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量子计算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其引发的法律范式重构问题日益凸显。乌兹别克斯坦学者伊索姆别克・阿卜迪哈基莫夫于2024年在《量子法的兴起:探索量子计算与法律理论的交叉领域》(the Emergence of Quantum Law: Navigating the Intersection of Quantum Computing and Legal Theory)一文中探索量子计算与法律交叉的关键领域,提出应对框架,并强调法律体系需主动适应技术变革。本期简报对该文内容进行了编译和整理。

一、引言

量子计算的迅速发展代表了信息处理领域的范式转变,对包括法律体系在内的各个领域都具有深远影响。量子计算机利用量子力学的原理,如叠加和纠缠,来执行经典计算机难以处理的复杂计算。随着量子计算逐渐走向实际应用,审视其对法律的潜在影响,并构建一个应对相关挑战和机遇的框架至关重要。

量子计算对法律的影响是多方面且复杂的。量子计算机有可能破解目前使用的加密方法,这对数据安全和隐私构成了重大挑战。用于优化和模拟的量子算法的发展可能会颠覆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尤其是在专利领域。量子计算还可能影响法律推理和决策,因为它能够对复杂系统进行建模,并探索庞大的组合空间。

此外,量子计算机造成的错误或损害的责任归属问题,引发了关于现有法律原则(如产品责任)适用的疑问。在法律程序中,量子计算机生成的证据的可采性和解释也可能需要新的方法。由于量子计算模糊了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之间的界限,它对传统法律概念构成了挑战,需要重新评估基本法律原则。

量子计算与法律的交叉催生了新兴的量子法领域。量子法涵盖了由量子技术的独特属性和能力引发的法律问题与挑战,以及为适应这些进步而修订的法律理论和实践。为了应对量子法的复杂性,有必要采用跨学科方法,融合法学、量子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知识。本文通过提出一个理解和解决量子计算法律影响的框架、确定关键研究问题,并为政策制定者、法律从业者和学者提供建议,为量子法这一新兴领域的讨论做出贡献。

二、内容

量子计算与法律交叉领域的分析揭示了几个关键领域,在这些领域中,量子技术给法律体系带来了重大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这些领域包括知识产权、隐私与安全、责任认定、证据与证明,以及法律推理和决策。

(一)知识产权

量子计算对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尤其是专利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量子算法和应用的发展可能会对专利资格的新颖性和创造性要求构成挑战,因为量子技术能够解决以前被认为难以处理的问题。此外,将量子原理应用于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可能会模糊构成可专利的思维步骤与物理过程之间的界限。

针对这一现状,当前的专利法和审查指南可能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量子发明的独特特征。这可能包括制定新的标准,用于评估与量子相关发明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以及建立特定的审查程序和现有技术数据库。同时,专利局可能需要提升其在量子计算方面的技术专业知识,以确保对与量子相关的专利进行有效的审查和授予。

本文作者强调,量子计算有可能通过对已获专利发明进行模拟和建模来侵犯现有专利。这引发了在量子计算背景下专利权的实施以及侵权责任归属的问题,可能需要采用新的专利许可和争议解决办法,以应对量子技术带来的挑战。

(二)隐私与安全

量子计算给数据安全和隐私带来了重大挑战,因为它有可能破解目前使用的加密方法。用于分解大整数和求解离散对数的量子算法的发展,会使广泛使用的公钥密码系统(如RSA算法和椭圆曲线密码体制)容易受到攻击。这对数字通信、金融交易和敏感数据的安全具有深远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量子计算的出现使得有必要开发和部署抗量子加密方法,如后量子密码学和量子密钥分发。这可能需要更新安全协议、标准和法规,以确保在量子时代继续保护隐私和安全。各组织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其数据治理和风险管理实践,以考虑量子计算带来的潜在漏洞。

值得注意的是,量子计算有可能实现新形式的隐私保护计算,如量子同态加密和盲量子计算(Blind Quantum Computing,BQC)。这些技术允许在不泄露数据内容的情况下处理加密数据,实现安全的多方计算,并保护敏感信息不被未经授权访问。研究认为,开发和采用这些增强量子隐私的技术,可为平衡相互冲突的数据利用和个人隐私保护提供新机遇。

(三)责任认定

量子计算机造成的错误或损害的责任归属问题引发了复杂的法律和伦理问题。量子计算系统本质上具有概率性,容易受到噪声和误差的影响,这可能会导致意外后果或错误结果。此外,量子计算机的开发和运行通常涉及多个主体,包括硬件制造商、软件开发人员和终端用户,这使得确定谁应对由此产生的任何损害负责变得困难。

根据文中观点,现有的法律原则,如产品责任,可能需要进行调整,以应对量子计算带来的独特挑战。考虑到量子系统的概率性质以及多方之间的分布式责任,应包括制定新的注意标准和责任框架。研究结果还表明,量子纠错和容错计算技术的发展,可能在降低量子计算相关风险和明确责任界限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而在道德责任和行为主体等方面,量子计算亦有可能引发相关问题。随着量子计算机变得更加先进和自主,它们能够做出对个人和社会有重大影响的决策并采取行动。这就引发了关于量子系统行为的道德责任归属,以及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自主行为主体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可能需要为量子计算系统的设计、开发和部署制定伦理框架和指南,以应对这些挑战。

(四)证据与证明

量子计算可能对法律程序中证据的收集、分析和呈现产生重大影响。量子传感器和成像技术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灵敏度和分辨率检测和测量物理现象,为法律案件提供新的证据形式。此外,用于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的量子算法可以帮助处理和解释大量复杂证据,如DNA样本或财务记录。

研究表明,在法律程序中,可能需要仔细评估量子计算系统生成证据的可采性和可靠性。这需要制定用于验证和核查量子证据的新标准和协议,以及建立专家证人资格和证言指南。研究结果还指出,法律专业人员可能需要掌握量子计算方面的新知识和技能,以便在法庭上有效地理解和运用量子证据。

除此之外,量子计算还有可能影响法律案件中的举证责任和证据标准。用于优化和采样的量子算法可以为给定的一组证据生成替代解释或反事实情况,挑战传统的因果关系和证明概念。鉴于量子计算的能力,这可能需要重新评估证据标准,如优势证据标准或排除合理怀疑标准。

(五)法律推理与决策

量子计算可能对法律推理和决策产生深远影响,因为它能够对复杂系统进行建模和模拟,并探索庞大的组合空间。用于优化、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的量子算法可以帮助分析法律文本、预测案件结果并生成法律论证。此外,量子计算有可能推动新形式法律推理的发展,如量子逻辑和量子博弈论,这些理论将量子力学原理融入法律分析。

根据现有研究,将量子计算应用于法律推理和决策,可能需要对现有的法律理论和方法进行调整。考虑到量子系统的概率性和情境性,这可能涉及开发新的法律解释和论证框架。研究结果还表明,法律专业人员可能需要掌握量子计算、逻辑和概率论方面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便在实践中有效地运用量子工具和技术。

此外,量子计算还有可能引发关于人类判断和自由裁量权在法律决策中作用的问题。随着量子算法变得更加复杂,能够分析大量法律数据,它们可能会生成挑战或取代人类判断的法律决策和建议。这引发了对法律系统中算法决策的透明度、问责制和公平性的担忧,以及对潜在偏见和歧视的关注。研究结果指出,可能需要为在法律决策中使用量子计算制定伦理和监管框架,以确保法律系统的完整性和合法性。

三、结论

量子计算的出现代表了信息处理领域的范式转变,对法律体系和整个社会都具有重大影响。本文探讨了量子计算与法律的交叉领域,研究了量子技术在哪些关键领域对法律理论和实践构成挑战并带来机遇。

鉴于量子计算有可能在知识产权、隐私与安全、责任认定、证据与证明、以及法律推理和决策等领域颠覆现有的法律框架和实践,积极地进行法律调整,并开发适应量子技术独特特征和能力的新法律理论、方法和实践,成为了重要以及必要的举措。

量子法作为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的出现,反映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量子计算对法律体系的变革潜力。量子法提供了一个理解和解决量子技术法律影响的框架,它源于跨学科的见解和协作努力。量子法的发展需要法律学者、从业者、政策制定者和技术专家的积极参与,共同应对这一新兴领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然而,必须认识到目前量子计算的发展现状及其法律影响存在的局限性和挑战。大规模、容错量子计算机的实现仍在进行中,其广泛部署的时间表仍不确定。此外,随着技术的成熟以及新应用和用例的出现,量子计算的法律影响可能会不断演变。因此,本研究的结果应被视为持续探索和完善的起点,而不是对量子法未来的最终结论。

量子法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包括开展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对不同司法管辖区的法律应对措施进行比较研究,以及探索其伦理和社会影响,包括公平性、问责制和透明度等问题。政策制定者应积极应对量子计算的法律影响,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和法规,在创新需求与保护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之间取得平衡。法律从业者应努力掌握量子计算及其法律影响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便有效地为客户提供建议,并应对新兴的量子法领域的各种问题。学者应继续探索量子法的跨学科维度,为新法律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发展做出贡献,以应对量子技术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总体而言,量子计算的出现对法律体系来说既是重大挑战也是机遇,需要积极适应和跨学科合作。随着量子技术不断进步和成熟,法律界必须积极应对这一变革性技术,制定必要的框架、标准和实践,以确保量子时代法律体系的完整性、公正性和合法性。本研究的结果为关于新兴技术法律影响的讨论做出了贡献,并为量子法领域未来的研究和政策制定奠定了基础。

编译:姜利华

审核:原浩 朱莉欣 马宁

作者编译观点仅代表个人

不代表密码法治实践创新基地

为方便排版,已略去脚注

声明:本文来自苏州信息安全法学所,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