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记者 王伟

新技术浪潮的推动下,在客户需求多样化、跨界竞争加剧的复杂金融环境影响下,近年来金融业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核心系统建设热潮,着力打造数字化时代的“智慧型金融”成为各金融机构的重要目标。

核心系统升级换代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建设成本高、周期长,且涉及因素点多面广、事无巨细。本期专题将从各家金融机构项目启动前的技术路线、方案论证,到项目启动后的系统开发、软件测试等层面进行多角度的剖析,试图通过原味披露这些个案实施过程背后的故事及场景,为后来者建设新核心项目提供思想启迪,从而进一步提升金融企业的核心系统建设水平,推动金融业信息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精彩内容将陆续呈现,请您持续关注!

本期为该系列专题第三篇“八年奋斗 铸就辉煌——浦发银行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历程”。

核心系统,历来被视为企业的心脏。对金融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多年以来,核心系统的设计与建设水平,不仅代表着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水准,也直接反映着对金融行业、市场未来发展的研判水准。

为未来构建竞争力

2010年初,在国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为未来发展构建可持续的核心竞争能力”的需求驱动下,浦发银行开始谋划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规划,并经年底召开的董事会议决议,正式启动新一代核心系统项目建设。2011年初,浦发银行紧锣密鼓开始了项目规划设计。

“自2010年初开始谋划至2017年底收尾总结,新一代核心系统项目前后历时8年。”浦发银行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万化介绍道,“而这8年,正好是我国金融业、金融科技快速变化的8年。”

那么,在万化所说的8年中,浦发银行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都经历了哪些挑战与坎坷呢?

当年,浦发银行为新一代核心系统定下的目标是对外要能适应差异化需求,对内要能建立高绩效的银行处理模式。当时来自金融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已经越来越强烈。为适应这一趋势,构建一套灵活、高效的核心系统是必然的目标。市场的变化,要求银行从传统的以账户为中心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模式的转变。浦发银行在项目规划时,提出了两个理念:一是“对内精简化”,提升效率;二是“对外差异化”,围绕市场和客户梳理业务逻辑并重新设计业务架构,形成了全新的高绩效银行模型。

当架构规划清晰后,浦发银行开始了新一代核心系统的建设步伐。从后续的实施情况看,该项目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搭建基础平台系统。要实现“对外差异化”与“对内精简化”的目标,必须引入新技术、新思路规划建设新的基础支撑平台系统,以便在降低交易系统的复杂度、实现功能标准化的同时提供差异化服务。

这一干,就是两年。先后完成了企业级服务总线、企业级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会计核算及总账系统、业务集成平台等系统的技术架构设计和迁移实施。

突破传统模式

这两年是浦发银行打基础的阶段。在2011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还没有出现,同时外部的竞争压力也远不如今天,因而整个银行业的经营管理还处于功能驱动时期。浦发银行看到的还是传统的银行业态,因而在总体架构方面与同业大体一致。即便如此,浦发银行已经提出了新的IT架构应当包含技术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和安全架构的思维,并在架构上提出了一些突破性的思路。

浦发银行原有500余套系统,各系统各行其政,系统间调用关系星罗密布,应用灵活性较低。浦发银行规划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由各业务系统提供标准化服务,并通过企业级服务总线(ESB)进行统一调度,实现应用系统间的松藕合。同时,浦发银行开创性地设计了“枢纽层(Hub)”。枢纽层是实现“对外差异化、对内实现精简化”的关键。枢纽层架构于渠道分销层和金融工厂层之间,当接到客户服务请求时,按照既定的逻辑自动转发给金融工厂层进行处理,从而实现将标准化的金融产品加工成为差异化的产品推送给客户。枢纽层负责业务逻辑的组装,而ESB负责调度,从而使技术转接更为高效。这是浦发银行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第一阶段中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顺利地完成新架构设计和基础平台系统搭建之后,浦发银行将目光转向了“心脏手术”的方案。至此,项目进入第二个阶段。由于前期卓有成效的工作,新架构为业务发展带来的价值开始显现,渠道系统响应灵活,零售产品开发提速。尤其是“财智组合”理财产品的快速上线,得到了业务部门和客户的一致好评,为浦发银行赢得了口碑。看到这些,项目组更是充满了信心。

艰难的选择

新一代核心系统项目组从2013年开始集中考察、调研分析国内外金融类核心系统并进行产品验证,探讨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的可行路径。

按照新一代核心系统的进度表,在2014年需要完成核心系统的定型设计。然而,自2013年起,国内互联网巨头强势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凭借着灵活的分布式架构和开源技术方面的优势,赢得了大量年轻客户的青睐,给传统金融业提出了挑战。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金融市场开放的逐步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无不给金融业带来巨大的压力。置身其中的浦发银行,自然也无法独善其身。

当看到互联网巨头将金融做得风生水起,当看到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构建在互联网之上,当看到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金融交易几何级数增长后,项目组的所有人都迷茫了。如果按照传统的技术架构设计核心系统,显然已经跟不上眼前这个时代了。

“这是自项目启动以来,心中最迷茫、情绪最低落的阶段。当时看得很清楚,按照传统的模式走下去,一定会失败。但采用互联网公司的模式,需要冒很大的风险。”万化感叹到,“当时我们面临三个选择:采用成熟的国外核心系统;或是自主研发,摒弃传统模式,打造轻量化核心系统;或是直接构建互联网模式的核心系统。”

这几个方向各有利弊。采用成熟的国外核心系统,可以缩短周期,但源代码不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利于将来的变更和升级。开发分布式核心系统在国内没有可供参考的案例,我们需要完全自力更生。而互联网模式的核心系统虽然在今天来看是正确的选择,但在2014年,多数项目组成员还是存有疑虑的。

历经艰辛终破壁障

在需要决定方向的关键时刻,浦发银行于2015年5月召开了一次意义重大的会议,由新一代项目领导决策确定了新一代核心系统的走向:放弃传统的集中式架构,兼顾传统与创新,走轻型化、分布式路线。

2015年7月,核心系统的“换心手术”正式启动,项目进入第三阶段。

基于一阶段建设的成果,从现有核心系统剥离相关业务功能,实现“瘦身”和“减重”:原来核心中的核算和总账功能被剥离由自主研发的银行会计核算及总账系统承担,原来核心中的用户管理功能被剥离由企业级客户信息管理系统承担,其他传统的核心功能也被一一剥离并新建了独立于核心系统的专业化系统,包括产品组合系统、客户关系定价系统、支付与清算平台等。这些剥离出来的应用系统,与重构的“瘦”核心系统共同组成浦发银行的新一代核心系统群。同时,为更好地支撑开放生态和互联网时代的性能扩展要求,新一代核心系统一开始就规划设计两地同时运行的能力,在业界首次提出双活系统架构设计决策树模型,并基于决策树模型完成了距离400公里(上海/合肥)的新一代核心系统异地双活架构,实现上海合肥两地核心系统双活运行,核心系统整体承载能力及弹性伸缩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2017年5月,浦发银行新的核心系统上线成功,标志着浦发银行新一代核心系统正式运行。凝聚着浦发银行科技战线多年心血与智慧的新一代核心系统一经投产,便展现出其强大的处理能力。

一招棋对满盘活

其时正值大数据技术在金融业蓬勃兴起,凭借新一代架构的优势,浦发银行大数据应用项目很快上线。其后,容器云平台投产确保浦发银行平稳度过了双十一。

2018年7月,浦发银行发布推出APIBank(开放银行),一时间吸引了业内无数的目光。应该说,很多人知道“开放银行”的概念,还是得源于浦发银行。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了解到API的概念与应用,就想到这是实现传统系统与互联网应用场景对接的好办法。”谈起开放银行,万化认为,“我们能够抢占先机,与新一代架构的优势有很大关系。现在想起来,如果不是当初的坚持与执着,就不会有今天的局面。”

在此,记者不想用过多的文字描述参与系统建设的项目人员是如何敬业,只想通过一件小事让读者窥斑见豹,感受到浦发银行员工的奉献精神。在项目建设后期,一位技术骨干在工作中跌倒导致一条腿骨折,然而他在医院打上石膏后,坚持回到工作岗位,拄着双拐默默地做着自己的工作。没有领导要求他,他觉得在最后的关头,他需要坚持。

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画上了句号,但浦发银行“为未来发展构建可持续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征程并未停止。不远的未来,他们将带给行业新的惊喜。

声明:本文来自金融电子化,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