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出来的指挥与控制——陈婷

现在已经不是网络空间军事化形势加剧,而是网络空间的军备竞赛在加剧。军事是网络空间战略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全球最强大的一支网络作战力量,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美国网络空间司令部十年的发展,让我们通过它的发展认识一下到底是一支怎么样的力量,我们在维护网络空间战略稳定应该有什么样的思路。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支特别强大的美国网络作战力量,但是在2009年网络空间司令部成立的时候,它实际上也是一个空壳。美国的网络作战主要是依托国家安全局,网络空间司令部底下没有直属作战力量,而且在成立之初,也是各种机构、各个军种林立。

美国网络作战十年经历了什么、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应该研究什么。网络空间司令部在2009年成立的时候也面临着“有”的问题、“战”的问题、“联”的问题,它自己没有直属部队,“战”的问题就是它的网络作战和网络获情职能不分,“联”的问题就是各个机构林立。

那么,在这十年过程中,它是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这是第一个发展过程,在成立之后要求各个军种成立网络司令部,依托各军种的力量来发展网络司令部。各军种的力量是可以带参谋机构,可以带下属部队的,可见当时成立之初,从美军来看是非常依托军种。2013年美军在首部网络空间作战条令里,对基本的指挥构架,过渡性的指挥构架进行了明确,解决了“有”的问题。

第二个阶段,2013年到2015年,四个机构中间又伸出了两支:国家任务部队本部和国防信息系统局网络联合部队本部。四个军种只能带参谋机构和直属部队,不能再带下面的作战部队,军种的色彩在逐步弱化。因为从2013年开始建立了网络任务部队,基于网络任务部队有了这样的指挥框架,在这个指挥框架里实际上解决的是“战”的问题。

第三个指挥框架是基本指挥框架的形成期,是在2015年到2018年,由6个指挥机构变成了4个基本的指挥机构,这个指挥机构的变化来源于对4个军种的指挥机构合并,也就是合并为网络联合部队本部和军种网络空间组成部队,解决的是军种内部的问题,国家网络联合部队本部是负责进攻的,军种网络空间组成部队是负责防御的,实际上是进行了一个进攻和防御的划分,这是基本指挥构架形成的时期。

下面说一下“联”的问题。2018年战区成立网络空间司令部的实体结构,解决了网络空间司令部和战区联合的问题。根据任务确定的兵力包又解决了平时和战时的问题,延伸部分是由网络空间司令部直接指挥,和下面的司令部没有指挥关系,只是在突发事件中会运用这样的兵力包。

从2018年以后,指挥构架的发展有几个点需要关注,第一个就是在作战司令部下面成立的网络作战一体化综合计划小组,在2018年开始建,预计5年建成。目前这个一体化小组和网络空间司令部下属司令部之间的关系,以及和作战司令部的关系尚未明确,这是下一步要关心的问题,如果这个明确了,就可以看出网络空间司令部和作战司令部会有进一步的融合。第二个要关注的问题,就是根据任务确定的兵力包,是紧急状况下网络司令部成立的一支力量,未来这支力量会不会成为一个常备的力量,就会解决网络空间司令部作战,在平时和战时融合的问题。第三个要关注的问题,就是在它下面伸出的第三支,就是军种网络空间组成部队,把军种司令部分成了进攻和防御,军种网络组成司令部是负责防御的,目前军种正在建立自己的网络预备役部队,就是通过军种的网络空间组成司令部,把民间、政府和企业的力量,链接到军事领域。未来我们可以看出,网络空间司令部的发展,必定是一个需要关注的融合式发展。

这些发展就告诉我们:

第一作为一支特别强大的美军网络力量,它在最初发展的时候,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但它依托现有的力量,依托军种的力量,实行了一个渐进式的融合发展;

第二,它是通过条令和规章进行了有序的正规化建设推动,在每一个成立的指挥控制构架进行变动的时候,总是有条令规章为先导,而这些条令规章来源于实践,又去指导实践,所以美国网络作战力量发展是在正规化中有序进行;

第三,它是以任务部队为依托,对作战职能进行了四层划分,军种内部做了攻防的划分,国家信息系统局负责整个国防部的网络防御,军种网络空间组成部队又负责军种的防御,这就是对进攻和防御进行了两个层次的划分,同时,国家任务部队执行的国家战略层面的任务,从国家执行的任务和战区执行的任务,又进行了职能的划分。根据任务确定的兵力包,对平时和战时又有了一个作战职能的划分。

第四,它是以作战为目标,把作战力量部署到最前沿,美国在网络空间战略里能够提出前沿部署、前沿防御,这就是基于力量支撑,它具备这种前沿部署、前沿防御的能力。

这十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强大力量的出现都是有发展的历程,而当前,在中美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下,美国的发展历程、前沿部署,告诉了我们三点,它的部署在往前沿靠,训练在往前沿延靠,任务在往前沿靠。任务在往前沿靠,是说它要执行低于武装冲突门槛的任务,这是美军网络空间司令部十年发展告诉我们的一个东西。

声明:本文来自梧桐观察,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