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AI)、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攻击能力和复杂性空前提升,模糊了传统军事与民用、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界限。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军方和私营部门将网络演习视为增强网络战备、深化公私合作与国际联盟的核心手段。本报告从战略意图、演习特点、核心趋势等维度对2025年度美国及其盟友举办或参与网络演习进行系统性地梳理,并探讨这些演习所反映出的美国网络空间战略的深层演变与未来挑战。
美国网络演习的发展历程
(一)起步期:摸索与萌芽产生(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
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美国政府和军方开始意识到新兴网络空间带来的潜在威胁,但此时的网络安全概念和实践仍处于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网络演习,其主要特点是规模小、参与者有限,且多为内部测试性质。演习形式上,通常以“红队/蓝队”对抗为主,由内部专家扮演攻击者,试图突破系统防线,而防御者则负责识别、应对和修复漏洞。这些演习的目的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的评估,例如测试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单一网络组件的防御性能。由于缺乏跨部门的协调和统一的战略指导,当时的演习更像是一种分散的、自发的行为,每个部门或机构独立进行,尚未形成国家层面的宏观应对体系。例如,美军内部进行的各种小型网络攻防演练,其目标主要是为了提升特定部队或单位的网络技能,而非模拟全国性的网络危机。
进入21世纪初,尤其是“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对国土安全的重视程度急剧提升,网络安全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这直接催生了网络演习的体系化发展。这一时期,虽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演习开始从技术测试向模拟真实网络攻击场景转变。参与者也逐渐从单一的军事和政府部门扩展到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的私营企业,公私合作的萌芽开始出现。尽管如此,当时的演习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缺乏统一的指挥架构、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以及法律法规滞后等问题。这些早期演习的经验教训,为后续大规模、多层级演习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基础。它们就像是一次次试探性的航行,虽然规模不大,却为美国在网络空间构建防御体系奠定了最初的航向。
(二)成熟期:体系化与常态化(2000年代中至2010年代初)
这一阶段,美国网络演习进入了快车道,标志是演习体系的系统化、常态化和规模化。国土安全部主导的“网络风暴(Cyber Storm)”系列演习是这一时期的典范。它首次实现了大规模的跨部门、跨行业联合演习,旨在模拟针对美国关键基础设施(如电力、金融、通信系统)的网络攻击,测试联邦、州、地方政府以及私营部门的协调和应急响应能力。演习不再仅仅是技术对抗,更注重模拟攻击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影响,评估政府决策者在危机情况下的沟通、协调和决策流程。与此同时,美军也形成了以“网络卫士(Cyber Guard)”为代表的常态化演习,该演习聚焦于国防部与国土安全部的协同作战,强化军方在网络防御中的核心作用,并为网络部队提供实战化训练平台。这些演习的常态化举行,意味着网络演习已经成为美国国家安全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了联邦层面的演习,网络演习体系也开始向更广阔的层面延伸。国民警卫队(National Guard)主导的“网络盾牌(Cyber Shield)”演习,则将网络防御能力下沉到州级层面。该演习旨在提升国民警卫队在网络安全领域的专业能力,使其能够在网络攻击发生时,有效支援联邦政府和地方机构,保护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这种从联邦到地方、从政府到私营部门的多层级演习体系,极大地增强了美国在面对网络威胁时的整体韧性。这一时期的演习,其目标已经从单一的技术测试,升级为综合性的国家安全演练,通过模拟复杂的网络攻击场景,评估和优化整个国家在网络空间的防御、响应和恢复能力。
(三)发展期:多元化与实战化(2010年代中至今)
进入发展期,网络威胁的复杂性和全球化趋势,推动美国网络演习进入了一个注重实战、创新和国际合作的新阶段。这一时期的演习,其核心理念是“全政府(Whole-of-Government)和全社会”(Whole-of-Society)”的协同响应。美国空军主导的“网络旗帜(Cyber Flag)”演习就是实战化导向的典型代表。该演习为网络部队提供了高度仿真的虚拟战场环境,模拟复杂的攻防对抗,以磨练网络战技能,并检验网络作战与其他军事行动的协同能力。演习场景不仅包含传统的网络入侵,还涉及更具挑战性的信息战和供应链攻击,旨在确保美军在多维战场中的网络优势。这种实战化训练,使得网络部队能够更好地应对来自国家支持的黑客组织、网络犯罪集团以及恐怖分子等多样化的威胁。
此外,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国际合作的深度拓展。美国不仅与北约(NATO)等传统盟友定期举行大规模联合演习,如“锁盾(Locked Shields)”演习积极与印太地区等战略伙伴开展双边或多边网络演习。这些国际演习旨在建立和巩固网络空间联盟,共同应对跨国界、跨领域的网络威胁,分享情报、协调行动。同时,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量子计算等也开始被整合到演习场景中,以测试针对这些新技术的防御和攻击策略。美国网络演习的这种多元化与实战化发展,反映出其已超越单纯的技术测试范畴,成为服务于国家战略、地缘政治博弈以及国际安全合作的重要工具,旨在确保美国在全球网络空间的领导地位。
二、2025年度美国主要网络演习全景
2025年,美国主办或参与了多场大规模网络演习,这些演习构成了其年度网络战备工作的核心。从国防部主导的战略级演习到国民警卫队侧重的区域防御,每一场演习都承载着特定的战略使命,共同描绘出一幅美国网络空间安全体系的全景图。
(一)网络卫士25-1(Cyber Guard):史上最大规模与全军整合
“网络卫士 25-1(Cyber Guard 25-1)”演习于 2025 年 3 月 12 日至 18 日举行,由美国网络司令部(USCYBERCOM)主办,并与联合参谋部(Joint Staff)协作组织。这是自 2011 年以来第 11 届年度“网络卫士”系列演习的第一阶段,被官方称为“迄今规模最大的一次”。演习围绕一个“在危机中影响多个责任区的全球场景”展开,目标是让参演部队在逼真的环境中演练内部和外部的指挥流程,并实现全军整合(total force integration),标志着演习重点已从单一区域防御上升至全球性、全域性的网络冲突准备。这不仅反映了美军对潜在高强。通过这种方式,美方希望在指挥控制、权限划分和信息共享等环节中发现挑战和差距,为未来部队建设提供实证支持。
1.演习主题:攻防结合与多重困境应对
演习设计呈现多个交织的决策困境,要求指挥官在有限时间内选择行动方案、调配兵力,并与机构及盟友伙伴分担责任。与传统的“红队对蓝队”对抗模式不同,本次演习特别强调防御性与进攻性网络行动的整合。参演部队不仅需要展示防御能力,也要在必要时进行进攻性操作。这种攻防结合的设计,既检验了技术执行力,也考察了战术思维、规划与执行水平,契合了美国在大国竞争背景下塑造网络威慑与作战能力的需求。
2.参演力量:跨机构与盟友协同
演习汇集了美国网络司令部及其作战组件,并与作战司令部(combatant commands)进行整合。公开官方资料强调“机构和盟友伙伴”参与了此次演习,但并未公布具体的盟国名单或机构名称。可以确认的是,演习框架设计要求跨部门和跨国协同,以测试美军在国际与机构合作中的网络作战能力。
3. 核心亮点:规模与战略层次的提升
“网络卫士 25-1”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规模与复杂性。它不仅是该系列史上最大的一次,也展示了美军网络作战正从单一防御或进攻行动向跨军种、跨司令部,乃至与盟友伙伴联合的更高层次演练转型与成熟。长期来看,这类演习有助于塑造一套覆盖全军、跨机构、联合盟友的网络作战模式,为美国在未来可能面临的高端竞争中提供制度性和组织上的优势。
(二)网络盾牌2025 (Cyber Shield):规模最大的非机密网络防御演习
“网络盾牌 2025”(Cyber Shield 2025)于2025 年5月30 日至6月13日举行,由美国陆军国民警卫队和陆军预备役部队主办。这是美国国防部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非机密网络防御演习,也是其年度例行的网络训练核心环节。演习聚焦发展、训练和演练网络防御部队,特别是提升在计算机网络内部防御和网络事件响应方面的能力。
1.演习主题:国土网络防御与关键基础设施保护
与强调跨战区、全球作战场景的“网络卫士”系列不同,“网络盾牌”聚焦于国土安全与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其假设场景以针对美国本土的网络攻击为背景,包括勒索软件部署、电力系统中断、通信网络受损等真实威胁,模拟美国社会在遭遇系统性网络冲击时的应对。演习通过引入“敌方注入”(adversary injects)来制造突发事件,要求防御方快速发现漏洞、阻断攻击并恢复系统。演习采取“红蓝对抗”模式:红队负责发动攻击;蓝队则承担防御和恢复,训练他们在高压下的应变与协同能力。
2.参演力量:国民警卫队为核心,国际伙伴深度参与
“网络盾牌2025”主力参演力量是国民警卫队,他们是美国网络防御的“第一响应者”。在网络攻击波及州和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时,国民警卫队往往承担最前沿的防护与恢复工作。本次演习不仅涵盖了国民警卫队和陆军预备役官兵,还吸引了空军国民警卫队、现役部队、国防部及联邦机构等超过900名专家参与。此外,通过“州伙伴计划”(State Partnership Program),演习还纳入了来自15个国家的国际伙伴,共同演练跨境网络威胁下的应对机制。这种多层级的参与,使“网络盾牌”成为美国国内网络防御与国际网络合作的双重平台。
3.平台与技术:实战化靶场与竞赛化评估
演习在专门构建的网络靶场中展开,该环境高度仿真,但与真实网络隔离,确保参演人员能够在不影响实际系统的情况下演练高风险战术。演习设置了“夺旗赛”(Capture the Flag, CTF)等竞赛机制,用于测试团队在漏洞发现、攻击阻断和系统恢复上的能力。演练过程中的响应速度、修复效率与协同效果会被量化,用于后期评估。除了战术演练,“网络盾牌”设置了网络安全认证学习,帮助参演人员获得职业发展与技能升级。这种训练与认证相结合的模式,强化了演习的实用性与可持续性。
4.核心亮点:国内防御导向与国际合作并重
此次演习有两个显著亮点:一是国内导向,突出国民警卫队作为第一道防线的角色,训练他们在地方和州级范围内应对突发网络事件,更贴近地方与州级层面的网络防御需求,直接服务于电力、交通、通信等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演习成果将被纳入各州和联邦的网络防御规划中,对应急响应体系、跨部门协调都会产生直接影响。二是国际合作,使美国在网络防御的同时推进国际互操作性。这种设计使“网络盾牌”在训练模式上既保留了基层实战化的特征,又具备战略性国土防御和国际影响力的双重功能。长期来看,这类演习有助于美国构建一套覆盖地方、州、联邦和盟友的多层次网络防御体系,为未来应对复杂网络威胁提供制度保障。
(三)网络扬基2025(Cyber Yankee):区域网络防御年度盛事
“网络扬基(Cyber Yankee)”演习自2014年启动以来,是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年度规模最大的网络防御训练,由马萨诸塞州国民警卫队牵头,六州国民警卫队轮流参与组织。2025年的演习于5月5日至16日举行,延续了其“区域网络防御演习”的定位,为美国东北部提供一个全州、跨州、跨部门的联合训练平台。该演习规模逐年扩大,逐渐成为国民警卫队内部最有代表性的区域性网络演练项目。
1.演习主题:区域网络防御与关键基础设施保护
“网络扬基2025”聚焦于区域性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模拟场景涵盖电力调度系统、供水设施、医院网络、交通与航空系统等,强调对勒索软件、供应链攻击和持续性渗透的应对。与全国性演习不同的是,本次演习特别突出州与州之间的“互援机制”,即在一州网络遭遇重创时,其他州的国民警卫队能够迅速介入,形成跨州响应。演习不仅强调技术防御,还强化了政策、法律和应急通信机制的演练,确保危机中指挥链条和责任分工清晰。
参演力量:国民警卫队与地方机构深度协同
核心参演力量来自缅因、新罕布什尔、佛蒙特、马萨诸塞、罗德岛和康涅狄格六州的国民警卫队。与此同时,演习吸纳了州政府 IT 部门、州警、应急管理局等地方机构,以及电力公司、能源运营商和大型医院的信息安全人员。联邦层面,美国网络司令部(USCYBERCOM)和国土安全部(DHS)也提供了顾问与协调支持。这样的编组使“网络扬基”成为全美少有的“军—政—企”三方深度融合演习,直接检验了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互操作性。
平台与技术:实战化网络靶场与多重攻击模拟
“网络扬基”搭建了一个专门的靶场,重现新英格兰地区关键网络的结构与运行逻辑。红队使用最新的攻击战术,包括零日漏洞利用、社会工程学攻击、以及工业控制系统的破坏手段。蓝队则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取证、缓解和恢复,并与其他团队共享情报。演习引入了“持续攻击”机制,即红队不断升级战术,以逼迫蓝队在动态环境下调整防御。这种机制让演习更贴近真实的网络战场。
核心亮点:从单兵作战到区域联防
“网络扬基”的最大价值在于它为区域防御建立了“作战共同体”。通过这类演习,各州国民警卫队逐渐形成了跨州协同的惯性,能够在未来的实际危机中迅速调用邻州资源。这种区域联防的模式补充了全国性演习的不足:它不追求全美范围的统一演练,而是更精准地解决区域独有的安全挑战。换句话说,“网络扬基”不仅是一次战术层面的演习,更是一次制度和机制层面的演练,帮助新英格兰地区打造出一条从地方到区域的网络安全防线。
(四)“网络旗帜25-2” (Cyber Flag):多国网络防御的核心演练
“Cyber Flag 25-2”是美国网络司令部在 2025 年 7 月组织的一场双年度(biannual)大型网络防御演习,于弗吉尼亚州 Suffolk 的 Joint Warfighting Center 启动。演习汇集了来自20 多个国家 的网络安全团队,是美军最具代表性的国际网络合作训练之一。通过在 Persistent Cyber Training Environment(PCTE)这一高度仿真的虚拟平台上开展,演习为参演各方提供了贴近现实威胁的对抗环境,同时避免对真实网络带来风险。
演习主题:真实威胁模拟与防御响应
本次演习聚焦防御性网络行动(Defensive Cyber Operations),特别强调对供应链攻击、勒索软件入侵和零日漏洞利用等现实威胁的防御。参演团队必须在有限时间内检测到敌方入侵,迅速隔离受影响系统,并实施取证与恢复操作。演习设计不仅检验了技术层面的防御能力,更考察团队在跨境环境下的协作、沟通和决策机制。
参演力量:跨国合作与对抗分工
Cyber Flag 25-2 的一大亮点是其广泛的国际参与。除美国本土部队外,瑞典、芬兰等伙伴国以联合团队的形式参演,其他欧洲与印太地区的国家也有参与。美国网络司令部的 Cyber Protection Teams 在演习中扮演“红队”,模拟高水平对手的攻击手法,从而全方位测试“蓝队”的防御能力。这种红蓝对抗模式确保了训练的真实性和高强度。
平台与流程:PCTE 支撑的全周期对抗
演习依托于 PCTE 平台,为各国团队提供了远程接入和全周期对抗训练的条件。整个流程涵盖从入侵侦测、态势分析,到隔离处置、威胁清除,再到系统恢复的完整链条。每个阶段结束后,组织方还会进行“事后回顾”(after-action review),推动经验和教训的共享,确保参演团队能够将成果带回本国网络防御体系中。
核心亮点:强化国际互操作性与集体防御
与其他网络演习相比,Cyber Flag 25-2 的突出之处在于其强调跨越传统盟友体系的国际合作。演习不仅有 Five Eyes 国家参与,还吸引了更广泛的伙伴加入,体现了美国推动全球防御网络共同体建设的意图。通过对抗供应链攻击和零日漏洞等高端威胁,演习检验了各国在共享情报、分配资源和协调行动中的能力,强化了“集体防御”的概念。构建信任与威慑Cyber Flag 25-2的实施为美国及其盟友在网络空间的集体防御提供了宝贵实践。通过在虚拟平台上开展跨国实战训练,各方不仅提升了技术与战术层面的能力,更在制度和协作机制上建立了互信。这种合作模式既能提高整体防御水平,也具有战略威慑作用,让潜在对手意识到,美国及其伙伴能够联合应对复杂的网络威胁,从而在更大范围内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与稳定。
(五)(Cyber Quest):美陆军年度技术实验与评估
Cyber Quest”是美国陆军主导的年度化技术实验与演习活动,旨在在接近实战的条件下评估新兴网络、电子战和信息优势技术。2025年的“Cyber Quest”于6月初在佐治亚州Fort Gordon(现称Fort Eisenhower)举行,持续约两周,汇集了来自美军各作战司令部、军方实验机构、行业供应商和国际伙伴的数百名专家。它是美陆军连接前沿创新与实战需求的重要桥梁。
演习主题:统一战网与战术零信任
“Cyber Quest 2025”的核心主题围绕未来作战所需的四大领域:统一战网(Army Unified Network)、战术零信任(Zero Trust in the Tactical Battlespace)、电子战与频谱优势,以及信息优势。演习强调如何在高威胁环境下保持战术通信和网络的连续性,如何在电磁与网络干扰条件下确保任务执行,以及如何将零信任理念从战略层延伸至前线战术单位。
参演力量:军方、产业与国际多元融合
参演主体包括美陆军网络司令部、陆军未来司令部、75创新司令部等军方核心力量,同时还邀请了来自私营企业和学术界的技术供应商参与实验验证。在2025年,约有15家企业的解决方案进入演练测试环节,涵盖网络防御、加密、链上分析、态势感知等不同领域。此外,部分国际伙伴也派员参与或观摩,借此促进未来的互操作性与技术共享。
平台与技术:实兵化评估与实验场景
“Cyber Quest”采用实地评估方式,将选定的技术置入战术/作战级的实验靶场中进行测试。2025年演习重点检验了云化网络架构、人工智能驱动的威胁检测、抗干扰通信方案以及分布式零信任模型等前沿能力。评估指标不仅包括防御性能和抗压能力,还涵盖可部署性、维护负担、与现行指挥链的兼容性,以及在多军种/多域作战中的适应性。
核心亮点:技术—需求—采购的闭环加速器
“Cyber Quest”的最大价值在于其作为“实验性采办通道”。通过让战场用户直接在实兵环境下检验技术,演习为陆军未来的系统需求与采购路径提供了科学依据。2025年的演练强化了快速试错、需求导向和多方协作的机制,特别是在“战术零信任”和“多域网络韧性”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使其既是实验室与战场的连接器,也是美陆军科技采办流程中的加速器。作为主办方,美国陆军在“Cyber Quest 2025”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既是演练的组织者和需求提出者,也是最终评估和决策的受益者。美国通过该平台加快了前沿技术向可作战能力的转化进程,并借此向盟友展示了其在网络与电子战领域的领导力和标准制定权。同时,美国利用该演习巩固了军方、产业和学界的创新生态,确保未来作战所需能力能够快速融入部队。
二、美国网络演习的格局演进与趋势洞察
(一)从全球战略到专业验证,逐步构建起全场域演习矩阵
2025年美国典型网络演习在规模和层级上呈现出全域覆盖的态势,逐步构建起一个由全球到专业的多层次演习矩阵。在全球战略层面,以北约的“锁盾”(Locked Shields)和美国的“网络旗帜”(Cyber Flag)为代表,演习场景涵盖跨国协同与战略级网络对抗,着重检验联盟体系下的集体防御与互操作性。在国家级顶层设计层面,“网络风暴”(Cyber Storm)突出政府主导与行业协同,模拟大规模网络危机中的全国性应急响应机制。在区域性实战联防层面,“网络扬基”(Cyber Yankee)强调军地合作和跨州协作,验证区域防御团队在关键基础设施保护中的韧性。与此同时,在专业领域和战术层面,“网络盾牌”(Cyber Shield)等演习则突出国民警卫队与预备役力量的训练和技术验证。由此,美国逐步形成了从全球战略到本土战术的多层次演习体系,既注重宏观协同,也强化微观能力。
(二)从模拟入侵到真实威胁,推动场景高度现实化复杂化
2025年的网络演习设计中,场景的现实化与复杂化趋势愈发明显。以往的演习多为技术层面的模拟入侵,而如今的演习越来越接近真实威胁场景。例如,攻击不再局限于单一网络系统,而是覆盖电网、交通、卫星通信等跨域关键基础设施;防御方不仅要应对网络攻击,还要面对虚假信息扩散、供应链破坏、国际法约束等多重挑战。这种高度复杂的场景设置,既是对真实战争环境的预演,也迫使防御方在极限压力下磨合机制、暴露短板并进行改进。可以预见,未来美国的网络演习将进一步走向“实战化”,成为国家整体安全体系不可或缺的支撑环节。
(三)从技术攻防到全维博弈,持续拓展网络演习主题内涵
在演习主题上,美国逐渐从传统的技术攻防扩展到全维度的博弈,持续拓展演习的内涵与外延。早期演习多以红蓝对抗为核心,突出入侵检测、防御与响应等技术性环节。而在2025年的演习设计中,法律维度、战略决策、媒体舆论乃至信息作战均被纳入场景。例如,“锁盾”不仅要求参演团队应对数千次技术攻击,还要处理假新闻、舆论操纵及国际法框架下的合规挑战;“网络风暴”则以关键基础设施为焦点,检验跨行业应急响应与国家韧性。与此同时,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自动化安全工具等前沿技术被广泛引入,演习成为新兴技术走向实战的试验场。通过从技术攻防到全维度博弈的拓展,美国的网络演习在内容上更加接近真实世界的复杂冲突环境,为战略、法律与技术层面的全面应对积累了经验。
(四)从临时场地到常设平台,夯实网络演习基础支撑环境
2025年的美国网络演习中,演习平台的作用愈发凸显。传统的网络演习往往依赖一次性搭建的靶场,成本高、周期长,难以实现常态化训练。而以美军PCTE(Persistent Cyber Training Environment)为代表的新型平台,提供了可持续、可扩展的虚拟靶场,支持多军种、跨国团队的同步训练与远程对抗。通过该平台,美军能够快速构建演习场景、复用和改进训练模块,并在低成本下实现常态化、分布式的演习。这一转型不仅降低了演习门槛,还使网络演习真正成为随时可用的战备工具,支撑了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网络作战准备。
(五)从单一主导到多元协同,不断驱动网络防御生态演进
在组织模式上,美国的网络演习展现出从单一军方主导向多元协同逐步演进的趋势。早期演习更多由军方机构(如美国网络司令部、国民警卫队)牵头,突出军事网络作战与战备能力。而在2025年的演习格局中,政府跨部门协作与私营部门参与不断强化。例如,“网络风暴”强调由国土安全部(DHS,CISA)统筹,调动联邦、州、行业和国际伙伴的力量,形成“举国体制”的应对模式。同时,国际联盟的作用日益突出,以北约合作网络防御卓越中心主导的“锁盾”为例,美国不仅是参与者,更是推动多国规则制定与标准建设的关键力量。这种由单一主导向多元协同的转变,使美国网络防御逐渐形成了军—政—企—学—盟友深度交织的生态系统,大大提升了整体韧性与复杂威胁下的协同作战能力。
声明:本文来自青青喵吟 悠悠网事,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