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总结建国以来"国家安全观"的发展演变轨迹,探寻其内在规律,指导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开展。按照我国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和外延的发展演变,分三个时期进行考察,梳理不同时期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探寻其内在的规律性。追溯我国国家安全观的发展演进,可以发现内在的规律性:其发展演进的基本背景是时代主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根本动力在于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的影响,外在推力在于重大安全事件的刺激,根本出发点则是对国民安全福祉的孜孜追求。

国家安全作为一种概念出现在当代中国是相对较近的事情,而国家安全的实践却早已有之。建国以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发展,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我国在组织实施具体的维护国家安全的实践中,对国家安全的认识亦随之逐步演进,由此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尽相同却又彼此紧密相连的国家安全观。

一、 以军事和政治安全为核心的传统国家安全观

(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

自国家出现以后,维护国家不被侵略,政权不被颠覆就成为国家安全的应有之义。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0余年里,虽然尚未出现国家安全这一概念,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战争与革命时代主题的判断,将维护新生政权安全作为十分紧要的任务,事实上开展了大量维护国家安全的实践。

这一时期,从国际上看,在美苏两极对抗和意识形态之争十分浓烈的背景下,中国作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起初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全面威胁,继而在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实行"两个拳头打人"的战略,安全形势异常严峻。70年代,中国与美国、日本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关系得到缓和,外部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国| 家安全的威胁程度,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毛泽东"战争不可避免"的认识。

从国内看,祖国尚未统一,盘踞在台湾的国民党政权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力图"反攻大陆"。同时,国内的社会治安也因土匪和间谍活动而遭到破坏,新生政权安全受到威胁。无论是应对国际形势还是处理内政事务,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始终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坚持一种斗争策略,准备迎接国际国内面临的诸多风险与挑战。

彼时,国家安全的主要任务始终围绕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保卫中国人民的革命成果和合法权益,捍卫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确保人民民主专政,反映在安全观上即坚持以军事和政治安全为核心的传统国家安全观。

1、根据国家安全实际需求,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石,务实地制定并调整国家对外政策

外交工作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导向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分化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国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在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军事上的包围,在此形势下,基于同样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中国在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政策,坚定地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一方。

同时,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改善外部环境,先后与印度、瑞典、缅甸等国建交,也得到了英国、挪威、印度尼西亚等国的承认,这些都有效地改善了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避免了中国在|外交上陷于孤立,有利于冲破美国对新中国的遏制。

50年代末中苏开始出现分歧并最终交恶,此时,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因此在整个60年代中国外交不得不采取"两个拳头打人"的策略,安全形势十分严峻。60年代末,中苏对峙愈发严重,中央倾向于认为苏联成为中国最现实、最危险的敌人。为对冲苏联威胁,毛泽东调整了外交战略,试图与美国缓和关系。

此时,美国陷入越南战争泥淖,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改善中美关系成为尼克松政府对苏策略的关键因素。1972年,中美签署《上海联合公报》,奠定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基础。中美关系的改善推动了中日邦 交正常化,并促使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

由此,中国的安全环境大为改善,避免了来自两线的威胁。考察这一时期历史可以发现,以维护军事安全、政治安全、政权安全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国家安全的需求决定了外交政策的确立、调整和改变。

2、镇压反动势力,防止"和平演变",致力于清除威胁国家安全的隐患

建国之初,社会主义政权安全同时面临来自反动势力的破坏和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威胁。由此,国家开展了一系列政治运动来清除这些威胁国家安全的不安定因素。

针对国民党残余 势力的肆意破坏和强盗土匪等封建黑恶势力的猖獗,1950年代初,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清查和镇压反革命分子的政治运动,这场运动基本上肃清了国民党残留的反革命势力和一批帝国主义间谍。曾经猖獗一时的匪|祸,也已基本扑灭,使我国的社会秩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定,政治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在推进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同时,毛泽东认识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资产阶段的势力并未完全退出历史的舞台,中国存在走资派。同时,面对帝国主义的渗透破坏和苏联修正主义的影响,毛泽东认为,中国存在被"和平演变"的可能性。

于是在他的领导下,我国先后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和"反右"运动,直至后来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主义政权的纯洁性,但也存在扩大化的严重错误,对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和经济建设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3、积极备战参战,加强军队建设,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力量支撑

在传统安全议题占据主导的时代,军事实力无疑是维护国家安全最直接的力量支撑和源泉,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自然成为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侧重点。面对美苏全球争霸的严重态势和我国复杂的安全形势,毛泽东等领导人对世界局势看法是悲观的,认为战争不可避免甚至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基于这种理念,我国于1956年制定了积极防御的国防战略,之后又强调"两手准备,边建边打"的思想,对帝国主义突然袭击加以事先预防"]。在这种国防军事战略的指导下,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国防建设。

中央提出要立足"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筹划国防和战备建设,拥有自己的核力量成为其中最迫切的需求。1964年和1967年原子弹和氢弹的试爆成功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强大的战略威慑。

为维护国家安全,巩固新生政权,在党的领导下, 人民军队先后参与了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苏珍宝岛之战等战争,这些战争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敌对势力的器张气焰,维护了国家安全,极大改善了周边安全环境。

二、从传统安全观向非传统安全观的转变

(20世纪70年代末至党的十八大前)

与前一时期相比,这一时期的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中国来讲,中国领是人对世界局势 的看法是世界大战可以避免的,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于是果断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转而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自此,国家安全工作重点不止于巩固社会主义政权,防止被侵略被颠覆了,对反间谍、反对和平演变以及包括经济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在内的其他各方面的安全重视程度日益增强。从世界来看,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美苏两极格局结束,"一超多强"局面形成,世界政|治开始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一方面,美国一家独大,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另一方面,非国家行为体在全球政治中的影响逐渐增大,同时受民族宗教矛盾、贫困、失业、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影响,恐怖主义、跨国犯罪、全球气候变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逐渐显现,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扩大。

顺应这一形势,中国在1983年成立专门的国家安全机关——国家安全部及下属系统的|基础上,于2000年成立了中央国家安全领导小组(与|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合署办公),由主管外事工作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分管有关外事工作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与外事、国家安全工作相关机构负责人组成,履| 行国家安全领域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协调职责。

这一时期持续逾30年,中国经历了三代领导集体,但都延续着邓小平设计的改革开放之路破浪前行。在不同时期,有一些偶发事件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冲击,但并未改变党中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认知。而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出现和其影响的不断增大,则促使中国国家安全观正在从传统安全观向非传统安全观逐渐转变。

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维护国家最重要的积极因素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时代主题的变迁决定了维护国家安全思路、力量和手段的变化。70年代末,邓小平复出,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他以马克思主义者的睿智和务实科学判断当今时| 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这一重大判断对中国未来的走向影响深远,由此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发展经济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也被视为解决包括国家长治久安问题在内的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江泽民和胡锦涛延续了这一重大判断,1992年10月,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这些重大判断为正确制定国家政策方略提供了重要依据。比如,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开展"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全方位外交战略。又比如,据此作出21世纪前20年是我国必须 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

尤其是在与传统国家安全直接相关的国防和军 队建设领域,先后于80年代中期、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裁军100万、50万和20万,不仅向世界释放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善意,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国际和平氛围,而且有利于集中精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从而从根本上维护国家安全。

2、非传统安全威胁逐渐显现,成为国家安全的重目要关注点

冷战结束后,曾经被两极格局所掩盖的地区性矛盾和冲突纷纷爆发,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难民潮等问题日益严重。同时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跨国犯罪、金融危机、意识形态等问题也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党的几代领导人对此有十分清晰的认识。追溯到冷战中的邓小平时期,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就已引起了高度重视,虽然当时没有提及这一概念,只是以精神文明建设来代指。邓小平认为改革开放愈深入,愈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他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致力于清除"精神污染"。

江泽民继承了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 位不动摇。在此基础上,江泽民亦十分重视其他领域的安全问题,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国家经济安全"[的概念,这表明当时我国对经济安全这一非传统安全问题已经十分重视了。

2001年"9·11"事件的爆发对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安全理念。全世界对以恐怖主义为主要代表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重|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反恐取代传统安全成为21 世纪头10年最重要的安全议题。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相互交织",这标志着非传统安全威胁正式进入官方文件。面对日益增长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中国在政策和实践方面都采取了积极措施,其中颇具典型意义的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其宗旨之一就是"维护和加强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 主义和极端主义、毒品走私、非法贩运武器和其它跨国犯罪"。

3、提出超越传统安全观的新理念指导国家安全实践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至整个8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缓和和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国家安全问题愈发呈现出复杂性。传统的以军事和政治安全为核心的安全观愈来愈显出其狭隘的一面。

到了90年代冷战结束,针对安全威胁的复杂化、综合化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新发展,1997年江泽民提出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 心的新安全观,此后在不同场合进行了阐述。

党的十六大对新安全观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表述,标志着新安全观的正式形成。新安全观主张"安全上相互信任,|共同维护,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新世纪之初,9·11事件的爆发和SARS疫情肆虐这两起突发事件的爆发进一步刺激着国家安全观念的变化。人的安全、生态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安全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发生变化。

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将维护人的安全、国际安全、合作安全、整体安全统筹起来全面考量,成为国家制定对外政策和重大战略的重要着眼点。

2011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对外正式宣布自己的核心利益,即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 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 发展的基本保障。

毋庸置疑,维护国家安全首先必须 维护和确保国家核心利益不受侵犯,而从核心利益涵盖的内容看,既有诸如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政治制度在内的传统政治和军事安全,也涵盖了社会大局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内的非传统的社会安全和经济安全。这表明新世纪我国对国家安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其内涵不断丰富,中国国家安全观正在朝着更加|综合全面的方向演进。

三、准新时代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党的十八大后至今)

2012年11月,以党的十八大召开为起点,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时期,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美国先后提出亚太再平衡和印太战略,全面发起针对中国的贸易战,在台湾、香港问题上也大做文章,试图对中国崛起进行遏制。中国周边领土海洋权益争端日趋复杂,朝韩等地区性敏感问题也对周边安全环境构成挑战。

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

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社会也发生深刻变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矛盾新旧叠加,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安全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我国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

在此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深刻总结古今中外维护国家安全的理论和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 依托,统筹发展和安全、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十九大报告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列为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条基本方略之一。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被确立为国家安全工作指导思想的重大战略思想。

1、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提出"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国家大战略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看,确保安全和实现发展始终是民族国家追求的两大核心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差异,国家在确保安全和实现发展两个目标上各有侧重。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实践亦是如此。

建国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亦即改革开放前,党治国理政的重点是捍卫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各领域工作的开展都具有明显的确保安全的导向。从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前,党推行的是发展优先的战略,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发展中解决各种问题,发展成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进入新时代以来,基于变化了的形势和任务,特别是面对众多"发展起来后"的问题,确保各领域的安全成为十分紧迫和现实的任务。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看来,不发展有不发展的问题,发展起来有发展起来的问题,而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并不比发展起来前少,甚至更多更复杂了。

新形势下,如果利益关系协调不好、各种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导致问题激化,严重的就会影响发展进程”。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既要重视发展问题,又要重视安全问题,认为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和目的,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和保,发展和安全要同步推进,既要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要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提出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以发展促安全、以 安全保发展,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

由此科学统筹安全与发展两件大事成为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鲜明特点。据此原则指导,在以往 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同时,制定与其相适应的国家安 全战略成为必需。党中央将"制定和实施国家安全战略"作为新成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首要职责,并于 2015年出台《国家安全战略纲要》。

《国家安全战略纲要》的出台表明,我国从国家大战略的高度审视国家发展战略与国家安全战略的关系,开始把国家安全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思考和布局了。这两个战略不是彼此分立,而是互相照应,它们互为国家大战略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思想在国家战略领域的体现。

2、强调国家安全工作"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把"人民安全"置于国家安全工作的核心和首要地位

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要求在所有国家安全问题中确立"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一切为了人民"的国家安全核心价值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就是将人民安全置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等国家安全的所有其他要素之前,在国家安全工作中确立人民安全的核心和首要地位,其他安全必须服从服务于人民安全。

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既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特别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体现。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维护人民根本利益,解决人民群众的重大安全关切,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其他合法权益,为人民创造良好生存发展条件和安定生产生活环境。

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不仅是一种鲜明的价值引领和立场宣示,而且基于广阔具| 体的现实考量。传统国家安全观念习惯于将国家安全囿于"高阶"宏观的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国土安全中,而对"低阶"具体的人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关注不够,从而使传统国家安全观"高居庙堂"。

而总体国家安全观突破了这一界限,使国|家安全的议题从上至下,从片面到全面,从无生命之国家政权、领土至有生命之人民,实现了国家安全观的重心下移和覆盖面扩展。正因如此,总体国家安全观才更具实践性和感召力,才能更加凝聚起全体人民同心|协力确保国家安全的意志力量。

3、统筹兼顾国家安全各方面问题,努力构建总体国家安全体系

国家安全体系是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总抓手,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工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中| 央领导集体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提出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这是对建国以来国家安全观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总体国家安全体系强调各安全体系融合,各安全要素联动,着力从组织体系、制度保障、战略运筹等方面实现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有效提升。

2014 年,我国成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主席,国务院总理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任副主席,设立常务委员和委员若干名,负责安全工作的决策和议事协调,研究制定、指导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和有关重大方针政策,统筹协调国家安全的重大 事项和重要工作,推动国家安全法治建设。

这标志着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的建立。其后,我国推动了以《国家安全法》为统领的国家安全立法,先后颁布《反间谍法》《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国家情报法》等一系列国家安全法律,为实施推动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法律遵循,提升了国家安全法治化水平。

此外,中共中央还制定和实施了《国家安全战略纲要》,明确了国家安全战略的指导方针、中长期目标、重点领域的国家安全政策、工作任务和措施。

上述措施的实施,凝聚了全民维护国家安全的共识,明晰了各部门各领域国家安全工作的重点,构筑了国家安全工作的总体协调机制,确立了实施国家安全工作的法律路径,国家安全体系由此初步建立。

4、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重大风险

应对风险是国家安全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维护国家安全的实践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重大风险的实践。风险从字面解释来看是指在某一特定环境下,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某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就此从当前的现实来看,国家安全领域的重大风险可理解为在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在党治国理政的各个领域潜在的隐患和不稳定因素。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虽然我国仍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发展形势总的是好的,大局是稳定的。

但党中央强调要深怀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把困难、风险和挑战想足想全,立足于最危险最复杂的情况考虑问题,指出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李、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这样即便出现了重大风险,也能扛得住、过得去。坚持底线思维,立足于防又能有效处置,是统筹应对国家安全风险的基本要求。

5、坚持维护与塑造国家安全相结合,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随着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日益频繁,世界的不安定因素对中国影响日益明显。同时,中国国家利益向海外拓展,维护海外市场、海外能源资源和战略通道,海外机构、人员和资产安全等海外利益安全的需求日益迫切。

在这种背景下,立足于在旧有国际治理体系框架下被动地维护国家利益越来越暴露出其|缺陷和不足,前瞻性地塑造国家安全愈发迫切。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相结合,认为塑造是更高层次更具前瞻性的维护。确保国家安全必须统筹维护和塑造两个方面,尤其需要在塑造国家安全上使劲用力。

塑造国家安全立足于全球视野和时代高度,为新|形势下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和维护国家利益提供了指导原则和实践路径。塑造国家安全主要是塑造良好的国际制度、国际规则和外部环境,其最终的价值指向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近年来,我国外交中出现的"建设性介入""创造性介入"等概念和实践,强调中国外交的引导性、主动性和建设性,把塑造于我有利、多数认可的国际规则和话语观念,力争在和平、合作和共赢的方式下解决纠纷,视为夯实"有所作为"方针的中心点[81。这可被视为对外工作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特别是贯彻塑造国家安全理念的积极尝试,而这一尝试最突出的成就莫过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四、结语

建国70年来,中国国家安全观随时代发展和安全形势变化发展演进,其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拓展,实现了从以军事和政治安全为核心的传统安全观向同时关注人的安全、共同安全的非传统安全观的转变,最终形成了总体国家安全观。

这种变迁具有内在的逻辑自洽。建国之初的传统安全观以国家为主体,确保政权稳定、国家免于侵略是其核心要义。而在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传统安全可以确保无虞时,非传统安全威胁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和平却并非安全"成为人们的共识。

于是以人为主体,关注人的生命财产、生存状态、幸福指数等方面问题的非传统安全观渐次形成。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国家的界限愈发模糊,安全问题又有了这样的状态:一类是一国的安全问题逐渐外溢成为全球性问题,如难民、金融危机等问题;一类是横空出世便成为全球性安全威胁,如国际恐怖主义、气候变暖、流行病等问题。面对这类安全威胁,世界各国和全人类愈发成为一种命运共同体,外部安全、内部安全与全球安全相互交织,彼此影响,互相转化呈现出异常复杂的状态。

在此背景下,总体国家安全观应运而生并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思想,国家安全观实现了从一种片面安全向全面安全转变。

总体国家安全观本质上属于一种比较全面的非传统安全观,昭示着我国国家安全理论从奠基、发展走向了成熟。这种成熟不仅体现在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的|扩展,而且包括确保国家安全的手段上从主要运用政治、军事力量到全面运用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综合力量,还包含从单一向度维护国家安全向主动塑造国家安全的转变。

追溯我国国家安全观的发展演进,可以发现一旦现有的安全环境与安全观的和谐关系被打破,新的国家安全观也就获得了生成的时机和条件["。其发展演进的基本背景在于时代主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根 本动力在于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的影响,外在推力在于重大安全事件的刺激,根本出发点则是对国民安全福祉的孜孜追求。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70年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中国国家安全观形成的丰厚土壤。三个时期不同内涵的国家安全观不是相互割裂的存在,而是递进演变、继承创新的关系。

中国国家安全观同时具有开放包容的特质,善于汲取中国历代和国外国家安全理论的有益成分,这也是其不断丰富发展走向全面成熟的必要条件。未来随着国家安全实践的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国家安全观也将持续创新发展。

作者:和晓强,男,1987年生,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国家安全理论。

来源:情报杂志

声明:本文来自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杂志社,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