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军品装备定价方式的不断调整,“成本加成”的定价将会有所变化,国资委对于军工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率有了更高的提升要求。各装备生产单位若想在之后的装备采购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实现“能够吃饱,更能吃好”的目标,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是必行之路。

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军民融合相关政策的不断落实给了军工企业提升运行效率打开了口子,军工企业可以尝试多种方式与民营企业展开合作,激发企业活力,提升企业效益。

在竞争性装备改革及军民融合的过程中,军工企业在管理中遇到一些常见的问题,影响了改革的步伐。

1、社会资源难以整合,生产效率无法本质性提升

军民融合的政策给民营企业“参军”提供了有效途径,军工企业也可以借着机会在非涉密领域吸引民营企业的参加,以此提升企业运行效率。但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的军工企业缺乏管理社会企业的经验。从整体筹划的角度看,企业不知道如何提升各生产单位的积极性,愿意积极引入民营企业。从各生产单位实际操作的角度看,如何对民营供应商管理才能“不管死”“不管乱”,真正发挥民营企业的优势,这些问题均解决后才能够真正提升企业生产效率。

佐佑军工发展研究中心认为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提升企业生产效率的核心需从公司整体角度出发,建立一套生态管理机制,首先通过对各生产单位进行独立核算的方式,提升生产单位的经营意识,从内部激发提升效率的热情。在此基础上,对供应商进行分级分类的管理,设计不同的管控模式、激励模式,帮助各生产单位管理好供应商,实现生产效率的本质提升。

2、从交付导向到经营导向的目标落地问题

在传统的军工企业目标管理中秉持“交付为上”的原则,但在新竞争性装备采购开放后,对装备的价格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想要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企业需要在交付的同时实现“降本增效”。对于军工企业而言,交付是一套目标体系,降本增效则是一套基于经营导向的新目标体系。在当前政策与市场快速变化的大环境下,如何以经营导向拉动业务增长,实现精益生产,这既是军工企业面临的痛点和难点,也是亟待升级的关键点和转折点。

佐佑军工发展研究中心认为想要解决经营导向转变的问题,必须要实现经营和管理两条腿系统前行,实现企业高层战略、中层管理和基层行动的协同并进。通过建立结果导向、科学系统、价值迭加、关注伙伴的完整组织绩效指标体系及分解逻辑,将顶层关注的经营目标由上至下层层打通,落实到各层可实现的具体行动。同时自下而上地层层关联支撑,保证每个动作回归经营目标,实现目标体系的高效运行,最终实现从经营中来,回经营中去的管理闭环。

3、军民融合的路径不够明确

军品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如果应用到民品市场能够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配件生产等领域中,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管理优势,能够高效进行生产,民参军能够帮助军品的生产提升效率。

如在军转民的过程中,军工企业往往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突破口参与到民品市场中,并且面对业务模式的变化,相应组织模式的变化、民品业务人员的激励等问题均是军工企业需要面对的。

4、科研人员激励遭遇瓶颈

军工企业是高科技企业的代表,聚集了国家最前沿的相关科技。但是对于大多数军工企业、研究所而言科研人员激励性不足,“干多干少一个样”“无法衡量产出”“外部市场工资高”“晋升太慢,发展通道太窄”,人员逐渐流失”等均是科研人员的普遍感受,也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佐佑军工发展研究中心认为在岗位编制、工资总额有限的情况下,需要通过打通岗位层级、专业角色、项目角色之间的实现科研人员多通道发展,通过结合科技型企业相关的激励政策,如员工持股、科技成果转化等建设多元化的激励体系,从职业发展及物质激励等角度实现对科研人员的全方位激励。

后续动向

佐佑军工发展研究中心将分析国内外军民融合的成功案例,提取关键做法,逐步探索军民融合之路。

后续佐佑军工发展研究中心将根据上述问题,在组织目标体系建设科研人员激励生产单位独立核算军民融合典型案例跨行业相似场景案例等方面逐步推出文章,敬请期待。

声明:本文来自军工管理观察,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