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息化发展的30年

——访清华大学长庚医院刘海一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成就显著,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深陷缺医少药困境,到今天的降低居民就医成本、提升就医体验、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和谐就医方面,医疗信息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清华大学长庚医院信息管理部主任刘海一

如今,医疗信息化走过了30余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步伐,交织着国内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披荆斩棘和全球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造就了今天医疗信息化领域的繁荣发展、百花争艳、不断创新的百亿级的新兴产业。为了回顾我国医疗信息化领域30年来不断发展的心路历程,展现我国医疗信息化领域取得的成就,《中国数字医学》杂志有幸采访到清华大学长庚医院信息管理部主任刘海一,请他结合多年的工作经历讲述我国医疗行业信息化领域的发展历程。

刘海一主任自1985年毕业以来一直在医院工作,曾主持研制开发军字一号工程医院信息系统等多个系统。30余年的切身经历,让他亲眼目睹了医院信息化的发展与变迁,也深刻感受到了医疗信息化改革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供需矛盾推动医疗信息化发展

刘主任指出,从医疗需求和资源的数据来看,过去30年的医院环境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在1984-2000这15年中,医院诊疗人数、医疗费用、卫生人员数和床位数均呈现平缓增长。从2000年后,医院诊疗人数和医疗费用开始呈现指数型增长,但医生及服务人员数和床位数的增长远低于医疗需求的增长。在医疗服务资源日益紧张的大背景下,医疗信息化应运而生。

医疗信息化发展的四个阶段

据刘主任介绍,医疗信息化过去30年的发展历程,主要表现为由单机、局部系统发展为一体化信息系统,由手写病历发展为电子病历,由提高医疗效率发展为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总体来看,医疗行业不断根据现实需求与资源之间的矛盾进行调整,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提升医疗信息化的发展水平。

对于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历程,刘主任将它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部门级系统。我国医院计算机应用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在全球医疗信息化领域应用兴起的大背景下推进的,当时主要集中在数据处理方面的应用。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外技术的引入,成熟的计算机系统进入了我国医疗行业,少数几家大型医院先后拥有了不同型号的小型机。除了科研教学应用之外,像解放军总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少数信息系统成规模地投入日常业务运行,正式拉开医院信息化管理的序幕。在这一阶段,信息化覆盖患者入出院和病案管理、统计、药品、收费核算等领域,部门级的管理系统成为主流。

第二阶段:医院一体化信息系统。随着医疗需求的不断增长,医生手写病历、医嘱和处方这一看病方式已经来不及处理大量患者,此时医院需要一体化信息系统来帮助提高医疗效率,解决物资管理、医嘱处理等问题。

在这个阶段,以卫生部、电子工业部、总后卫生部为代表的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从思想上、组织上和资源上为“一体化医院信息系统”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国内第一批拥有覆盖全院范围HIS产品的公司陆续出现,“众邦慧智”、“军惠”、“杭州创业”、“瑞得恒昌”等企业的医院信息化产品首批通过评审,中国的医院信息化建设起点于收费系统逐步过渡到“医院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

第三阶段:电子病历应用。在推动医改深化过程中,政府对信息化的作用越来越重视。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标志着本轮医改的启动。在《意见》第十四条,提出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强调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建设医院信息化。

此后,围绕信息化主题的规范、方案层出不穷,医疗信息化建设热情高涨。2010年4月,原卫生部印发关于《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规范中明确了电子病历的定义,对电子病历的特点,医院开展条件、建立、使用、保存和管理提出具体要求;11月,发布了《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试行)》。另外,为促进电子病历在我国医院的普及与发展,原卫生部还先后发布了《电子病历试点工作方案》(卫医政发[2010]85号)、《关于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医院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卫办医政函[2011]436号)等一系列文件,从政策上着手,让信息化辅助医院减少差错、提升医疗质量和效率。

第四阶段:患者服务系统。国家卫生健康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互联网+”的重要决策部署,促进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医疗相融合,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2019年初,国家卫生健康委开展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工作,并发布了《关于印发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的通知》,从医院应用信息化为患者提供智慧服务的功能和患者感受到的效果两个方面进行评估,明确了医院各级别智慧服务应当实现的功能,引导医院沿着功能实用、服务智能的方向,建设并完善智慧服务信息系统。通过规范医疗机构,将信息化和智慧医院建设打造成为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有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就医获得感,并推动未来医疗发展趋向信息化、智能化,为提升医疗质量和效率,优化区域间医疗资源配置,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等提供帮助。

清华长庚医院信息化建设

2014年11月28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正式开业。如今,医院信息化建设已取得显著成绩,在2018年,电子病历系统通过国家五级评审。刘主任表示,清华长庚医院尽管经营时间不长,但在各方面均配置完备,发展前景很好。在医院信息化系统建设方面,现已覆盖门诊、住院、临床、检查、治疗等众多科室;在患者服务方面,设有网上预约、收费、大屏幕公告、手机APP、官网等全方位服务;在医院经营方面,设有“人、财、物”统一管理系统;在教学科研方面,培养学生充分运用实际医疗数据,将科研落到实处。

基于“管理制度化、制度表单化、表单电脑化”的理念,全面实现管理制度与信息系统的深度融合,实现全院信息的高度集成和共享。此外,还将通过信息系统对医疗活动的全程支持和流程管控,打造国内领先的数字化医院,确保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同时为持续改进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提供决策支撑。

本刊记者:刘思雨 王崇民

声明:本文来自中国数字医学,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