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 博

    IT界前一阵最火的新闻,莫过于“红芯”。这个被宣传为“中国原装”的浏览器,被发现是抄袭开源的浏览器Chromium,甚至连内置的文件名和LOGO都懒得修改。事发后,红芯公司辩称并非抄袭,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做创新”。

    的确,当今软件业建立在开源代码上,“抄”开源代码再正常不过。那么,红芯的抄法是否光明正大?

    不注明来源,就是违反契约

    “使用开源的代码,要遵循开源组织的协议。”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包云岗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以著名的开源组织阿帕奇的协议为例,一是使用者要将协议留在代码里面,不能删掉;二是修改了代码的话,也需要在被修改的文件中说明,不能‘抹掉几行就全部当成自己的’;三是基于源代码做了扩展,也应该把协议附上去。”

    红芯基于的Chromium开源代码遵循BSD协议——你可以自由使用,或二次开发为专有软件,但你的代码中必须要带上原来代码中的BSD协议。BSD协议要求尊重代码作者的著作权。

    包云岗说:“红芯最大的问题在于违反了这个契约。尽管并没有针对开源的法律,但全世界几千万程序员一直都按照这个契约来做事,大家自然不赞同红芯的做法。”

    事实上,国内使用Chromium源代码的浏览器还有搜狗、360等等,这些浏览器都遵循了开源协议,做出了声明。

    “在此次事件中,红芯是否尊重它自以为‘踩在脚下’的Chrome呢?显然,并没有。”知乎用户“宋拓”评论说:“在我们程序员眼里,继承Chrome的应该是Chrome的子类。红芯这个子类继承Chrome的方式并不是声明,而是copy。”

    混淆“自主”与“可控”,就有浑水摸鱼的

    “从国家关心的安全层面来看,最重要的是‘可控’。‘自主’其实只是实现‘可控’的途径之一而已。”包云岗在一次论坛上说,基于开源软件二次开发,也完全可以达到“可控”,“但是,当前本末倒置,太过刻意追求‘自主’了,造成‘自主’一词已被滥用。”

    红芯之所以从“云适配”改称红芯,并打出“自主可控”的广告,被认为是要沾“自主”一词的光。知乎用户“渔人”讽刺说:“没发现(抄袭)就是纯自主,发现了就是巨人助创。”

    其背景,包云岗分析说,以前政府在科技项目管理上对开源意义认识并不够,认为基于开源软件修改的就没有技术含量,必须要“完全自主”的软件才有水平。“这是科研评价的指挥棒问题。好在现在已经有改观,最新的重点研发计划开始直接支持开源软件和相关生态。”包云岗说。

    倪光南院士也认为:开源软件在满足“自主可控”要求上是有优势的;在国家层面,科技部、工信部和发改委已启动了大量与开源相关的专项和工程。

    二次开发也可以是创新,要按规矩来

    红芯事件后,倪光南院士对科技日报等媒体发表观点称,不能因为出现红芯事件,就抹杀了中国软件业在开源基础上有大量创新的客观事实,不该由此贬低基于开源做创新的模式。

    包云岗说,基于开源搞二次开发是常见的商业模式,开源社区也很认可。比如开发操作系统的红帽(Red Hat)公司,其企业版RHEL是其赚钱来源,但红帽公司遵循开源协议,公开代码。和RHEL功能一样的CentOS可免费获取,这也让大家更认可红帽。如今,基于开源为各大企业开发定制版Linux的红帽公司,市值已经超过250亿美元,年收入超25亿美元。

    “开源不等于不能赚钱。”包云岗说,“ 英特尔1990年代成立了开源技术中心。Linux成长起来,得益于英特尔很大投入。而用户拿到免费的Linux系统,发现在英特尔芯片上跑得更好。英特尔就是这样占据了服务器市场。还有谷歌开源了安卓系统,安卓并不收钱,但谷歌在安卓上预装了浏览器、日历、地图等等,带给它可观的流量。”

    包云岗说,尽管研发成果开源不直接盈利,但“羊毛可以出在猪身上”,所以各方都很积极。中国企业过去因为实力有限,参与远远不够。现在已有改观,华为为代表的国内大企业已是开源界的重要贡献者。

    红芯被曝光,对中国开源文化是好事

    倪光南认为,红芯的错误属于“过度包装”,和汉芯的欺骗不是一回事。他认为对红芯的追责应当适度。

    倪光南指出,以前很多人对开源认识不够,一些国内公司基于安卓定制的移动操作系统,自称“自主知识产权”,他们犯了和红芯类似的错误,但都没被追究,都被宽恕。

    “如果人们对这类错误从一开始就一视同仁地严加追究,恐怕红芯也不会重蹈覆辙了。”倪光南说。

    “这个负面事件,会助推开源文化的普及。”包云岗说,“就我所知,有些大学已经准备开设开源文化的课程,让年轻人知道开源是怎么一回事,应该遵循什么规则。”

    “‘红芯’之所以成了‘事件’,首先是因为程序员曝光和传播,他们知道技术细节才揭露出来;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推动,才让它为全社会关注。”包云岗说,“这件事是一个警示,对从业者是好事。”

不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蹬鼻子上脸

    本报评论员

    上午才打着“中国首个自主创新智能浏览器内核”的旗号宣布完成2.5亿元C轮融资,下午即被踢爆低水平抄袭开源浏览器,红芯遭打脸之神速,给这起恶劣造假事件添上了几分娱乐色彩。然而,荒诞至此,却让人笑不出来。

    如果把红芯比喻成一个抄袭者,他一定不服气,有人可能也会费解:隐瞒开源事实,似乎与抄袭是两码事。记得著名虚构人物孔乙己有句名言——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鲁迅先生万万想不到,自己在1919年写就的一句戏谑对白,过了近一个世纪居然还能找到应用场景。

    全世界有几千万程序员在使用开源代码,大家都遵循开源协议,共同以契约精神来维持行业秩序,尽管并没有相关法律约束。显然,红芯的字典里没有契约精神;就算有,与吹嘘忽悠能带来的巨大收益比起来也微不足道。毕竟在很多人看来,契约精神值几个钱?而如此这般,站在巨人肩膀上搞了点创新,然后在产品宣传时随便找块粗布把巨人遮盖起来以凸显自己,行业里也大有人在。只不过福祸相依,红芯侥幸忽悠到巨额资本,随之树大招风招来了打假。

    说起红芯这段侥幸经历,也可谓之奇幻。虽然开源只是行业内部的约定俗成,外行不一定都懂,而且市场上也不乏钱多人傻的金主,但如此粗糙的造假手法,怎能一路过关斩将、堂而皇之地骗到冤大头?如果其中真的没有任何利益输送的话,那就是我们的环境存在大问题,保不齐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红芯站起来。

    造假和浮夸是公然无视科学精神,不能辨识造假和浮夸则是科学精神的严重缺失。实际上,科学精神和契约精神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以及整个社会的公序良俗。当一个社会普遍缺乏科学精神,相伴生的不讲诚信、浮夸浮躁也会渗透到产业界、科研界乃至全社会各个角落。所以,要问怎样才能刹住这股抄袭造假、坑蒙拐骗的歪风?答案是靠科学精神。

    也是在1919年,中国舶来了“科学”,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在这片古老的大地晃晃悠悠走过近百年,辅助我们自立自强。然而,作为统领的科学精神却一直落不了地——在我们这里,不讲契约精神所付出的成本太低,不讲科学精神所带来的后果得不到重视,以至于舶来的这对“兄弟”很难找到落地生根的土壤。

声明:本文来自科技日报,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