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杂志2025年第六期刊发了俄联邦武装力量前总参谋长尤里·巴卢耶夫斯基与战略与技术分析中心主任鲁斯兰·普霍夫的署名文章《数字战争——新现实,俄罗斯亟需适应》。以下为其核心观点综述。

当前,军事领域正经历一场深刻的革命性转型,学界普遍称之为“无人化战争革命”,或从更宏观视角将其视为“数字化战争革命”。相关研究一致认为,这一趋势正持续深化并加速扩展,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无人机作战能力的提升速度已显著超越其防御能力的演进节奏。在元器件持续小型化、制造成本显著下降以及网络化技术日趋成熟的多重驱动下,尤其是战场组网能力的突破性进展(相较之下,人工智能技术目前仍处于辅助地位),功能多样、形态各异的无人机系统正以集群形式大规模进入战场空间。其中,以小型化、低成本、长航时及高自主性为典型特征的察打一体无人机占据主导地位。

在此背景之下,传统意义上的交战区域及其后方数十千米纵深已实质转化为“全域猎杀区”。反无人机作战由此上升为核心军事任务,武装冲突的初始阶段将集中体现为对“无人机优势”的激烈争夺。相应地,兵力结构必须围绕夺取并维持制空权进行结构性调整与优化。

1.战场单向透明对传统军事原则的颠覆

军事革命最深刻的结构性后果之一,是战场“透明化”趋势对传统“战争迷雾”的系统性驱散。无人机、天基平台与网络信息技术的持续迭代,使观测、传感、计算、通信与数据处理技术形成协同演进,共同构建统一的全域信息环境,推动战场在战术、战役与战略层面实现深度透明。其直接表征为作战边界模糊化,并催生兵力高度分散、部署密度极低的新型作战样式(乌克兰战场已提供实证样本)。侦察感知与精确打击能力的量化跃升,显著提高从单装到兵团的战场暴露风险,使大规模兵力集结与机动难以隐蔽,进而改变传统兵力运用模式。

信息作战空间的关键突破,表现为“星链”系统所提供的大规模、低延时、高可靠全球通信网络。该技术首次实现末端作战单元的超视距互联与指挥控制,对无人机作战具有革命性意义,使小型无人机在理论上具备近似无限作战半径;商用蜂窝网络虽带宽与抗毁性有限,亦可实现同类控制功能。信息革命的下一阶段将聚焦于卫星与移动通信的融合,实现基于普通终端的全球信息交换,从而显著增强军事能力:单兵直接入网、通信终端微缩化、无人装备与精确武器超视距控制,均将大幅提升“远程战争”效能。

战场透明化与实时目标指示正系统性地改变交战形态:直瞄射击逐步被间瞄精确打击取代,延续数百年的直射战术体系面临范式重构;超视距无人机等平台可在无目视接触条件下实施远程猎杀。由于间瞄火力平台及其操作组的生存概率显著高于直射武器,火力体系的构建与运用正在重塑。

2.主战平台在无人机时代的价值重估

正是上述变革,而非单纯的装甲对抗无人机效能不足,导致坦克部队陷入系统性危机。坦克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主战装备,其核心设计理念在于依托装甲防护实施直射火力打击。然而,在当前高度透明的战场环境中,其生存性面临严峻挑战,直射武器效能亦大幅削弱,致使坦克逐渐丧失其作为陆军主要突击与机动手段的地位。为提升坦克的生存与作战能力,当前普遍采取加装主动防护系统、集成无人机及远程武器的措施,但在“成本-效能”层面缺乏合理性。若坦克造价逼近战斗机,却功能有限且平台本身依旧脆弱,其战场价值便值得商榷。进一步而言,若仅作为无人机或超视距武器的发射平台,则完全无需保留坦克这种防护过剩、重量巨大的昂贵平台。这些问题至今尚未得到有效解答。

炮兵体系同样面临深刻挑战。俄乌冲突中,传统炮兵看似凭借非制导弹药重获“战争之神”地位。然而在高度透明的战场环境下,依赖笨重火炮系统发射昂贵弹药所达成的毁伤效果,实际上可由无人机等精确打击手段更高效地完成。现代炮兵虽需不断提升射程,但实现远距离精确打击必然依赖制导弹药甚至导弹。这引发一个质疑:将庞大而笨重的身管火炮作为导弹发射平台,是否仍具备合理性?

类似伏罗希洛夫“战马仍有用武之地”的论断,常被用于论证坦克或炮兵的不可替代性,但其忽视了无人机技术本身仍处于发展初期。更合理的判断是:无人机主导的作战革命仍处于演进进程中,其最终形态远未定型。特别是在网络与天基技术持续融合的背景下,无人机作战效能还将进一步提升。

由此可见,无人机正深刻重塑军事科学基本原则:它既冲击了“兵力集中”这一传统陆战核心要素,也削弱了战术机动在获取打击优势中的必要性。此类战术与战役层级的根本变革,必然进一步推动作战样式与军队编制体制的整体重构。

3.从机械化战争向数字化战争的必然转型

俄乌冲突标志着工业时代机械化战争理念百年主导地位的终结。作为21世纪首场大规模武装冲突,它凸显了军事领域向“数字化战争”的转型。当前已显现或初露端倪的作战趋势,将在未来十年持续重塑战争的基本形态。在此背景下,若仍试图将数字化、无人机主导的作战现实与机械化战争条件下的体制结构相调和,例如继续维持坦克部队的传统核心角色,不仅难以提升作战效能,反而可能导致军队结构与新型作战条件严重脱节,进而承受不必要的实战损失。

当前在俄乌战场上观察到的某些传统作战模式,更多源于交战双方,特别是俄军在技术层面相对落后、无人机与信息化装备不足所形成的应对策略。目前,双方FPV无人机的月采购量已达数十万架,规模堪比甚至超过传统炮弹的产量。该类无人机以蜂群作战模式攻击一切可见人员,已成为毁伤敌方装备与有生力量的主要手段。据俄方统计,至2025年初,超过70%的战场伤亡由无人机造成。其作战半径已延伸至数十千米,能够有效执行反炮兵作战、后勤遮断、打击第二梯队、实施战场隔离等任务。未来,FPV无人机将朝着集群化、蜂群化方向演进,逐步实现由单名操作员控制大规模机群,并配备具备自主识别与攻击能力的智能模块。

无人机战争对军队编制与作战运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其一,兵力与装备需实现高度分散及低密度部署,这将改变部队的组织结构与协同方式;其二,交战双方的打击纵深已延伸至战役全纵深,“全面猎杀区”扩展至数十千米范围,导致己方在战役纵深内的兵力机动与集结行动难以有效实施;其三,战争实践暴露出后勤体系的脆弱性——传统运输工具在无人机所创造的“全纵深猎杀区”中极易遭受攻击,难以维持稳定补给。因此,从战役战术层级直至“末端战术”(即“前沿最后一英里”)的保障体系,均需寻求革命性解决方案。

4.适应“低密度、大纵深”战场的未来部队设计

未来适应无人机战争的部队编制,应是突击单元与无人系统、精确打击武器(下放至班组)的融合体,并整合光纤制导导弹、反无人机装备(从单兵到专业分队)及先进通信手段。所有作战单元需实现高度网络化,具备为上级火力与航空兵提供实时目标指示的能力。其核心任务在于夺取并保持“无人机优势”。

步兵的战场机动应依据任务需要,灵活组合徒步、摩托车、轻型运输车、装甲汽车及具备高防护与火力的步兵战车等。此类步兵战车应成为未来陆军装甲力量的骨干,需具备高防护性与适中重量(如30-40吨级),其保障需求应低于主战坦克。通过加装主动防护系统、采用隔舱化设计等,可有效提升其在无人机威胁下的生存能力,同时保持可大规模生产的“消耗品”属性。主战坦克的角色,或可由具备顶级防护(综合结构防护与主动反无人机能力)的重型突击扫雷工程车替代,无需强火力以免降低生存力。

后勤与技术保障体系需进行根本性重构。必须认识到,现代战争中的保障行动本身就是持续对抗敌方的作战行动,因此需配备相应的编制与技术装备,包括大量无人化保障平台。

未来的军队应是一支高度统一、功能融合的跨域作战力量,而非僵化的军兵种简单叠加。乌克兰分析的俄军“新步兵条令”,清晰展现了为适应无人机战争而进行的战术调整:其一,增加地面机器人、巡飞弹与重型FPV无人机运用,推动“战斗流程机器人化”;其二,推广2至4人构成的微型分散作战组;其三,最大限度减少步兵直接接触与正面强攻,将火力支援任务移交无人机;其四,广泛运用伪装渗透、迂回敌后清除无人机操作手与迫击炮组等战术。显然,部队的结构、编制与装备必须进行相应变革,依赖大规模集结的“大营时代”已告终结。

5.算力鸿沟对国家军事竞争力的根本性制约

需明确,当前主流无人机型号的发展,主要依托中美等国庞大的国内市场所支撑的商用技术方案。这一现实在保障装备可获取性的同时,也意味着在追求技术自主闭环与进口替代的背景下,实现如“大疆”或FPV无人机同等量级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仍面临挑战,尤其是在技术迭代极为迅速的背景下。更复杂的空、陆、海无人作战平台的发展,则高度依赖观测能力、卫星系统、高性能传感器、强大算力、可靠网络与先进人工智能等顶层技术体系的整体支撑。无法满足这些基础性要求的国家,将在未来军事竞争中处于系统性落后地位。

向数字化战争的转型清晰表明,算力发展已成为本世纪军事能力进步,乃至人类文明演进核心驱动力。算力是支撑前述所有技术方向实现其潜力的底层基础。未来,国家与联盟的实力将愈发取决于其算力的研发与生产能力,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领土规模或自然资源控制。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算力及其所赋能的情报-控制-打击闭环网络的演进,将催生具备极高杀伤密度的全球侦察打击与自动化防御系统。此类系统可能显著提升对传统核导弹等突防工具的拦截效能,引发反导系统发生质变,从而在根本上动摇以相互确保摧毁为基石的核威慑战略体系。

从中期来看,俄罗斯在算力发展方面受限于人才储备、产业基础与市场规模等因素,预计将进一步落后于世界领先国家。这一问题亟须获得立即且深入的关注。若应对迟缓,差距持续扩大将直接威胁国家的长远战略利益。

(科荟智库:孟光)

声明:本文来自科荟智库,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