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之始,一场新冠疫情袭来,全国乃至全球都进入了高等级应急状态。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战“疫”,多次强调“科学防治”。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挥较大作用,区块链技术也展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据媒体报道,2月期间,有20个协助疫情防治工作的区块链应用上线,涉及疫情监测、在线咨询和筛查、医疗物资供应链审查追踪等方面,表明了区块链在疫情防治方面确有广阔空间。我们注意到,疫情防治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困难和问题,如物资流转不畅、个人隐私泄露、信息共享不够等。针对这些问题,编者梳理提出了区块链技术在疫情防治中的若干应用建议,供领导和专家参阅。

一、抗疫期间疫情防治遇到的一些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举措,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变化,但是也暴露出一些管理的短板弱项。其中的一些问题,与信息化相关或是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可加以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捐赠物资一度出现流转不畅

随着1月23日武汉封城消息传出,新冠肺炎疫情全国报警,短时间内全国各地捐赠的大量救援物资抵达武汉,然而物资堆积在武汉红十字会的仓库,迟迟发不出去。救命的医疗物资卡死在“最后一公里”,无疑是最令人痛心的,其原因之一,是应急医疗物资监管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捐赠人一旦捐出物资,基本就如石沉大海,不知去了哪里?谁领走了?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这次武汉红十字会事件仍是靠媒体、靠人跟踪发现,虽然公开披露了一些问题,但未解决根本管理和监管问题。

(二)医疗物资造假现象屡禁不止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不断发展,口罩、防护服、医用酒精等医疗物资和防疫物资供应严重不足,部分不法分子趁机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医用产品。以口罩为例,生产销售过程涉及医疗物资制造商、批发商、终端销售商等,面向消费者的销售环节有网上商超、实体超市、医药门店、分销商等各类渠道。传统的条形码、二维码和RFID标签等溯源技术,因为标准不统一、缺乏公信力等难以形成体系,对遏制医疗物资造假作用有限,最终造成老百姓利益的受损。除此次疫情外,近年来药品造假事件也频频发生,2009年的青海双黄连事件、2016年的山东疫苗造假事件以及2018年轰动全国的“长生生物”疫苗造假事件。医疗物资造假发生于防疫抗疫期间,负面影响更加严重,应加以严控。

(三)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现象频出

2 月 4 日,中央网信办发布了《关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利用大数据支撑联防联控工作的通知》,为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中的个人信息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但随着新冠病毒蔓延,出现多起个人隐私泄漏实例。网上曾经大面积流传武汉地区返乡人员的个人信息,从姓名、身份证号、户籍地址甚至细致到门牌号都一应俱全,对返乡人员造成极大困扰。另外,为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工作,大部分地区都开始推行线上健康申报系统,但是一些地区由于申报系统上线匆忙,缺乏有力的信息安全保护机制,致使公民个人信息批量外泄。疫情防治后个人隐私泄露的“次生灾害”风险巨大。

(四)此起彼伏的网络谣言影响疫情抗击

疫情期间,大多数民众在家自我隔离,互联网是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但网络上却是谣言四起,从“海关征用防疫物资”到“病毒源于人工合成”,从“方舱医院会造成交叉感染”到“吃水果蔬菜会导致感染病毒”,各种谣言不胜枚举。甚至武汉病毒研究所发声称:谣言已经严重干扰了其科研工作。当前,公安部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查找到第一造谣者,然而很难追踪转发谣言者,特别是转发量超高的谣言,层层追踪下来所消耗的资源将是巨大的。如果每一个信息的转发都留有“不可否认的痕迹”,那么造谣者会“慎重”,网民在转发之时也会“慎行”。

(五)抗疫信息的共享交换不通畅

疫情抗击之下,也进行着一场数据分析与病毒扩散之间的速度较量。越早通过数据分析手段对疫情的发展作出预判,就越有益于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疫情信息的上下流转、左右共享成了抵御疫情的关键。但此次疫情防治过程中却暴露出了信息共享不通畅的问题,如交通运输、通信运营商、防疫部门、医院等部门的海量信息形成“数据孤岛”,制约了大数据分析作用的发挥。究其原因,除了共享标准缺少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各部门、各级政府对数据不愿共享、不敢共享。

二、区块链技术在疫情防治中的应用建议

可溯源、防篡改、去中心化、公开透明是区块链技术的基本特性,在解决抗疫物资全流程跟踪、医疗数据共享等问题上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更进一步,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相结合,可在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网络谣言遏制、病例行程追踪等方面能提供可靠支撑。但同时,区块链技术并非解决一切问题的法宝,应避免过分夸大其技术能力。

针对本次疫情防治过程中遇到的若干问题,在客观分析了区块链技术优势的基础上,梳理提出了区块链技术在疫情防治中的若干应用建议。

(一)用区块链“管物资”,增强对医疗物资的全生命周期管控

区块链技术在提升医疗物资全流程监管方面具有天然技术优势,可确保流转过程的高效、公开、透明。在医疗物资的生产、分发、使用、销毁过程都可发挥重要作用。利用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的特征,可将医疗物资从生产、质检、入库、出库、流通到使用、废弃、销毁等各个环节的相关重要数据记录到区块链上,保证所有信息真实有效、无法篡改,实现对医疗物资的有效溯源,防止医疗物资造假。利用区块链分布式存储的特征,医疗物资制造商、批发商、终端销售商等将医疗物资相关信息记录到区块链上,能够在审计和跟踪库存上实现信息公开透明,确保医疗物资安全。

(二)用区块链“保捐赠”,实现对捐赠物资高效分发和透明监管

物资从捐赠方流向受赠方的全过程,包括物流、仓储、分发、派送等全流程信息。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撑下,所有物资信息实现上链,不论物资从捐赠人到受赠人之间经过多少环节,都可被记录。这将有效解决物资流信息在不同环节之间产生信息断裂的问题,捐赠物资处于什么环节、是否及时发放、卡顿在哪里,一清二楚,不会有任何一个环节处于黑箱。物资捐赠及派发涉及的部门,包括物流、政府部门、慈善机构、派送渠道等,物流运送、政府与慈善机构共同负责发放、派送渠道负责递送到受赠方。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多领域、多部门的数据同时上链,实现信息的全景式整合。

(三) 用区块链“护数据”,确保卫生数据采集使用全流程可信

区块链技术能够对任何代表价值的信息进行产权确认、计量和存储,例如民众健康信息、公共医疗资源、防疫物资、病毒样本等基础数据都是区块链可记录的对象。从数据的生成、采集,到数据的复制、传输,再到数据的运算、销毁,区块链可对数据流转的每个环节进行记录,建立遍历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列表。基于区块链密码技术,上链数据及数据流转记录不可被篡改,实现数据可溯源,确保通过多源渠道采集的公共卫生基础数据有最大的可信力,解决数据采集、流转、使用过程中最基础的信任问题。

(四) 用区块链“促共享”,构建责权明确的数据共享交换环境

通过此次疫情阻击战,可以看到“数据共享共用”后的巨大效益,政府管理部门、医疗单位、社区基层以及广大群众感受到了贡献数据和享受数据的“好处”,如快速查找疑似患者等。基于区块链技术在实现数据存证、数据流转溯源、数据确权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可构建一个实现数据确权、数据流转管控、安全责任确责追责的数据共享环境,固化此次“抗疫之战”形成的机制和规范等,打消相关方“不愿共享、不敢共享”的疑虑,使得医疗资源和人才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优质医疗资源通过网络可以下沉至医疗水平不太发达的地区,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防治能力,同时也为民众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

(五) 用区块链“固隐私”,实现疫情防治需求与隐私保护的统一

区块链最大的价值之一在于支撑多方协同的数据治理,所有数据生产方都可以通过公正透明、安全可信的方式参与到数据治理并做出贡献。区块链技术可以在确保符合互联网平台数据查验需求的同时,保证原始数据仍然只掌握在数据生产方手中。具体而言,在收集疫情信息时,大数据提供方可以选择将民众的隐私信息(如身份证号、年龄、手机号码、住址等信息)通过数据摘要的方式记到区块链,再通过个人唯一标识在链上进行关联,结合其它与疫情相关信息(如健康状态、行程信息),在防疫信息平台上进行分析和发布,为民众快速提供可信的健康证明,在满足防疫需求的同时确保个人隐私。

三、结语

综上,区块链仍然是一个新兴行业,其应用潜能不断被挖掘、应用场景不断创新,在疫情防治领域亦是如此,可以说,当前是“战时抗疫”,后续是“公共卫生治理”。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强调:要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治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赋能。在本次疫情阻击战结束之后,应体系性规划发展一批包括区块链技术应用在内的可持续支撑国家重大疫情防治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和平台,有效支撑“国家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能力提升!

声明:本文来自网安思考,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