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四中全会正式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在2025年10月29日正式对外发布),标志着中国发展进入“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阶段,政策重心向“科技自立、自主可控”“强大国内市场”“全面绿色转型”“统筹发展与安全”聚焦。IDC 基于本次会议资料与自有调研,认为这些政策取向将深刻重塑未来五年企业和ICT生态的投资逻辑、价值衡量和竞争格局:从“覆盖与上云”向“AI 原生、行业模型与业务闭环”转变;从“功能清单”向“可验证的业务实效(P&L)与绿色/安全绩效”转向;国产化与高水平开放并行,评价与采购将以指标—工程—项目链条放大需求并要求可量化结果。本文为 IDC 分析要点、研究发现及给行业用户与技术提供商的落地建议,以供参考使用。
IDC认为,“十五五”相较“十四五”,呈现出以下趋势:
- 定位更进一层:从“开启现代化新征程”转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期”,要求在质量、结构与能力上实现质变。 
- 核心抓手更集中:科技自立自强与“新质生产力”成为核心牵引。 
- 发展导向更立体:国内大循环、绿色低碳、安全韧性、共同富裕并行推进。 
- 治理逻辑更系统:指标、工程与产业政策协同构建可量化、可考核的发展体系。 
“十五五”规划的十二个核心任务,既延续“十四五”的结构优化方向,又强化了“科技—产业—安全—绿色—民生”的深层联动,构成了中国未来五年高质量发展的主线。
IDC认为,这一阶段性转变为企业数智化提供了“双重确定性”:一是政策目标的明确化,二是数字经济的系统深化。企业需要在高质量发展目标下,实现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向“智能生产力释放”的跃迁。
宏观趋势:
政策与技术的“双轮共振”
政策牵引——
“指标—项目—采购”链条强化
十五五规划将科技创新与产业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以可量化成果衡量发展质量。
IDC指出,政府主导的“指标—工程—采购”机制正在形成正向循环:
- 指标层面:新增“数字化生产率”“关键技术自研占比”“绿色绩效”等考核指标; 
- 工程层面:通过“产业大脑”“现代制造业集群”“城市更新与绿色园区”等示范工程放大需求; 
- 采购层面:引入绩效化采购与可验证KPI体系,使ICT厂商从“交付功能”转向“交付结果”。 
技术演进——
生成式AI重塑周期开启
IDC研究发现,全球正进入以生成式AI与Agentic AI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变革周期:
- 到2026年,50%的大型企业将采用“数据即产品”架构,打破数据孤岛; 
- 到2027年,60%以上的企业将完成云架构现代化,以提升基础设施与成本效率; 
- 到2028年,80%的企业将要求AI供应商具备多端推理交付能力; 
- 到2029年,95%的IT与业务岗位将被AI驱动的工作模式重新定义。 
IDC指出,“十五五”规划中确立的主要任务与全球技术趋势形成显著共振。全球进入以生成式AI(GenAI)与Agentic AI为标志的数智化再造周期,中国的政策导向与之在三个层面高度契合:
- 科技自立与智能创新并行:从国家层面强化“AI+产业融合”,推动从“数字经济”向“智能经济”演进; 
- 绿色低碳成为产业新约束: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倒逼企业在IT/OT两侧实现能效与碳数据治理; 
- 安全体系成为转型底座:数据、模型、供应链安全贯穿从基础设施到AI应用的全生命周期。 
IDC认为,这种政策——技术双轮驱动意味着企业需要从“技术堆叠”转向“体系协同”,在政策约束、业务目标与技术演进之间建立动态平衡。
数智化结构性演进:从“上云”到“AI原生+业务闭环”
IDC研究显示,“十五五”阶段企业的数智化转型将出现三大结构性跃迁:
1. 投资取向:由“上云”向“AI原生+行业模型”演进
过去五年,企业重点在于“上云、上平台”;未来五年将转向“AI原生+行业模型+业务闭环”。IDC认为,模型与智能体(Agent)将深入生产、运营与决策全环节,形成“专用数据资产化—可信评测—可观测治理”的闭环体系。
2. 协同边界:从“单厂数字化”到“产业链平台化”
“强大国内市场”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求企业打通上下游数据与决策体系。IDC预测,未来将出现更多“产业大脑”“供应链可视化平台”,通过主数据治理、数据主权与合规机制实现跨区域协同。
3. 价值评估:从“覆盖率”向“可验证实效”
政策考核将不再关注覆盖度,而聚焦“生产率、韧性、安全级别与碳绩效”等硬指标。IDC认为,未来企业的投资评估体系将基于“P&L贡献”而非“建设规模”,推动AI成果的业务化与资产化管理。
技术与组织:双螺旋重构的核心驱动力
IDC在《China Digital Business & AI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研究中提出,未来企业的竞争力将来源于技术体系与组织体系的双螺旋重构:
1. 技术层:平台化向智能一体化升级
《IDC ProductScape:中国数字业务应用平台2025》指出,下一代数智平台将以六大设计原则为核心:体验引领、智能嵌入、模块架构、敏捷开发、安全可信、云原生。平台需贯通IaaS、数据治理、MLOps、智能体与低代码生态,实现从“数字化支撑”向“智能业务引擎”的跃迁。
2. 组织层:建立Data+AI组织体系
IDC提出的“Data+AI组织成熟度五阶段模型”表明,企业应在战略、技术、组织与人才三个维度同步建设,形成跨部门数据治理与AI驱动决策机制。未来的组织将以“人机共创”为核心,强化数据产品经理、AI转型官等复合型岗位建设。
3. 治理维度:信任体系与合规透明化
IDC认为,AI时代的组织治理应以“信任”为核心逻辑。数据安全、模型透明、伦理合规成为企业建立内部与外部信任的三大支柱。
产业与市场:政策驱动的“结构升级”
IDC研究判断,“十五五”阶段中国数智化市场将形成三大趋势:
1. 供给侧结构升级:算力(通用/专用)、行业模型、MLOps、主权云、工业软件与绿色IT将成为增长主线;
2. 政策驱动链条形成:通过“指标—项目—采购”的结构联动,构建从宏观政策到产业工程的加速通道;
3. 竞争格局重塑:国产化体系与开放互操作并行,厂商需在“性能—成本—合规—互通”四维中同步优化。
IDC建议:从“建设”走向“结果”的转型策略
对行业用户
- 构建AI原生业务闭环 
- 明确每个场景的ROI与业务指标,形成数据—算法—算力—业务的端到端责任链; 
- 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使AI成果可复用、可量化。 
- 将安全与绿色前置到系统架构 
- 在平台层内嵌碳核算接口、能耗指标及模型安全审查体系; 
- 实现能碳数据与安全责任的统一治理 
- 强化组织智能协同 
- 推行AI Copilot、流程自动化与数据驱动决策平台; 
- 培养懂业务与懂AI的复合型人才,推动敏捷化运营与知识复用。 
对技术提供商
- 从“产品交付”向“结果交付”转变 
- 以SLA与节能减碳目标为约束,提供可验证绩效的一体化服务体系。 
- 实施“双轮驱动”生态策略 
- 在国产自主栈上强化软硬件适配与性能优化,同时保持与国际主流生态的互操作性,降低客户锁定风险。 
- 将绿色与安全能力产品化 
- 把能效优化、碳核算、模型与数据供应链安全(SBOM、模型卡、红队评测)封装为行业标准化模板。 
结语:
迈向“新质生产力”的系统跃迁
IDC认为,“十五五”将成为中国数智化从“建设可行”走向“成效可验”的关键时期。
未来五年,企业唯有在技术能力(AI与算力)、组织能力(Data+AI体系)与治理能力(安全、绿色、信任)三方面协同发力,才能在政策红利与技术浪潮的交汇点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质生产力跃迁。
声明:本文来自IDC咨询,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