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房超教授领衔力作《从俄乌冲突看智能化战争的典型特征与制胜规律》近期被收录于《国防科技工业》2025年第3期(P48-54),为智能化战争研究提供了前沿视角与深度洞察。《国防科技工业》期刊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主管,是国防科技领域的重要学术平台。

为促进业界专家、军事爱好者及相关从业者对智能化战争的理解与探讨,现特将论文全文进行分享(分为上下两篇),本期要点包括:俄乌冲突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案例、俄乌冲突推动战争形态的改变。

前言

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新的军事变革,将信息化战争推向智能化时代。目前学界针对智能化战争没有统一的定义。部分研究人员认为,智能化战争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以栅格化网络系统为支撑,以信息化、智能化、无人化武器平台为主体,以有人/无人协同、分布式作战、蜂群作战为主要样式,具有去中心化、信息聚能、智能决策、跨域释能的特点。近年来,世界各军事强国在大力发展无人智能装备,广泛布局先进智能技术,以期在未来的智能化战争中占据优势。

俄乌冲突是人类进入智能化时代后的第一场战争,相比于以往的战争或冲突具有明显的作战样式融合特点,既具包含了传统的机械化战争样式,如地面集群作战;也具备信息化战争的样式,如精确打击、网络攻防与空天一体化作战。同时,在此次冲突中,双方将大量无人智能装备和人工智能运用于作战,使得战争从局部来看初步具备了智能化战争的特点。基于此,深入研究俄乌冲突带来的战争形态的变革对于军事技术、作战理念及战争参与模式等多方面创新与变革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我们做好应对未来大规模的智能化战争提供新的思路。

俄乌冲突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案例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多种新技术和新武器不断涌现并应用于战场,不仅展示了现代战争高科技的特征,也在颠覆传统战场格局。冲突发展至今,俄乌双方都深刻意识到,智能技术在现代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大其作战频次。

(一)利用智能无人装备提升作战效能

无人装备是人工智能和自主技术发展的产物。在这场冲突中,俄乌双方使用了数十种无人装备,囊括了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舰艇等多种类型。这些无人装备被广泛应用于侦察监视、地面攻坚和敌后渗透等作战行动中,为冲突双方带来超额作战效益。在这些无人装备中,无人机具备成本低、灵活性高、隐蔽性强的优势,是种类最多、应用最广的装备,被广泛应用于执行侦察监视、火力打击、末端引导、通信中继等作战任务。

乌军的“愤怒”、“列雷卡”、“惩罚者”及“旁观者”等多个型号的无人机都具备情报、监视和侦察能力,可实现对俄军部队位置和动向的精确感知。俄军中执行侦察和监视任务的无人机多以中小型为主,如“奥兰-10”多用途无人机。但俄军缺乏先进的察打一体无人机,导致其对时敏目标的侦察、跟踪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冲突一年后,俄乌双方开始在战场部署远程自杀式无人机,利用无人机实现火力打击以袭击对方领土纵深高价值目标。这些无人机具备航程远、造价低、隐蔽性高的特征,且具备一定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可利用较少的弹药给对方造成较大的损失。乌军使用的自杀式无人机包括UJ-22、改装后的图-22等,这些无人机的航程普遍超过600千米,且可进行远程攻击。俄军的自杀式无人机主要为“天竺葵-2”,该款无人机具备较强的精确打击能力,是俄军对乌克兰境内的军工厂、防空阵地和兵营等重要目标进行打击的首选。此外,俄军还使用了KUB-BLA自杀式无人机,以执行重型目标轰炸任务。

此外,无人机还承担了末端引导、通信中继的任务。在末端引导方面,借助强大的机动性和隐蔽性,无人机通过潜入目标活动空域,对其实施侦察和监视并将目标信息回传至指挥中心或火力打击单元,引导地面或空中火力实施对目标打击,以提高杀伤链的整体杀伤精度。在通信中继方面,无人机可在超视距区域、卫星通信盲区、通信受限区域或低质量的地面网络区域建立通信网络,提高远距作战和指挥协同能力。在此次冲突中,乌军利用美国提供的MQ-9A“收割者”无人机为其作战提供近距离通信能力,同时配合卫星实现远距离通信中继。

(二)利用智能分析技术把握战争态势

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及应用使行动能够以超出人类认知的处理速度运行,实现高度复杂和动态的数据分析、解析和推理,为作战人员提供决策优势。在俄乌冲突期间,双方不断加大人工智能处理战场信息的力度,以在多个领域提升作战能力。

一是利用人工智能处理开源情报和对抗虚假信息。在冲突中,双方利用人工智能软件分析来自媒体和社会网络的开源内容,识别、宣传和散布虚假信息。在冲突早期,乌利用合成视频进行宣传扩大其战果(见图)。同时,在西方国家支援下,乌方利用社交机器人自动生成并散播消息进行舆论操控或利用人工智能方法鉴别伪造信息。

乌军将2014年乌东战场被摧毁的乌军KraZ军卡涂上了俄军战术标识“Z”来充当乌军战果

二是利用人工智能提升态势感知和指挥控制。俄乌双方通过多个人工智能软件平台整合分析多源情报数据,以增强战场态势感知,促进实时高效决策。例如,乌克兰采用态势感知系统Delta为其武装部队提供高级态势感知能力。该系统融合了北约ISTAR标准,可将来自无人机、卫星、摄像头、传感器、侦察员和盟友的数据整合至单一软件平台,通过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形成精确的战场态势。同时,乌克兰使用美国公司Palantir提供的Meta Constellation工具汇总来自商业卫星和各类传感器的数据,创建战场数字模型,识别俄军阵地,分析制定打击方案,提升乌军决策效率。

(三)利用智能分析技术开展战场评估

人工智能模型可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并结合实时情报,模拟冲突发展趋势,评估潜在风险,制定更安全的作战计划。在冲突中,乌军利用一些人工智能系统预测乌克兰东部地区的军事行动演变趋势,包括俄军的进攻路线、乌军的防御策略及双方可能的交战区域等。另外,人工智能通过分析图像数据,快速识别军事设施、装备部署及战场变化,实现战场的损害评估。冲突中,乌方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卫星和无人机图像数据,检测俄军或己方遭受打击后其军事基地、防空系统及基础设施的损失和破坏情况,并估算未来的恢复工作。

俄军“海鹰 -10”无人机  图源网络

俄乌冲突推动战争形态的改变

战争形态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运动的军事表现,随人类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发展从低级向高级变迁。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上的运用越来越快,战争形态也呈现出加速发展、过程缩短之势。俄乌冲突中,人工智能的大量应用为现代战争提供了新的思路,推动信息化战争向智能化方向迈进,主要体现在杀伤链形态和战争样式的更迭。

(一)传统杀伤链的变革

在俄乌冲突中,无人装备和人工智能的运用逐步重塑杀伤链的形态,改变杀伤链的结构,将传统的杀伤链塑造成复杂的杀伤网,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杀伤链节点可选项更加丰富。俄乌冲突中,无人作战装备既可以提供强大的侦察、跟踪能力,实现广域作战区域范围内的目标的侦察、发现与识别,同时也可以携带武器弹药执行打击任务,进一步丰富了杀伤链节点,提升了打击速率和打击效能。

二是杀伤链环节简化。无人智能装备的运用,将感知-定位-决策-打击融为一体,可通过自主决策快速地实现对目标的打击摧毁,实现了杀伤链的自闭环,进一步简化了杀伤链的各环节。冲突中,察打一体无人机的运用帮助交战双方快速实现侦察-决策-打击这一过程,同时在打击完成后,可实时地进行毁伤评估,并依据毁伤评估结果,快速地转入下一次闭环中,极大的简化了杀伤过程。此外,借助智能分析软件,作战人员能够根据不同的作战场景、对手状态进行分析,提供辅助决策方案,并协同其他作战单元实施打击,实现广域的协同作战,促进了杀伤链的快速闭合。例如,乌克兰借助GISArta系统将杀伤链(从接收到火力请求最终实现打击)从20min减小至30s,极大地压缩杀伤链的闭合时间。

三是杀伤模式从传统以人和武器为主杀伤模式向以智能为主杀伤模式转变。在此次冲突中,人工智能的运用尽可能以智能算法代替人,如以智能情报分析替代人为分析,以智能自主识别替代人员识别,以智能决策辅助人员决策,以智能无人装备代替传统有人武器装备,从而实现快速准确的节点流转、回路闭合,形成高维度的杀伤打击。

(二)作战样式的更迭

与传统的战争或冲突相比,在无人装备和人工智能的加持下,俄乌冲突中展现的作战样式更为丰富,具备了智能化战争的典型特征。

▶ 有人无人协同作战成为主流样式

俄乌冲突中,双方在实践中探索了多种有人与无人装备协同模式,有人/无人协同作战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主流样式,主要包括:

一是无人机与地面部队协同,利用无人机为地面部队提供侦察与火力引导,实现杀伤链的快速闭环。例如,俄军使用“海鹰”-10等小型无人机进行空中侦察,识别乌军地面部队和主战坦克等目标,并将目标坐标信息回传至指挥部,引导地面主战坦克和炮兵进行高精度远程打击。乌军也利用无人机和无人履带侦察车对俄军阵地进行详尽侦测,并通过电子干扰等方式支援地面无人作战机器人发起攻击。

二是有人机与无人机的协同,即利用无人机作为有人机的额外“眼睛”,有人机作为无人机的“大脑”,实现有人无人飞机协同作战。俄罗斯开发了“斯瓦洛格”无人机操纵头盔,在有人机上操控无人机进行侦察和攻击。

三是无人作系统支援有人作战,即利用无人作战系统实施火力打击等活动,支援有人作战,以减少作战人员暴露的风险。2023年2月,俄军使用常规潜艇搭载2艘无人艇攻击了德涅斯特河海湾大桥的桥墩。而乌克兰方面也多次使用无人机、无人艇对俄军事和民用目标发动袭击,如利用“无人机袭击克里姆林宫”、“无人艇袭击克里米亚大桥”等。

▶ 无人集群作战发挥重要作用

无人集群作战具备更高的智能化和自主性,是俄乌冲突智能化的重要体现。在此次冲突中,俄乌双方都曾大规模使用无人系统进行集群作战。一是无人机集群作战。2024年8月27日,俄军使用包括“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和无人机对乌克兰多个机场的关键设施进行了集群打击。二是无人车集群作战。2024年年底,乌军在哈尔科夫的利普齐村庄的战斗中,首次投入了自主研发的“遥控沃利”无人作战模块,实现了完全由机器人参战的先例。三是无人艇与无人机集群作战。2022年10月,乌军7艘无人艇和9-16架无人机集群协同行动,袭击了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港内的俄罗斯黑海舰队舰只。2024年,乌军进一步实现了无人艇和无人机的协同作战,无人艇作为母舰搭载无人机,在赫尔松地区成功击中了3个俄方目标。四是多域无人系统协同作战。乌克兰海军在Delta系统的协调下,实现了水下无人潜航器、海面无人艇、地面无人车辆和空中无人机的跨域协同作战。利用水下无人潜航器发现侦察敌方潜艇活动并回传给Delta系统,在指挥中心协调下派出空中无人机前往跟踪监视,并引导海面无人艇进行拦截。

▶ 混合战争形成多维杀伤

俄乌冲突将传统军事和非军事手段相结合,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信息、外交等多个领域的对抗,是混合战争理念的一次全面实践。在军事层面,俄乌双方采取了大规模的空袭、地面进攻、特种部队渗透等多种军事行动。在政治层面,双方都在试图赢得国际社会的支持并孤立对方,乌克兰通过外交途径不断向西方国家呼吁援助,并促使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多轮政治制裁。俄罗斯则通过加强与友好国家的政治合作应对西方国家的政治压力。在经济层面,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严厉的经济制裁,包括石油禁运、金融制裁等。俄罗斯则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减轻制裁带来的影响。在信息层面,双方展开了全方位的舆论战,利用媒体广泛的传播性散布对方的过错,以赢得国际社会舆论高地。乌克兰媒体报道了大量所谓的“俄罗斯战争暴行”。俄罗斯也通过本国媒体和社交网络平台,发布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强调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军事化和去纳粹化,以争取国际舆论的理解。


在上篇,我们介绍了俄乌冲突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案例、俄乌冲突推动战争形态的改变;本期要点包括:俄乌冲突凸显的智能化战争典型特征、基于俄乌冲突探究智能化战争的制胜规律。

俄军公开无人机作战画面 :可见乌方士兵移动坦克被瞄准后起火(图源网络)

俄乌冲突凸显的智能化战争典型特征

俄乌冲突是现代战争形态演变的重要缩影,展现出智能化战争的特征,具体体现在网络化、无人化、跨域性和混合性等多个维度。

(一)网络化趋势显著

网络化是俄乌冲突的典型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主要方面。

一是信息和数据流的高效共享。俄乌冲突中,双方利用一系列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将各个作战单位、作战系统等相互联通,实现信息和数据流分享,在战术和作战层面将网络、火力杀伤和电子战紧密融合,大幅度缩短从传感器到射手的时间,构建了集侦察-打击于一体的杀伤网络。在无人作战领域,双方利用网络将无人作战平台与指挥中心和其他作战单元的实时通信和数据共享,如使用无人机配合地面部队进行侦察打击,通过网络化系统快速共享目标信息,以达到全面掌控战场信息、高效决策与协同作战目的。

二是网络战成为新型的作战样式。在俄乌冲突中,网络空间成为双方对抗的关键领域,甚至成为冲突的先行战场。俄乌双方在网络对抗中组合运用DDoS攻击、恶意软件等多种工具及攻击手段,将火力覆盖至敌方基础设施领域。例如,俄军利用WhisperGate恶意软件对乌克兰网站、数据中心发起大规模拒绝服务攻击,导致用户无法正常访问乌克兰总统网、乌克兰政府新闻网等网站。而乌军的网络部队对俄罗斯发动多轮DDoS网络攻击,瘫痪了包括俄联邦储蓄银行在内的多家网站。

三是网络空间的认知战也称为此次冲突重点。俄乌双方通过制造虚假信息、煽动社会情绪等方式,影响地方民众心理状态,削弱其战斗意志。乌克兰通过深度伪造技术炮制虚假新闻,乌克兰总统在Twitter、YouTube等平台上接连发声,散布各类虚假信息,并利用社交机器人进行大量分发,呼吁国际社会制裁俄罗斯,对俄罗斯的全球形象和影响力产生了较大影响。与此同时,在冲突期间,俄方也广泛使用社交机器人散布虚假信息。2022年8月,乌克兰国家安全局表示其关闭了位于基辅、哈尔科夫、文尼察运营的多个机器人农场,这些机器人农场依托100万个社交平台账户大肆传播虚假信息。

(二)无人化加速发展

俄乌冲突的另一个典型特征是战场无人化的加速发展,无人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作战方式。一方面,无人机、无人车和无人舰艇等无人装备被广泛应用于战场,执行侦察监视、排雷布雷、自主打击、后勤保障等多重任务,展现出超高的作战效率。另一方面,无人装备开始呈现规模化状态,作为战争主体、以集群或协同的形式开展作战任务。在2024年底的利普奇战斗中,乌军将配备了榴弹发射器和机枪的无人战车与无人机协同,以全无人的集群作战方式成功歼灭了一个连级战斗单位。

(三)跨域融合成为主流

俄乌冲突打破了传统作战区域的局限,将战争延伸至多个维度,具备显著的跨域融合的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作战空间跨域。俄乌冲突中,作战空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陆地、海洋和空中,而是拓展到了太空和网络空间,形成了多域协同作战的局面。例如,乌军利用商业卫星图像、“星链”卫星网络、TB-2无人机以及乌克兰制造的“海王星”地对舰导弹,成功实施了地对舰攻击。这体现了陆域作战与太空、网络等新域的协同作战,通过卫星通信和情报支持,增强了陆地作战部队的远程打击能力。此外,乌军还运用无人机集群和无人艇集群协同执行复杂海上打击任务,体现了无人作战系统在陆、海、空等多域的跨域协同作战能力。

二是作战领域跨域。俄乌冲突中,双方不仅在物理空间进行热战,还在认知域空间展开了激烈的对抗。西方国家利用其在网络社交媒体平台的垄断地位、算法算力技术优势以及国际话语霸权,对俄罗斯实施了全维全域全时的认知打击。这种认知域作战与传统的地面军事行动高度融合,通过改变受众的认知,影响其决策和行动,进而影响战局战势。

三是作战力量的跨域。俄乌冲突本质上是一场代理人战争,美西方通过向乌克兰提供军事装备和国防科技援助,间接参与了冲突。这种外部干预使得冲突的参战力量跨越了俄乌两国的边界,涉及到了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实现了作战力量的跨域。

(四)多元混合效果突出

俄乌冲突是混合战争理论在现代冲突中的典型体现,其混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军事与非军事手段的混合。俄乌冲突中,双方不仅在军事领域展开激烈对抗,还利用网络攻击、经济削弱、外交施压等非军事手段对对方进行打击。

二是作战形式的混合。俄乌双方不仅开展了大规模地面作战、空袭和导弹打击等传统机械化作战,同时利用无人机、人工智能等实现无人作战新模式。

三是信息战与认知战的混合。信息战和认知战成为俄乌冲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冲突期间,双方利用社交媒体和网络空间开展大量激烈对抗,争夺舆论制高点。

四是战争与和平的混合。双方通过低烈度冲突的形式,在不引发全面军事对抗的情况下使得战争与和平的界限变得模糊,增加了国际社会对冲突的应对难度,使得冲突变得更加复杂。

基于俄乌冲突探究智能化战争的制胜规律

俄乌冲突展示了智能化时代战争的复杂性,暴露了传统军事思维的局限性。当前,俄乌冲突在军事上陷入僵持,长期化态势明显,在短期内难有一方取得绝对优势。然而,从局部战争的胜利及未来战争发展态势来看,在智能化战争时代获得战场优势,先进智能技术、完善的作战体系、有效的战术战法缺一不可。

(一)先进的智能技术是核心要求

在技术日益主导人类活动的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在战争中的作用呈现出指数级增长态势。开发尖端军事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各国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俄乌冲突的不断深入,人工智能正在各个方面发挥作用,大幅度提升作战效能,成为制胜未来战争的主导因素。

一方面,基于人工智能和自主技术的无人智能装备成为战场重要的作战力量。双方在冲突中广泛使用了无人机、精确制导武器、电子战系统等尖端装备,大幅度提高了精确打击能力,开启了智能化战争的新时代。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软件已经成为一种关键的数据分析工具,在情报收集、分析和辅助决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能够广泛收集、融合来自社交媒体、传感器等的结构和非结构数据,识别潜在的军事目标和人员流动情况,为军事决策提供支撑。

(二)完善的作战体系是必要条件

俄乌冲突不仅是传统军事力量的对抗,更是体系化作战能力的全面较量,双方的优势体现在情报、指挥、后勤、技术、经济、外交等多个维度的综合能力上。

就乌克兰而言,在此次冲突中,乌军得到了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构建了从太空到地面的扁平化网络全维度作战体系,打通了情报链、指挥链和打击链,增强了战场感知和认知能力。乌军依托北约的卫星侦察、电子监听和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实时获取俄军部署、后勤补给和指挥中枢情报。同时利用社交媒体、民用卫星图像等开源情报分析追踪俄军动向,构建了强大的情报与信息体系。

此外,乌军在无人系统运用一直走在俄军前面,通过打造无人作战体系,在利普奇战斗成功摧毁俄军连级战斗单位。与乌克兰相比,俄罗斯虽在先进技术运用上稍逊一筹,但其具备较为完善的国防工业,为其军事行动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支持,从而使其具备持续的作战能力和较强的后勤保障体系优势。

(三)构建非对称优势是有效手段

非对称优势是交战双方利用自身独特优势资源,针对对方的弱点作战,从而在局部或整体上形成优势,是战术战法创新的有效成果。在现代战场上,构建非对称优势能够有效弥补资源不足、打破常规思维、满足现代战争制胜的需求,已经成为战争制胜的有效手段。俄乌冲突中,由于双方在军事力量差距悬殊,乌克兰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规战术和技术手段,构建了非对称优势,有效抵消了俄罗斯在传统军事力量的优势。

一方面,无人机的使用构建战场态势的非对称优势。虽然在传统军事力量上弱于俄罗斯,但乌军在冲突早期就大量引进了美西方的无人机,利用无人机对俄军的兵力调动、部署进行抵近侦察与监视,破除了传统战场的“战争迷雾”,形成了单项透明的战场并对俄军目标实施精确打击。另一方面,在北约及美军的支援下,乌克兰获得了外层空间与网络空间两大优势,通过“星链”等卫星系统获取大量遥感卫星图片,并结合人工智能分析提前掌握了俄军的动态分布,掌握了战场信息的主动权,实现了对俄军的降维打击。

结论

俄乌冲突作为未来战争的“试验场”,通过对这场冲突全方位、深层次的剖析,我们能够清晰的洞察到智能化时代的战争将在参战主体、武器装备、作战空间、作战理念等多方面产生重大变革。为更好地应对智能化战争,我们应着力推动智能技术、作战体系和战术战法等多个维度的创新和多样化建设,全力打造一支具备全方位作战能力的现代化军事力量。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智能化战争是一场多元化的混合战争,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战争准备与应对,着力提升认知维度作战能力,全方位筑牢战争资源保障根基。

声明:本文来自稻香湖下午茶,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