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薇)刚买了房,装修公司的电话就打来了!刚买了车,保险公司的电话就打来了!这些都源于个人信息泄露。昨天,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了“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超八成受访者曾遭遇个人信息泄露。

    今年7月17日至8月13日,中消协组织开展了 “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问卷调查。调查采取在线网络调查方式,共计回收有效问卷5458份。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人数占比为85.2%。当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后,约86.5%的受访者曾收到推销电话或短信的骚扰,约75.0%的受访者接到诈骗电话,约63.4%的受访者收到垃圾邮件,这三项排名位居个人信息泄露表现方式前三位。

    调查中还发现,用户在安装和使用手机APP时很少有人阅读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偶尔阅读和从不阅读者居多;而选择阅读的用户,基本上选择“大概阅读”的受访者最多;选择从不阅读的用户,主要原因是不授权就没法用,只能被迫接受。

    同时,近七成受访者认为手机APP在自身功能不必要的情况下获取用户隐私权限,67.2%的受访者遇到了这种情况。分析其过度采集的原因,近八成受访者认为手机APP采集个人信息的原因是推销广告,受访者认为推销广告是手机APP采集个人信息的最主要原因,占77.0%。选择其他原因的还有,贩卖和交换个人信息占45.9%,挖掘用户使用习惯、提供更好服务占42.6%,诈骗窃取活动占24.6%。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手机APP要求获取的权限中,获取位置信息和访问联系人居首位。根据调查结果,读取位置信息权限和访问联系人权限是安装和使用手机APP时遇到情况最多的,分别占86.8%和62.3%。受访者被要求读取通话记录权限(47.5%)、读取短信记录权限(39.3%)、打开摄像头权限(39.3%)、话筒录音权限(24.6%)的比例也相对较高。

    中消协建议,让消费者个人信息和隐私数据不再“裸奔”,需要进一步明确网络信息服务中交易双方的权利义务,特别是对APP服务提供商的义务与责任约束,让网络时代的数据产业在法治范围内发展;手机APP的监管和个人信息的保护,需要工信、市场监管、公安、文化、网安等有关部门协同共治、动态监管。

声明:本文来自北京青年报,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