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ODNI)发布了《2023-2025年情报界数据战略》(The IC Data Strategy 2023-2025)(下文简称《战略》)。该战略围绕提出背景、专家见解、数据策略、重点领域以及发展前景五个方面展开论述,试图阐明如何在大数据时代高质量地收集、分析和利用数据,为情报数据事业提供支持与指导。现将原文内容编译如下,供读者学习交流。

图1:原报告封面

PART.1

提出背景

《战略》指出,在这个高度互联、数据驱动的数字化时代,美国面临的智能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一方面,商业软件数据获取、物联网传感器数据采集、他国数据监管治理和计算技术数据应用的快速发展使得美国政府机构更难挖掘和管理数据。另一方面,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和全球数字社区能够将数据集中到他们的系统中,并对这些数据进行预测、获取、分析。《战略》认为,美国已进入数字战略竞争的新时期。如今的数字主权争夺不仅仅是数据量的问题,而是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收集、访问、利用数据,因为这决定着谁将拥有情报优先权。在战略的指引下,情报界将规划并提升数据共享能力,提高数据可用性,培养精通数据的员工队伍,并继续创新,推动情报事业朝着数据驱动方向发展。

PART.2

专家见解

(一)艾薇儿·海恩斯:战略的重大意义

图2:国家情报总监艾薇儿·海恩斯

美国家情报总监(the 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艾薇儿(Avril D. Haines)认为在日益复杂和相互关联的全球安全环境中,获取和妥善管理数据对情报界开展工作至关重要。在未来十年里,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将深刻影响情报工作推进,因此情报界需要一个共同战略来规范如何利用所有获取的数据进行安全高效地运作,《战略》将使情报界能够加强和外国合作伙伴、私营部门和学术合作伙伴在数据合作方面的联系,提升数据互操作性,以确保决策优势的持续性。

(二)史黛西·迪克森博士:制定端到端(end-to-end)的数据管理计划

图3:国家情报局首席副局长史黛西·迪克森博士

国家情报局首席副局长(the Principal Deputy 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史黛西·迪克森博士(Dr. Stacey A. Dixon)指出,情报局的使命是为高级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和客观的情报分析,以便就不断变化的形势做出明智的决策。情报界必须关注数据和技术影响处理情报的方式,制定端到端的数据管理计划,缜密规划数据收集、数据传输流程。《战略》作为深思熟虑的规划之一,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将加速数据驱动,推动情报界业务高质量发展。

(三)洛丽·韦德:向数字化转型

图4:情报界首席数据官洛丽·韦德

情报界首席数据官(the Intelligence Community Chief Data Officer)洛丽·韦德(Lori Wade)指出,为确保在复杂的战略竞争新时代保持领先地位,情报界必须继续向数字化转型,并制定发展战略。《战略》汇聚了情报界的集体力量,使数据安全访问和跨领域互操作成为可能。此外,情报界还将培养专业的数字劳动者,这些努力将提高发现、访问和利用数据的能力。

PART.3

数据策略

图5:战略的三大关键词

《战略》指出,2023-2025年这三年的总体数据战略和年度数据战略都将围绕使命、展望、价值观这三大关键词展开。其中使命部分指明情报界将使数据不再单纯的是数据,而是要在能够被发现和访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利用,发挥其最大价值,让数据为情报界服务。展望部分指出情报界将向数据驱动型发展,实现情报界数字化,在数据管理、数据互操作性技术、伙伴关系、劳动力等方面打造数字时代发展新引擎。价值观部分阐述了情报界将以推动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为途径,以保护各伙伴关系的隐私和公民自由为价值观指导,以数据共享为目的,实现持续数字化和数据创新。

PART.4

战略重点领域

《战略》在提出使命、展望、价值这三大关键词的同时,也阐明了推动情报发展的四大战略重点领域,明确了总体发展方向,四大战略重点领域和三大关键词一同构成战略的“四梁八柱”。两者都将以符合美国国家原则和价值观的方式促进情报界利用数据安全高速地操作、通信,实现数据价值。

(一)执行端到端数据管理:端到端数据管理规划将建立互操作性标准、数据处理指令、人工智能可读标签、数据隐私和合规性以及数据科学和工程。展望未来,所有数据的收集或获取都需要包括一个端到端的数据管理计划。从收集、开发、传输和处理数据的每一步过程,都将符合道德、法律和政策。为了应对整个情报界的数据持续性挑战,情报界必须共同努力,提高解读数据速度,提升发现、访问和利用情报数据的能力。情报界将运营商、数据处理专业人员、信息技术隐私和安全团队召集在一起,共同制定关于情报界数据战略的周密可行的计划,这无疑确保了数据以安全和及时的方式流向需要它的部门。

(二)快速、大规模地提供数据互操作性技术:首先,为了使数据更具互操作性,情报界将搭建一个以数据为中心的体系结构。情报界之前的体系结构以系统为中心,忽略了数据的可操作性。而新的体系结构坚持以数据为中心的原则,确保信息技术的体系结构考虑数据管理周期,以便能够安全及时地发现、分析和传输数据,为模型、实体、本体和元数据提供清晰指导,从而增强数据生命周期的有效性。其次,情报界将支持在数据收集方面增加人工智能投入。人工智能技术将有助于数据分类,进一步精确数据的可解释性,保持数据完整性和自动提炼核心,这将减少摄取新的信息技术数据集所需要的时间。实现这些规划将使所有数据源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报价值,为情报界提供更快的高质量数据访问,满足和响应情报需求。

(三)推进伙伴关系,实现持续的数字化和数据创新:在数字革命的背景下,建立全球伙伴关系是这一趋势的关键部分。情报中心能否成功收集、处理和传输支持国家安全的数据,将取决于是否拥有有效利用伙伴关系的能力。情报界将持续推进现有伙伴关系,在符合各自法律框架下专注数据互操作性的规模和速度,互相交换和融合现有数据,供人工智能使用。一方面,情报界将加强与私营部门和学术合作伙伴的情报伙伴关系,把握好智力优势,利用人才和技术以加深对不断发展的数据景观更全面的理解,直面核心重点领域,同时也将促进数据驱动的情报界各方面创新,强化决策优势。另一方面,情报界将继续推进与外国盟友的现有伙伴关系,发展新的伙伴关系,在符合各自法律框架的基础上,共享数据,供彼此使用。在未来,情报界将联合学术界为数据创建和管理建立新的模型,并将接受相关教育和培训来不断优化情报界现有战略。情报界所做的这些都是为了支持国家安全,而国家安全的维稳也将很大程度上受有效利用伙伴关系的影响。

(四)将情报界劳动力转变为数据驱动型:情报界关于劳动力发展的目标是培养能够识别、发现和利用数据,让单纯的数据转变成为情报服务数据的劳动力,以实现数据价值和提升情报的可操作性。拥有精通数据的员工队伍非常重要,因为不断变化的数字环境不仅适用于人工智能,还适用于其他新兴技术。一方面,情报界需要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对于情报界来说,拥有一支能够分析、评估相关数据,做出有效决策并善于沟通的员工队伍变得越来越重要。精通数据的员工将更了解其收集的数据,以及明白如何将其应用于工作的各方面。另一方面,需要创造情报界独特文化----将数据视为所有任务的基础,提高数据敏锐度。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和专业发展,将数据敏锐性纳入情报界机构发展计划,提高整个情报界工作人员和领导层的相关数据技能。数据敏锐性必须成为情报界每个员工的核心技能,除数据专业人员外,其他工作人员、承包商都需要了解并重视数据的利用和共享。

图6:数字化转型系统牵动各方面

PART.5

发展前景

报告认为,在持续的数字化演进过程中,机遇和挑战遍布各方面。面对复杂的风险挑战,美国情报界必须抓住机遇,专注数据管理和数据高级分析,科学制定风险应对方案。《战略》指出到目前为止,情报界还没有将数据作为战略重要优先事项。情报界面临的核心挑战是需要保持和升级决策分析所需要的数据速度和规模以及支持利用人工智能服务数据的能力。应对这一挑战需要一种集成的以数据为中心的体系结构,需要重点关注从收集、传输、管理、到利用、处理情报数据的整体数据流周期。

《战略》指出,情报界所做的一切始于数据。情报界必须提升发现、获取和利用数据的能力,才能确保情报优势地位。在即将到来的财政年,情报界必须围绕当前和未来面临的威胁进行数据驱动计划的灵活性提升和精细化规划。为了确保在战略上和实践中取得进展,接下来情报界将制定年度行动计划。2023年起,情报界首席数据官和情报界首席数据官委员会(IC Chief Data Officer Council)将制定情报界数据战略年度行动计划,培养和发展对情报数据的敏锐洞察力,并确定具体的活动和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度量指标,以实时追踪进度。

PART.6

结语

在《战略》的指引下,美情报界将规划并扩展数据共享能力,提高数据可用性,培养精通数据的员工队伍,并继续朝着数据驱动型创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纳入隐私和安全保护。从《战略》可以看出,美情报界未来几年的数据战略围绕以下几点展开。一是在提出四大战略重点领域的基础上,将在未来三年加速向数字化转型,从而使端到端数据管理成为工作的核心。二是情报界首席数据官和情报界首席数据官委员会将根据现实需求,制定相关发展战略,推动情报界数据发展。三是将加强体现美国核心价值观的职业道德原则建设。最后,鉴于数字创新迅猛发展,美情报界将采用迭代战略向前发展,未来战略规划的核心将是培养情报界工作人员对信息的敏锐洞察力以及促使其持续不断学习最新技术。

文字 | 杨丽娟 曹杨 陈琳(国防科技大学)

图片 |来源于报告或网络

友情支持| NUDT未来战争研究俱乐部

编辑 | 李雪莹

审阅 | 高恒达

声明:本文来自军事高科技在线,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