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电信诈骗与机器人骚扰电话(robocall)早已被视为“全民公敌”。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的数据显示,仅在2024财年,关于不受欢迎电话的投诉超过200万起,其中110万起与robocall直接相关。这些电话不只是烦人,它们往往是诈骗链条的开端:假冒银行、医保、政府机构,套取用户隐私信息,甚至直接引导受害者转账。

美国消费者对这些骚扰电话的愤怒,早已积累成了政策压力。而最新一次执法行动,堪称史上最大规模的电信整治。

FCC“斩断”1200家服务商:史上最大规模清退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8月宣布,已将1200多家语音服务提供商踢出美国电话网络,原因是未能遵守反robocall规定。这相当于一刀切掉了此前收到警告的2411家公司中的一半。

此次大清退,核心机制是Robocall Mitigation Database(反骚扰电话缓解数据库)。根据FCC规定,所有语音服务商必须在该系统中准确提交其来电认证(caller authentication)方案,否则将被拒绝接入网络。被踢出的公司,未来只能通过FCC执法部门批准才能重新入网。

FCC主席布伦丹·卡尔(Brendan Carr)直言不讳:

“这些电话不仅仅是烦扰,更是威胁。任何不履行阻止骚扰电话义务的服务商,都不应存在于我们的网络里。”

技术防线:STIR/SHAKEN协议

本次执法的核心技术关键词,是STIR/SHAKEN。这一认证框架要求运营商在电话接入网络前,必须验证来电身份。它类似于互联网的“HTTPS证书”,通过链路认证减少号码伪造。

自2020年起,美国已在VoIP网络(基于IP的语音服务)上投资超过2.5亿美元推进该协议。但问题在于:STIR/SHAKEN只能覆盖现代网络,而传统电话基础设施依旧“裸奔”。这也意味着,robocall问题并未从根源上解决,而是形成了“新旧并存”的防御断层。

除了FCC的“硬执法”,各州检察长也展开了代号 “Robocall Roundup” 的全国性行动。37家语音服务提供商收到了强制合规通知信,部分企业已面临巨额罚单。

典型案例是德州的Lingo Telecom:该公司因认证AI生成的虚假拜登语音消息(在新罕布什尔州初选前夕拨打选民电话),被处以100万美元罚款。此案也促使FCC在2025年初进一步收紧了STIR/SHAKEN的报告要求。

美国的“电诈防御战”难点

尽管此番行动声势浩大,美国政府的“电诈防御战”依然面临几大挑战:

  • 跨境源头复杂。大量非法呼叫来自海外,FCC与FTC在司法上缺乏跨境执法能力。即便查明源头,也往往鞭长莫及。

  • 技术对抗升级。电诈团队已开始利用生成式AI合成语音,提高诈骗可信度,甚至绕过传统防护。

  • 网络分层漏洞。旧式电话网络与现代IP网络并存,使得STIR/SHAKEN无法实现全覆盖。

  • 商业利益博弈。小型语音服务商往往依赖灰色业务生存,彻底切断既得利益集团并不容易。

对比来看,中国近年同样在大规模推进反电诈治理:工信部要求运营商强化来电显示溯源,公安部跨境追踪“杀猪盘”,APP实名制和拦截黑名单等措施逐渐落地。相比美国的“后知后觉”,中国的“事前治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更具威慑力。

然而,无论中美,技术与监管都存在时滞。AI语音合成、跨境电诈、虚拟号码转接,正在让这场“电话保卫战”变得更加复杂。

结语:治理电诈的全球化新阶段

美国FCC此次“斩断”1200家服务商,表面上是监管铁拳,但实质上暴露了一个现实:反电诈已进入全球化、AI化的新阶段。

对于监管机构而言,问题早已不是“是否有法律工具”,而是如何在跨境执法、技术升级与产业利益之间找到平衡。可以预见,未来的“电诈攻防战”,不再是单一国家的博弈,而将成为一场跨国、跨行业、跨技术的长期拉锯。

声明:本文来自GoUpSec,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