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付娜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知识产权与创新发展中心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科技伦理、开源知识产权、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周洁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知识产权与创新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脑机接口、工业互联网、区块链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论文引用格式:

付娜, 周洁. 脑机接口伦理风险及伦理审查研究[J].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2025, 51(3): 11-15.

脑机接口伦理风险及伦理审查研究

付娜 周洁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知识产权与创新发展中心,北京 100191)

摘要:脑机接口技术可通过直接连接大脑与外部设备,实现人机交互,近年来在医疗、教育、工业等领域广泛应用。脑机接口技术在极大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伦理风险。首先,介绍了脑机接口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其次,从个体、社会、人类的本质与道德等层面分析了脑机接口技术带来的伦理风险,并从技术与人为两个方面总结了风险的影响因素;再次,总结了脑机接口科技伦理问题的特点,并梳理了我国在脑机接口方面的伦理要求;最后,提出了脑机接口伦理审查的思考。

关键词:脑机接口;伦理风险;科技伦理审查

0 引言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技术是在人或动物的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创建直接连接通路的技术,以实现脑与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近年来,得益于脑科学、人工智能和材料科学等技术的迅猛发展,脑机接口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并在医疗康复、工业生产等领域广泛应用。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残障人士治疗疾病、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了新的可能,还在提高人类认知能力、增强感官功能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然而,脑机接口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人身安全、隐私泄露、责任归属、身份认同等伦理风险,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脑机接口伦理治理也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通过深入探讨脑机接口的伦理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不仅有利于避免其潜在负面影响,还能确保技术发展符合人类的长远利益。

1 脑机接口技术发展及应用

1.1 脑机接口相关技术发展历程及分类

20世纪20年代,脑电波被发现后,科学界就开始了脑机接口的学术探索。1973年,美国教授Jacques Vidal在《论直接的脑机交流》(Toward Direct Brain-Computer Communication)一文中正式提出“脑机接口”的概念和定义,并探讨了通过脑电信号控制外部设备的可能性[1]。20世纪80~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号处理算法的进步,脑机接口研究进入科学论证阶段。21世纪初,脑机接口技术获得更广泛的重视,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及科研院所积极投入脑机接口技术研究,不断推动脑机接口技术突破。近10年以来,脑机接口技术与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了信号解码的准确性和系统性能,实现了更高级的脑机交互。当前,脑机接口技术已进入快速发展与多元化应用阶段。

脑机接口能够越过身体肌肉的限制,将大脑信号传输给外部设备,通过外部设备实现人的意图,开辟了“心”“物”交互的新通道。脑机接口首先通过传感器设备采集大脑信号,捕捉神经活动;然后,对脑信号进行解码,将脑信号转化为具体指令,并操控外部装置,让其做出符合人类主观意愿的行为;与此同时,接收来自外部设备的反馈信号,形成闭环。

脑机接口技术分类包括多种方式。按照是否侵入脑部,脑机接口可分为侵入式、非侵入式和半侵入式[2]。侵入式脑机接口即通过手术将电极植入大脑皮层,获得高质量神经信号。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一般通过穿戴设备在头皮外侧以无创的方式采集脑信号,获得的信号强度和分辨率不高。半侵入式脑机接口将电极植入颅腔内大脑皮层外,信号强度及分辨率介于侵入式与非侵入式之间。按照用途,脑机接口可分为修复型和增强型[3]。修复型脑机接口目的在于助力患者或残障人士,使其恢复缺失的感知、运动、语言等功能。增强型脑机接口是帮助健康的使用者增强其各种能力。按照脑信号是否来自用户自身,脑机接口可分为主动式、反应式和被动式[4]。主动式脑机接口通过识别用户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如运动想象)来操控外部设备;反应式脑机接口依赖用户对外界刺激的注意力调节来完成操作;被动式脑机接口则仅用于监测用户的大脑状态(如心理负荷、注意力等),无需用户执行特定任务[5]

1.2 脑机接口应用领域

随着谷歌、微软等高科技公司不断投身于脑机接口研发,脑机接口应用领域不断突破,从医疗领域不断向外扩展。脑机接口较明晰的应用方向主要分为医疗和非医疗两类,其中医疗企业占比56%,非医疗企业占比44%[6]。当前脑机接口侵入式技术均面向医疗,非侵入式技术可用在医疗或非医疗领域中。

脑机接口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疾病预警、诊断、治疗和功能增强。应用方向包括神经疾病的治疗、运动功能恢复、感知功能重建、心理疾病干预、医疗康复训练等。非医疗领域应用方向包括工业安全监测、辅助教学、沉浸式游戏、智能家居、体育训练等。例如,在工业安全监测领域,澳大利亚公司SmartCap的脑机智能安全系统可监控施工作业人员的工作状态,以消除人员状态异常导致的安全隐患;澳大利亚力拓集团和兖煤通过使用该系统,使97.7%的操作员在预警后及时作出有效应对[6],现场疲劳事故显著减少。

2 脑机接口伦理风险分析

2.1 脑机接口伦理风险

按照风险涉及的范围,可将伦理风险分成三类:个体层面、社会层面、人类本质与道德层面。

2.1.1 个体层面

一是生理健康风险。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对人的生理健康影响更大。首先,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期间,可能带来颅内出血、感染、脑脊液漏、脑功能损伤等手术伤害;其次,手术之后,也可能出现异物排斥反应,如颅内无菌性炎症、组织水肿、占位效应、电极排斥反应等;最后,电极折断、电极移位、导线断裂等脑机接口元器件故障会带来一些急性排异反应。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也可能带来皮肤的接触性病损等风险,如皮肤过敏、破溃、电刺激导致的皮肤灼伤等。

二是心理健康风险。脑机接口技术可能会影响个人过去的心理特征,包括记忆、性格、情感反应等。一方面,脑芯片的植入有可能改变大脑组织,在脑机接口系统无法准确识别大脑信号的情况下控制系统,可能会受到突发情况的影响;另一方面,如果使用者对脑机接口产生过度依赖,可能会引发焦虑或不安,进而影响情绪稳定性。

三是隐私泄露风险。脑机接口技术会直接获取个体的大脑信号数据,这些数据往往涉及人的思想、情感、记忆等极为私密的内容,甚至是自己从未说出口的秘密,因此数据的敏感性远超传统的个人信息或行为数据。这些数据可能在个体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获取,甚至在个体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收集。一旦泄露或被不当利用,他人的心理或精神状态就容易被人知悉,可能对个人隐私产生严重威胁。同时,脑机交互和信号传输加剧了黑客攻击风险。黑客可能会通过获得的神经数据来访问用户的所思所想,并通过脑机接口植入思想指令,进行思想操控,进而改变他人的意愿。

2.1.2 社会层面

一是公平性风险[7]。脑机接口的成本较高,且其研发和应用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资源支持,这就导致只有少数人能够享受到脑机接口带来的便利和好处,而大多数人则被排除在外。在医学领域,例如帮助瘫痪患者恢复运动功能等,只有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才能享受到脑机接口带来的便利。在非医学领域,当脑机接口用于功能增强,那么可能会“构造”更聪明、更强壮、更有感知力的“超人”,在工作、生活中更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资源,进而加剧个人和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

二是歧视偏见风险。公众对脑机接口的了解有限,可能存在误解和偏见。一些人担心脑机接口会让人变得像机器一样,失去人性和情感。因此,脑机接口的使用者可能会面临社会污名化和歧视,被视为异类或不正常的人。这种社会压力会给使用者带来心理负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三是责任归属风险。脑机接口作为人类与内外部环境交互的新型中介体,可能带来新的责任“鸿沟”[8]。脑机接口从研发到用户使用,涉及的主体非常多,包括元器件生产厂商、算法开发商、脑机接口设备制造商、医生、患者等。当发生事故时,例如,使用脑机接口的患者操纵外部设备伤害他人,传统的问责机制可能会失灵,如何归责以及如何追责,将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2.1.3 人类本质与道德层面

一是自主性风险。自主性是指个体设定个人目标以及根据该目标进行决策的自由,包含了意图性、自我意识以及在行动时不受外界影响的特质。如果脑机接口可以测量并改善、治疗、阻碍、启用或增强人类的能力,那么在干预后,该个体的自主性程度就会受到质疑。有专家认为,当脑机接口成为人类身体的一部分时,技术也就随之实现了由外而内的转变,可能会对人类的特征和属性产生“技术性演变”[9]

二是身份认同风险。长期使用脑机接口,尤其是侵入式脑机接口,可能会使个体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困惑。如果脑机接口能够改变大脑的功能或状态,那么个体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再是原来的自己,进而引发自我认同的危机。在医疗领域,深部脑刺激用于治疗帕金森病时,部分患者感到“不像自己”,引发对身份认同的讨论。

2.2 脑机接口伦理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造成脑机接口伦理风险的原因是多样的,可分为技术因素和人为因素。

2.2.1 技术因素

一是脑科学研究不足[10]。大脑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精妙的系统,其内部的组织和神经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尽管脑科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人类对大脑的认识仍然十分有限,其运行机制尚未被完全揭示。许多大脑的生理和心理过程,如意识的产生、情感的形成以及记忆的存储和提取等,仍然是未解之谜。这种研究的不足使得脑机接口在设计和应用时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例如,在将脑机接口与大脑进行连接时,由于对大脑神经信号的解读不够准确,可能会导致错误的指令输出,进而对使用者造成伤害。

二是脑机接口技术研发尚未成熟。当前,脑机接口技术在信号采集、处理和传输等方面存在着局限性。信号采集的精度不够高,可能会导致采集到的神经信号不准确,从而影响脑机接口的性能。信号处理和传输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信号丢失、干扰等问题,进一步降低了脑机接口的可靠性。

三是脑机接口元器件的质量和性能有限。脑机接口的性能和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内部的元器件。例如,电极的材料和设计可能会影响其与大脑组织的兼容性,导致电极周围的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影响脑机接口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分辨率不够高,就无法准确地采集到微弱的神经信号;处理器的计算能力和处理速度也可能无法满足脑机接口对大量神经信号进行实时处理的需求。

2.2.2 人为因素

一是脑机接口的滥用。在医疗领域,在一些未经严格审批的临床试验中,研究者可能会忽视患者的安全和权益,过度使用或滥用脑机接口,给患者带来潜在的伤害。在消费领域,企业可能会利用脑机接口收集消费者的脑电信号,用于商业营销或操纵消费者的行为,侵犯消费者的隐私和自由意志。

二是相关主体伦理意识不足。脑机接口研发人员缺乏伦理意识,可能会过于关注技术性能的提升,而忽略了其潜在的社会和伦理影响。医疗人员缺乏职业伦理,可能在使用过程中侵犯他人隐私或滥用技术,例如,未经同意获取他人思想或行为数据。使用者自身缺乏伦理素养,可能在未充分了解脑机接口及其设备隐私条款的情况下,同意采集其大脑数据。

3 脑机接口伦理治理

3.1 脑机接口伦理问题的特点

一是脑机接口伦理问题具有交叉性和复杂性。脑机接口是典型的融合性技术,涉及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材料科学、行为心理学、信息技术、机械和电子工程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脑机接口的伦理问题不仅涉及人的身心健康等医学伦理问题,也涉及隐私保护、责任归属、歧视与偏见、公平性等人工智能伦理问题,还衍生出自主性、身份认同等独特的伦理问题。因此,脑机接口的问题更为复杂。

二是脑机接口伦理问题具有不确定性。医学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医学伦理也有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医学伦理问题相对明确。目前,脑机接口处在发展初期,很多问题存在不确定性,如解读大脑信号的准确性、长期使用带来的影响等。这使得人们在面对脑机接口的伦理问题时,往往缺乏明确的答案和指导原则,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

三是脑机接口伦理问题社会影响更深远。医学伦理主要涉及医患关系,而脑机接口的应用可能改变社会结构,如增强认知能力可能引发新的社会分层。人工智能伦理更多地关注就业和社会公平,而脑机接口的社会影响更深远,可能改变人类的认知和行为方式,伦理规范也更为复杂。

3.2 脑机接口伦理审查的政策要求

近年来,我国对科技伦理越来越重视。组织层面,我国成立各级科技伦理委员会,构建起国家、部委、省级3个梯次的科技伦理组织体系。同时,国家不断出台和完善政策法规,加强科技伦理治理。一是通过科技伦理领域立法明确科技伦理要求。2021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施行,新增科技伦理条款;2022年1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施行,进一步细化了科技伦理治理的相关要求,强化了科技伦理治理的法律支撑。二是出台科技伦理指导性文件。2022年3月,《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为科技伦理治理工作提供了指导和规划。三是出台科技伦理审查办法。在通用领域,2023年9月,《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对科技伦理审查的程序、标准、条件等作出明确规定。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2023年2月,《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对医疗卫生机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开展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工作进行规定。

4 结束语

鉴于脑机接口发展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的变化性、法律监管的滞后性等原因,科技伦理审查成为防控脑机接口伦理风险的重要手段。脑机接口伦理审查对于保障受试者权益与安全、保护个人隐私与尊严、促进公平性、防止技术误用滥用等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实际脑机接口伦理审查中,需根据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特点和伦理问题的独特性,开展伦理审查。

一是保障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成员的学科背景多样性。因为脑机接口涉及多个学科,伦理问题更为复杂,在成立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时,除了脑机接口、伦理、法律专家之外,还建议邀请医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家参与,确保从不同角度全面评估脑机接口的伦理问题。二是制定并及时调整脑机接口伦理审查指南。审查指南可为科技伦理审查提供明确依据,保障伦理审查的一致性。由于脑机接口发展迅速,应及时更新审查指南,以适应新的伦理风险和技术挑战。三是开展脑机接口科技伦理分类分级审查。采用不同类型的脑机接口技术,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使用,科技伦理风险会大相径庭。为提高科技伦理审查效率,需要开展分级分类审查。四是推动科技伦理审查标准与国际接轨。鉴于脑机接口技术的全球性影响,应推动国际伦理审查标准的统一和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跨国伦理问题。

Research on the ethical risks and ethical review of 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FU Na, ZHOU Jie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Innov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China Academy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 technology enables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by directly connecting the brain with external devices, and has recently demonstrated extensive application scenarios in healthcare, education, industry, and other fields. While significantly improving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BCI technology also raises a series of ethical concerns. First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application domains of BCI technology. Secondly, it analyzes the ethical risks brought by BCI technology from individual, societal, and moral perspectives, summariz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se risks from technical and human aspects. Thirdly, it outl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thical issues in BCI technology and reviews the ethical requirements for BCIs in China. Finally, it proposes considerations for ethical review in BCI technology.

Keywords: BCI; ethical risk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review

本文刊于《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25年 第3期

声明:本文来自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