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科战略情报团队

2024年,国际局势变乱交织,地缘冲突跌宕升级,大国博弈日趋加剧,“脱钩断链”愈演愈烈。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军事强国持续强化战略谋划布局与作战概念牵引,高度重视商业先进技术转化应用,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数据资源架构、系统装备技术的数字现代化转型,同时加大人工智能、云计算、量子等前沿技术在装备建设中的运用,不断推动网信赋能下的装备体系战建结合、跨域协同能力。

中国电科战略情报团队梳理总结了世界军事电子领域整体,及指挥控制、情报侦察、预警探测、通信与网络、定位导航授时、网络安全、电子对抗、电子基础、无人智能、计算与服务、量子等11个分领域年度十大进展。本篇为该系列第8篇:《世界军事电子领域2024年度十大进展—电子对抗篇》

1

美空军首架EA-37B

电子战飞机入列

8月,美空军空战司令部首架EA-37B“罗盘呼叫”电子战飞机(编号19-5591)列装第55电子战大队第43电子战中队,由戴维斯-蒙森空军基地的承包商后勤支援飞机维修小组负责维护。EA-37B作为美军唯一的远程、全频谱对抗电磁战干扰平台,在对敌防空压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所搭载的小型自适应电子资源库(SABER)技术是一项重大的技术飞跃,该技术基于开放式系统架构的软件定义无线电使EA-37B从基于硬件的平台过渡到软件驱动的电磁频谱作战能力。

2

美空军第350频谱战联队

宣布其电子战重编程能力

实现重大进步

6月,美空军第350频谱战联队指挥官乔什·科斯洛夫上校表示,美空军已“非常接近”实现3小时内更新机载电子战系统战场威胁任务数据的目标,第350频谱战联队负责的大部分电子战系统已具备此能力,相比此前的3个月有了大幅提升。第350频谱战联队在2021年成立之初就提出,要在首次发现新威胁3小时内,完成远程数据收集、分析评估、对策生成及更新数据回传至全球美军及盟军部队的行动。该目标的达成标志着美军已在认知电子战算法、数据工程、高性能机上计算等领域取得重大技术进步,将显著提升美空军对战场威胁的快速响应与反制能力,助力其在未来作战中夺取电磁频谱优势。

3

美太空军加速推进

地基卫星干扰系统的

开发与部署

4月,美太空军测试了一种名为远程模块化终端(RMT)的地基卫星干扰系统,具备拒止、削弱或中断卫星通信的能力。该系统干扰范围可覆盖240MHz-40 GHz频段,具有小型化、低成本、大规模部署和远程操作的特点,为全球部署的太空军提供反太空能力。7月,美国防部投资建设24个远程设施,其中11个在年底前完成部署,由美太空军负责系统安装和运维。12月,美太空军批准了RMT的进一步部署计划,计划在未来数月内新增一批地基卫星通信干扰器,重点针对中国卫星通信信号进行干扰。整体部署目标为建造约160套地面干扰器,未来可能增至200套。

4

美安杜里尔公司推出

“脉冲星”认知电子战系统

5月,美国安杜里尔公司发布了“脉冲星”(Pulsar)新型认知电子战系统。该系统集成GPU、机器学习算法和软件定义无线电技术,具备智能自主识别与对抗已知或新兴威胁的能力,将电子战效应响应时间缩短至数小时。系统支持360度全向覆盖,并可根据任务需求实现定向覆盖,具备反无人系统、电子支援、电子攻击、测向、地定位等多种先进电子战功能。“脉冲星”提供基本型、车载型和机载型三种型号,各作战平台上的系统可实现联网,支持跨作战域的分布式电子战作战。其开放式体系架构便于第三方持续开发与集成,确保在应对新型威胁和任务时保持敏捷性与适用性。目前,该系统已在包括美国特种作战部队在内的多个军种中投入使用。

5

美海军举行“静默蜂群2024”

电子战演习

7月,美海军在密歇根州阿尔皮纳战斗准备训练中心举行了“静默蜂群2024”(Silent Swarm 2024)演习,重点测试无人机与无人艇群搭载的数百种电子战系统。此次演习为期两周,共有500多名军民领域参与者参与,测试并演示了57项技术,特别聚焦增强传感、定位导航与授时(PNT)、非动能效应的投送与恢复、自主性,以及电子战支持的网络作战能力。演习旨在提升军事人员的“频谱机动与恢复能力”,验证无人机集群在未来太平洋地区潜在冲突中的关键作用。这一演习是美海军推进分布式、网络化、合作式电子战生态系统的重要步骤,为其电子战能力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6

美空军“鹰爪”电子战系统

通过初始作战试验与鉴定

4月,美空军完成了AN/ALQ-250“鹰爪”(EPAWSS)无源/有源告警与生存系统的初始作战试验与鉴定工作,标志着该系统进入全速生产阶段,预计2025年具备初始作战能力。“鹰爪”是F-15E/EX战斗机的新型电子战系统,由BAE公司研制,用以替代老式“战术电子战系统”。该系统采用BAE的“极致电子战”理念,通过多模感知与响应手段实现全谱电子战能力,并运用认知电子战技术赋能。其开放式、模块化和可升级架构使其在应对新兴威胁时具备较高适应性。“鹰爪”支持同时收发信号,并与雷达协同工作,在实施电子干扰时不影响雷达告警接收机和机载雷达功能,代表了机载电子战装备的一次重要飞跃。“鹰爪”的初始作战试验与鉴定于2023年7月由美空军作战试验与鉴定中心启动。此次顺利通过鉴定是“鹰爪”和F-15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事件,对美空军机载电子战能力的提升具有深远意义。

7

美海军成功完成

下一代干扰机部署任务

12月,美海军第133电子攻击中队的EA-18G“咆哮者”电子战飞机结束为期五个月的部署后返回美国第九航母打击群。作为首个使用AN/ALQ-249(V)1“下一代干扰机”中波段吊舱(NGJ-MB)的海军电子攻击中队,此次部署展示了该系统的实战能力。“下一代干扰机”中波段吊舱是美海军为取代ALQ-99战术干扰系统而研发的新一代干扰机,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软件定义技术和有源电子扫描阵列(AESA)技术,显著提升了对敌方防空和通信系统的干扰能力。第133电子攻击中队在任务期间制定了新型电子战战术,展示了机载电子攻击能力的未来发展方向,美海军声称,该机群实现了在部署期间100%的任务战备率,在支持中央司令部军事目标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8

美国防信息系统局授出

下一代联合电磁战斗管理合同

3月,美国防信息系统局(DISA)授予帕兰蒂尔公司一份价值980万美元的合同,用于开发联合电磁战斗管理-决策支持样机,这是国防部首个联合电磁频谱作战规划工具。该项目旨在通过为联合部队指挥官提供规划工具,实现电磁频谱作战规划流程的自动化,解决当前对决策支持能力的需求。未来12个月,DISA将与美战略司令部、作战司令部联合电磁频谱作战单元以及帕兰蒂尔公司密切合作,确保样机开发的高质量完成。该样机将整合联合部队的行动方案和机动方案,评估相关电磁频谱机会与风险,为联合电磁频谱作战提供全面支持。联合电磁战斗管理项目分为四个阶段,分别实现态势感知(EMBM-J-SA)、决策支持(EMBM-J-DS)、指挥控制(EMBM-J-C2)和训练功能。本次合同开发的是第二阶段“决策支持”功能,标志着该项目已步入正轨。随着开发工作的推进,适用于联合电磁频谱作战的电磁战斗管理系统有望在短期内问世,为美军提升电磁频谱作战能力奠定基础。

9

欧洲透露“台风”战斗机的

下一代电子战系统情况

11月,欧洲防御辅助子系统(EuroDASS)财团在完成概念设计和技术飞行测试后,公布了“台风”战斗机下一代电子战系统“罗马禁卫军”(Praetorian)。该系统由莱昂纳多、ELT集团、Indra、Hensoldt等公司联合开发,并与BAE系统公司合作,集成了欧洲电子战领域的专利技术,采用数据为中心的架构设计,结合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具备应对未来新兴威胁的能力,可有效保护战斗机免受红外/热寻导和雷达制导导弹的威胁。其主要功能包括复杂威胁特征描述、数字射频储存,以及为高功率电子攻击吊舱提供接口,同时配备宽带有源相控阵电子对抗措施,显著增强战斗机的自保护能力。该系统的研发体现了欧洲在电子战技术领域的突破,为“台风”战斗机的作战生存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

10

美国开展F-35与

电子侦察卫星的

联合侦察定位技术演示

3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成功发射“小马快递2”(Pony Express 2)技术演示卫星,具备探测L波段、S波段和C波段无线电频率的能力,并计划与美空军和太空军合作,利用该卫星与F-35A战斗机进行射频目标侦察定位技术演示。该技术通过F-35A侦察指定区域的射频目标,将战术信息上传至“小马快递2”卫星,与卫星数据融合后发送至“宙斯盾”系统,验证低轨电子侦察卫星对辐射源目标的火控级跟踪能力,以及低轨卫星与F-35A组成的联合电子侦察网络的效能。此“F-35A+小马快递2双星”电子侦察体系实现了海、空、天协同作战,展现出改变未来空战模式的潜力,为多域作战提供了新思路。

声明:本文来自电科防务,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