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10月哈马斯发动“阿克萨洪水”行动后,以色列在加沙地带采取了大规模军事行动作为回应,也在全球范围内强化了其长期开展的认知行动。这场行动的战场超越传统战壕,延伸至社交媒体平台;其武器不再是导弹,而是算法推送、定向广告与叙事构建。以色列试图用信息掌控全球舆论,塑造其面临安全威胁的国家形象,并引导国际社会对冲突的认知走向。
哈斯巴拉:以色列的系统性宣传体系
“哈斯巴拉”(Hasbara)在希伯来语中意为“解释”或“宣传”,但在以色列,其真实含义远不止于此,它是一套精密运转的全球公关体系,贯穿政府、军方、非政府组织、媒体与商界,旨在通过叙事重塑实现战略目标。
制度化的国家宣传工程
作为一项国家主导的长期政策,“哈斯巴拉”具有明确的制度安排与资金支持,其运作被纳入政府公共事务体系。该体系致力于将以色列的行为合理化,并在舆论场中消解对其系统性批评的声音,将任何对以色列的质疑定义为“需被解释的对象”。
协同运作的多层级架构
政府核心主导
外交部公共事务司负责整体协调,2025年起预算增至约1.5亿美元,重点投入数字平台广告投放。
侨民事务部通过资助学术交流、组织培训项目,在高校等领域构建话语权。
非政府组织前端执行
StandWithUs、ELNET等组织负责地面推进,开展政客游说、校园动员和公共活动,运作资金来自政府拨款和富豪捐助,保持行动灵活性的同时确保政策导向。
媒体网络协同传播
《以色列时报》、《i24NEWS》等媒体承担叙事传播任务,与军方信息部门紧密配合,通过提供定制内容强化"防御自卫"叙事。
“哈斯巴拉”通过“官民协同”的模式运作,既确保了政府在叙事上的主导权,亦借助多元非政府主体扩大了宣传的深度与广度。
叙事控制:把战争包装成“正义防卫”
在认知战的逻辑中,先声夺人往往比事实更具影响力。以色列擅长通过预设叙事框架,引导公众在接触完整事实前形成先入为主的判断。
冲突初期,以色列通过反复播放未经核查的哈马斯针对平民的暴行影像,成功激起了欧美舆论的同情与愤怒。随后,当国际媒体报道加沙轰炸造成数万平民死亡时,以方立即推出“人肉盾牌”论调,指控哈马斯在平民地区及医院建设地下隧道,並声称哈马斯在阿克萨洪水行动中“大规模强暴女性”,将轰炸行为塑造成“被迫自卫”。
与此同时,以色列在社交媒体平台展开了系统性的信息管控与舆论反击:对不利内容实施技术屏蔽、举报与降权处理;对批评其政策的记者进行人身攻击与舆论抹黑;将声援巴勒斯坦的组织标签为“恐怖同情者”。此外,以军还在加沙地区多次实施通信中断与信号干扰,阻挠战地影像实时外传,从而控制国际社会对冲突真相的认知。
社交媒体:认知战的主战场
在2023年10月7日爆发的巴以冲突中,社交媒体成为双方认知战的关键战场。哈马斯下属的"卡桑旅"在Telegram平台上率先发布突袭画面,迅速引发全球关注;以色列国防军随即在X与TikTok等平台展开反制,发布防御与反击内容,争夺叙事主导权。


(图源:Tik Tok)
以色列在社交媒体作战中展现出高度系统化的策略。2024至2025年间,以色列在X等平台进行巨额广告投,并以每条帖子固定费用雇佣网红进行"自然式"内容推广。其战术包括使用人造草根账号、地理围栏技术定向投放情感化内容(如专门向美国亲以教派群体推送“以色列是圣经中的应许之地”内容,强化宗教情感认同),以及通过算法博弈压制反以言论。在叙事层面,哈马斯以"被压迫者反抗"为主线,频繁发布伏击与狙击画面,塑造正义抗争形象;以色列则以"安全与文明"为核心,展示精准打击与人道救援场景,构建自卫合法性。
通过精准的宗教与地域定向传播,以色列强化了美国亲以群体对其的情感认同,从而稳固了在美国民众与国会中的双重支持。这场较量证明,社交媒体已成为现代认知战中塑造舆论、影响民意、甚至改变政治格局的关键领域,其战略价值不容忽视。
人工智能:认知战的新型武器
近年来,人工智能已成为以色列信息战体系的核心驱动力。在战术层面,以色列8200部队联合美国盟友制作"伊朗战败"等深度伪造视频,通过X平台机器人集群在为期12天的冲突中持续投放,引发德黑兰社会恐慌,削弱伊朗士气。
在战略层面,以色列通过系统性数据策略干预人工智能基础训练环境。其分包商Clock Tower公司根据以色列政府600万美元合约,专门创建大量亲以网站内容,旨在将这些经过设计的数据植入ChatGPT等生成式AI训练集,从而影响AI模型的输出立场倾向。
这种全方位运用标志着以色列已构建起涵盖内容生成、数据干预与虚拟构建的多层次认知作战体系。从深度伪造视频的即时传播,到训练数据的长期影响,以色列实现了从表层信息传播到底层数据干预的全链路作战能力,将人工智能打造为现代认知战的新型武器。
结语
在当代信息战中,以色列将认知操控系统化地武器化,通过精心构建的"哈斯巴拉"体系、社交媒体操控及AI技术,试图将军事行动包装成正当防卫。
然而,以色列精心编织的“正义防卫”叙事,在加沙地带血淋淋的现实面前,已然崩塌成一地碎渣。根据加沙卫生部和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的最新统计,截至2025年11月3日,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已导致至少68,858名巴勒斯坦人丧生,其中包括超过25,000名儿童和妇女,另有170,664人受伤——这些数字远超以色列官方报告的本土伤亡(1,139人),凸显出一场不对称屠杀的残酷真相。
哈斯巴拉的算法推送和AI伪造视频或许能一时蒙蔽西方屏幕后的目光,但当废墟中回荡的哭声与全球难民潮的影像冲破数字屏障时,这种认知操控的虚伪便暴露无遗:它不是解释,而是蓄意遗忘;不是自卫,而是对人性的系统性亵渎。历史终将审判,那些以“安全”之名播撒死亡的叙事,不过是帝国余晖下的最后幻影,终将被正义的洪流所淹没。
参考|以色列时报、DFRlab等
责编|印子
声明:本文来自银河实验室,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