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5月9日讯 您的户籍信息、通话记录、手机定位信息值多少钱?不管信不信,5元足够。一个年仅20岁的小伙子,偶然接触到了这个所谓的“行当”,短短5个月时间就能违法获利12万余元。昨天上午,丹徒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这起案件,庭审后公诉人的一番话,或许比案件本身更值得引起重视。

被告人小杨1998年出生,2016年底,18岁的他在一家以银行信用卡催债为核心业务的公司谋到一份工作,也自此接触到了个人信息买卖的灰色产业链,“好奇”地游迹于不同的个人信息买卖微信群。时间一长,小杨发现这门生意来钱又简单又快,便通过微信向被告人蒋某等人固定收购个人信息,再以加价5-10元的价格售卖出去。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间,小杨就靠倒手买卖公民个人信息,非法获利12万余元。庭审中,小杨有一番这样的描述:“一开始,我只是出于好奇,也有朋友向我买,我就让他们发个5块钱或者10块钱的红包给我,后来有一些陌生人加我微信跟我买个人信息,我就会再加价卖给他们,最多卖过100元一条。”

小杨是如何“浮出水面”的?该案公诉人、丹徒区检察院公诉科副科长朱永权介绍,公安部门在一次刑事案件的侦查中,发现涉案犯罪嫌疑人手机里有非法取得的个人信息。警方追根溯源发现并监控了小杨的微信号,从而发现小杨多次买卖公民信息的聊天记录和转账记录,被小杨倒卖的公民信息,包括户籍资料、个人护照号、通信记录、手机定位等等。庭上,公诉人给出了关于小杨犯罪行为的量刑建议:有期徒刑4-6年。

“如今,个人信息泄露已经成为电信诈骗、网络犯罪的一大因素之一。”庭审结束后,朱永权特别提到了近年来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案件的发展趋势,“现在网络科技非常发达,可能外卖员泄露一条客户电话号码,通过网络就能查找到一连串的个人资料,包括个人户籍信息、家庭成员信息等等。由于成本低廉、利润高昂,这类犯罪近两年来非常猖獗。”

面对这类犯罪,公民该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呢?

朱永权说:“目前,市面上出现很多不正规的第三方APP软件,在公民下载时或者登录时会有各种各样的授权,点击这些授权时就有可能被盗取个人信息。所以,在下载APP时一定要留个心眼,尽量到官方手机应用商店下载正规软件,同时在购买快递或购买外卖后,将快递面单和外卖面单彻底销毁,尽可能地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该案昨日未当庭宣判,法院将进一步审理,择日宣判。(范海罡 吴安娜)

声明:本文来自中国江苏网,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