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的家居环境。

智慧安防社区的发展起源于智慧城市建设,同时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及出现伴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及城市建设的演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有力促进了住宅建设的蓬勃发展,城镇住宅量更是突飞猛进,我国社区化建设出现迭代式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逐渐解决住宅有无的问题,到80年代我国开始解决住宅面积大小的问题,到90年代我国居民开始追求环境优美的住宅,进入21世纪后,伴随信息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社会进入智能化时代,住宅社区智能化迎来发展机遇,发展智慧安防社区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2.1 发展智慧安防社区是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延伸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并将其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正式将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并明确以确保社会公共安全、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目标,以需求为导向、以居民为中心推进“技防入户”工程和物联网安防小区试点,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运用,逐步实现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从传统防向科技防转型。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这体现出党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高度重视。新时期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是深化平安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社区作为国家和社会的接口,是城市建设的“最小细胞单元”,其涉及的人员、财产、物品关系最为复杂,同时影响面、涉及面最为深远,是平安城市建设、治安防控体系中的“最后一公里”。

2.2 发展智慧安防社区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不断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思想,将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视为我们党始终不渝的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是人民向往美好的整体性展示,揭示了人民群众不仅要求更高水准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要求美好生活包含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内容。人民群众获得再多,社会不稳定就会充满焦虑;物品再琳琅满目,生活环境不安全就可能成为泡影。在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安全感是基础、是根本、是对获得感、幸福感的保证,没有安全作保证,获得再多也有失去的危险;没有安全作保证,幸福生活无从谈起。有了获得、追求幸福,必然对安全形成诉求。发展智慧安防社区,是对这一命题的积极回应,是自我安全意识、环境安全意识和良好生态意识不断增强的现实落地。智慧安防社区建设,要以住宅小区智能安防系统基础建设为支撑,以信息化为推手,在确保信息安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前提下提高系统互联、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程度,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应用,做到信息掌控到位、矛盾化解到位、治安防控到位、便民服务到位,助力社区安防基层基础工作。

2.3 发展智慧安防社区是新时代下新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RFID、4G、广电网、宽带光纤等信息化基础网络设施的发展,为智慧安防社区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快速传输与资源实时共享等提供了便捷通道。机器识别、传感器、条形码、遥测遥感、无线传输等感知技术的普及,使得全息感知、全量感知、全面感知成为了可能。1080P、4K等高清数字摄像机的出现,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周边环境的高清图像信息,各类技术手段相辅相成,为社区居民构建出一张全时空的立体式数据网,将各类行为、人像、物品在网中进行数字化刻画。人脸识别、车辆分析、自动比对、跟踪预警等功能算法的不断进步和成熟,为实现各类案事件的“预测预防预警”提供了手段。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孕育着管理模式的新突破,数据资源已成为生成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信息化正在推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并给整个社会管理创新带来深刻变化,一个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面向未来的全新社区形态和社会管理正在形成。

3 智慧安防社区建设的思考

3.1 强化顶层设计,营造全社会参与智慧安防社区建设的氛围

智慧安防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性惠民工程,涉及群众面广,施工工程量大,单靠单一部门难以完全覆盖智慧安防社区建设的各方面,必须始终坚持“政府牵头、街道主导、公安主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原则,省、市、县(市、区)、街道(镇)四级联动,共同推进社区智慧安防建设。省级层面制定全省一体化智慧安防社区建设标准及联网技术规范,为全省统一接入、数据共享、实时应用提供基础;市级统筹协调本市建设推广工作,适时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及县(市、区)一把手领导任成员的“智慧安防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综治、财政、住建、公安、城管等相关涉及部门参与,同时将智慧安防社区建设纳入本级政府重点实事工程和平安考核;县(市、区)、街道(镇)为智慧安防社区建设的责任主体部门,承担具体的规划、设计、建设、应用,县(市、区)、街道(镇)要明确目标、细化责任、制定工作措施、因地制宜开展辖区内智慧安防建设。在党政牵头的同时,要积极调动辖区居民参与的热情,提高辖区居民主人翁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氛围。

3.2 做好系统建设,利用技术手段增强智慧安防社区管理

根据社区其所处区域地理范围及功能特点,将社区分为社区边界、社区公共部位及居家住宅部位等三个不同的区域,针对三个区域不同的安全要求及功能特性,结合技术防范手段的自身特点,配置不同的安全技术防范设备,以达到三层防范的实体效果。社区边界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封闭式社区以周界系统建设为重点,充分运用视频侦测、生物磁场感应、物联传感技术、RFID、红外线技术,在周界围墙、栅栏、水域及易攀爬等部位,部署报警装置,组建周界安防物联网;开放式社区以智慧安防设备集成应用为重点,可以采用虚拟封闭配合视频监控,组成一道隐形的屏障。在社区街道、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出入口、重点单元部位、社区广场、超市、康乐场所、设备中心等社区公共区域安装车辆抓拍、人脸识别、RFID感应、MAC信息采集、视频监控、电子巡查等多个子系统,形成一个对进入社区所有人员、车辆和通信工具的无差别信息采集、记录、比对及报警的闭环安防圈,在社区范围内实现人过留影、车过留牌、机过留号。住宅区域为居民生活的“最后一纳米”,涉及居民的起、居、饮、食等最为根本的内容,其安全性的保证最为重要。根据楼宇结构特点,在出入口部位配置门禁系统或访客(可视)对讲系统,根据本地治安情况选择刷卡、身份证、人脸、虹膜识别、密码、二维码等多种方式通行;在电梯、关键楼道部位设置高清动态摄像机,支持7*24小时不间断录像及半年以上录像保存容量;对小区重点帮扶对象,根据需求配备可定位的紧急报警(求助)装置,满足快速报警处置要求。

3.3 发挥数据优势,挖掘数据背后的潜力提升智慧安防社区建设的深度

加强与政府部门间的沟通协作,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数据智能感知,在智慧安防社区和社区公安警务室设立统一接入及调度平台,通过专用网络联接,依托物联网技术和平台采集的数据,实时对小区民情、社情、警情进行采集分析及智能预测预警,为社区安全防范提供研判支撑。加强社区组织参与的热度,搭建数据分析平台实现数据关联应用,根据社区自身情况研发智慧安防社区管理分析平台,将系统建设中涉及的人脸识别、车牌识别、电动车防盗识别、手机识别、重点部位巡更、小区公共视频、家庭摄录机、APP信息等在社区管理分析平台中集成,依托车牌查询、通讯设备关联查询、伴随查询等功能,通过数字化检索碰撞关联到精确的车牌号、RFID号,实现快速锁定对象轨迹。在鼓励政府、社区参与的同时,要充分调动起社区居民的积极性,通过研发智慧安防社区居民联系APP,让智慧服务融入小区居民日常生活,APP中可集成流动人口信息、户口咨询、防范宣传、社区党校、社区教育、居务公开、社区警务、综合治理、社区论坛、社区服务、社区休闲等功能,在为平台采集精确数据的同时,也为日常社区管理推送提供了窗口。

3.4 建立长效机制,构建人机互动的良性局面

再精良的设备没有相关人员参与,其功能也得不到全部发挥。智慧安防社区建设既要注重技防,也要发挥人防的效应,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建立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在社区划分网格,由社区党总支委员担任网格长、社区干部,流动人口协管员担任网格员,党员骨干担任楼道长,深入居民生活了解存在的困难和邻里间存在的纠纷,并及时帮助居民解决困难问题和调解邻里间的矛盾纠纷;建立社区门岗应急联动机制,通过配备标准化装备和规范化培训,使社区安保力量能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并及时将情况上报派出所形成联动;建立出租房屋“旅馆式”管理机制,由社区管理部门牵头成立管家式服务中心,实行出租房屋备案的准入制,实现对小区内的流动人口管理“来有登记,去有注销”。

4 智慧安防社区建设的探索

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产业发达,治安动态网络监控系统建设起步早,发展快。截止目前,由政府投资并连入公安视频监控网的前端摄像机数已达数十万个,基本涵盖浙江省中心城镇的主要街区、繁华地段、公共路口、重点部位和治安混乱地区。近几年,为回应中共中央、省委政府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要求,浙江省内多个地区开展了智慧安防社区建设,创建了很多具有自身特色的本地样板,值得推广借鉴。

4.1 嘉兴市发展智慧安防社区的探索

嘉兴地处浙江省东北部,位于杭州与国际化都市上海之间,是长三角城市群、上海大都市圈重要城市、环杭州湾大湾区核心城市,地理位置特殊性对其社会治安防控的要求更为严苛。近年来,嘉兴市以打造中国最具安全感城市为目标,把智慧安防社区建设作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平安小区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以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嘉善县为试点,主动融入嘉兴市智慧城市建设,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在嘉兴市居民住宅小区大力推广智慧安防社区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智慧安防社区500余个,2017年智慧安防社区刑事警情同比下降49.7%,200余个建成社区“零发案”,实现了“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目标,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推动了全市平安建设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一是坚持党政主导。嘉兴智慧安防社区建设以嘉兴市公安局为责任主体,统筹协调全市推广工作,县(市、区)公安分局牵头部署先期试点建设。各地成立由县(市、区)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及各街道(镇)分管领导任成员的智慧安防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将智慧安防社区建设纳入街道(镇)平安考核,同时搭建了县(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委会)和居民四级共建机制。二是加强部门协同。积极协调综治、住建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嘉兴市“智安”小区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工作要求,统一了全市社区安防设施建设标准。三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建立重点建设项目及专项经费争取机制,拓宽公安经费保障空间。其中,嘉善县专门确定资金补助规范,由县、镇(街道)财政各承担50%,统一由各镇、开发区(街道)先行筹集支付,领导小组办公室验收后,县财政按照50%给予补助;平湖市把智慧安防社区工程作为新建小区验收标准,商品房小区公共部位智慧安防工程建设改造由房产建设公司负责,后续维护等费用从社区公共收益中支出。四是建立日常维护机制。街道(镇)统一建立智慧安防社区安防设施和管控系统检查维护机制,设立督导小组和专管员进行定期巡查,对发现数据传输异常或者硬件出现问题的下发整改通知书,督促社区管理部门和改造施工单位在限定期限内做好相关设施和管控系统的检修维护,确保社区智慧安防系统运行零故障。

4.2 杭州萧山区发展智慧安防社区的探索

萧山地处杭州市区南部,随着萧山城市国际化进程和城中村改造的加速推进,安置房小区规范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萧山区以辖区内某小区为试点,开展智慧安防社区建设。该小区总建筑面积19.69万平方米,由7幢高层和13幢多层住宅组成,为封闭式小区。与多数安置小区一样,该小区存在警情多、治安秩序差、消防隐患突出等特点,萧山区通过智慧安防社区建设正逐步减少或消除此类问题。萧山区智慧安防社区是以“政府牵头,公安引领、科技支撑”为指导思想,遵循“统筹规划,试点先行”,采用“1+1+N”技术架构(一张网络,一套平台,多套子系统)统筹全区建设。试点小区根据萧山区智慧安防社区建设总体原则,搭建了以智慧消防、智慧租房管理、智慧物业、智能门禁、车辆自动识别、人脸识别、视频监控、智慧社区服务等系统为核心的八大智慧安防体系,以及液压监测、火灾监测、电瓶车管理等子系统。目前,该小区配备旅馆式租房管理总台、警务室、网格工作室三合一的智慧安防社区服务中心、近200只重点部位高清视频监控、40余套智能门禁、一定数量的微型消防站、人像卡口摄像机、车辆自动识别道闸、出入口人行道闸、消防用水压监测设备、液位监测设备、电瓶车智能充电设备和1处智能电瓶车充电停车场等。在智慧安防社区建设中,萧山区结合安置小区实际情况和特点,发动小区住户成立自治联盟,提高业主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修改物业考核办法,将治安防范、安全管理的内容纳入其中;利用APP、微信群、宣传栏开展线上线下防范宣传和警务工作模式。据统计,自2017年8月项目建成后至该年底,小区总警情比上年同期下降30.8%;刑事案件比上年同期下降75%;治安案件比上年同期下降50%;其中,利用智慧安防社区平台,成功处理纠纷21起,破获刑事案件1起,救助群众6起。智慧安防社区的建设加大了安置小区的技防,小区的治安秩序明显好转,进一步提升了百姓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5 结语

智慧安防社区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既是党中央要求的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可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前,实施智慧安防社区的各项条件已相对成熟,部分地区先行先试也已取得初步成效。相信在各方共同支持和努力下,必将打破传统社区防范的桎梏,使社区安全防范从传统的安防系统过渡到以现代化服务为理念的智慧安防系统,将社区智慧化防护推向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夏磊,闫巍.我国安防行业发展现状与态势分析[J].电信网技术,2018(3):21-24.

[2]郭伟林.智能安防信息化平台的设计及实际应用[J].通信设计与应用,2018(3):14-15.

[3]李文渊.智能小区建设中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基本思路分析[J].现代信息科技,2018,2(3):197-198.

[4]简承勇.分析居住小区智能安防系统[J].信息化建设,2018(3):294-295.

[5]能艳兰,李燕.智慧城市背景下的社区智慧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22):201-202.

[6]刘一文.发展智能小区是住宅建设的必然趋势—与陈运根先生探讨我国智能化住宅和智能小区的发展前景[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0(3):37-39.

[7]王俊卿.浅析现代社区的智能安防[J].中国公共安全,2015(2):78-81.

[8]周正林.小区智能安防系统设计及应用[J].科技风,2013(5):106.

[9]蒋润青,丁富强,李战克,周敏杰.智能小区安防监控系统的设计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6(6):80-82.

声明:本文来自公安部检测中心,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