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以来,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多家音视频APP 宣布整改,目标直指未成年人保护。然而,海量的互联网应用给监管部门和家长带来了巨大挑战。4月底至5月初,南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测评100家 APP后发现,软色情、暴力元素仍普遍存在,绝大多数 APP 的家长同意机制形同虚设,未成年人毫不费力就能获得新的身份,进入原本“少儿不宜”的虚拟天地。

在隐私政策合规方面,中心研究员娜迪娅建议,互联网企业应在产品隐私政策中声明“未成年人家长/监护人有权要求删除由未成年人提供的的其个人信息”,同时提示未成年人使用产品可能产生的后果或遇到的风险。此外,企业应在隐私政策中写明电话、邮箱等有效的投诉渠道,如果未成年人及其家长要求企业删除未成年人信息,应予以删除。

在产品的功能设计上,娜迪娅认为,企业应在“未成年人账号创建和家长同意”方面进行改善和提升。目前,许多企业声称自家产品仅适合17岁以上用户,却未通过产品设计对这一点进行确认。如要改进,有如下几种方式可供参考:1)增加注册环节,要求用户填写年龄或出生日期,年满18岁才可完成注册。2)用户在登录前须提交身份证信息完成实名认证。

此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规定,“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提供信息搜索服务的,不得显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搜索结果”。娜迪娅指出,如条例正式出台,许多有搜索功能的产品将面临合规风险。建议相关企业调整搜索功能,让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不能被搜索和展示。同时,可考虑对未成年人建立特殊的保护机制,如设置安全联系人,添加好友时增加问答环节等,降低居心不良者添加好友的潜在风险。

出品:南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中心

采写:南都记者冯群星 蒋琳 李玲 

实习生 尤一炜 崔淑萍

声明:本文来自南方都市报,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