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安全领域,技术迭代与理念革新始终在不断推动着防御体系的进化演进。传统安全运营中心(Security Operations Center,SOC)作为行业中长期的标准配置,曾是企业抵御网络威胁的核心枢纽,而随着弹性风险运营中心(Resilience Risk Operations Center,ROC)概念的兴起,一种融合安全技术、业务发展与财务视角的新型主动防御模式逐渐进入行业视野,并引发了业界广泛思考:ROC的出现是否意味着SOC会在不久的未来走向终结?

一、什么是ROC?

要深入探讨 SOC与ROC未来的发展竞争关系,首先需明确 ROC的核心定义与技术逻辑。

ROC是一种以“基于业务发展的主动风险整合”为核心理念的新型安全运营模式,其理念灵感源自军事领域的联合作战中心(AOC),既通过整合多领域情报形成统一作战图景,实现从被动“应对攻击事件” 到主动“预测风险事件”的转变,ROC则将这一防护思路应用于企业网络安全领域。

从技术构成来看,ROC综合融合了“数据、专家、流程、工具”等多维度防护体系要素:

  • 在数据层面,ROC打破了SOC仅聚焦安全技术数据的局限,将网络漏洞数据、业务运营数据、财务风险数据以及外部威胁情报整合到统一的运营环境中;

  • 在专家和人员层面,它不仅需要依赖传统的安全运营团队,还需要组建跨部门、跨学科的运营团队,涵盖威胁猎手、风控师、精算师、数据科学家与业务负责人,确保从技术、财务、审计、业务多维度评估风险;

  • 在流程层面,它以“情报 - 分析 - 预测 - 评估 - 行动”为闭环,通过实时整合的多种数据识别潜在业务发展中的风险与漏洞,结合跨学科团队的分析计算出风险的财务影响,最终在攻击者利用漏洞前制定并执行定制化应对策略,例如优先修复高财务风险漏洞、调整业务流程规避威胁等。

相比于目前的SOC体系,ROC的核心价值在于“将抽象的、技术化的安全风险转化为可量化的业务运营成本”,让组织的安全决策不再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与企业整体财务目标、业务优先级深度绑定,这就是ROC与 SOC 最本质的区别:SOC 回答“如何修复漏洞,如何应对攻击”,而 ROC 则可以回答“如果这个漏洞不修复会让企业损失多少钱”,再指出“是否需要修复、优先修复哪一个”。

当然,建造ROC的过程充满挑战,一方面是要打破组织中网络运营、风险控制和财务团队之间现有的孤岛,另一方面,还要建立能够持续改进系统性能的正反馈循环,真正帮助管理层在风险压力下做出更快、更明智的安全决策。

二、要取代SOC并不容易

尽管有着明显差异,但SOC和ROC之间也并非非此即彼的竞争对手,ROC要完全取代SOC 也并不容易。SOC的局限性在于“被动应对”与“技术孤立”,难以预测威胁,也无法将安全风险与业务财务目标关联。但需要明确的是,ROC的技术优势有很多是建立在 SOC 的基础之上。ROC所需的“攻击数据”、“漏洞警报” 等核心信息,仍依赖于SOC长期积累的监测能力与事件处理经验。

从企业实践与技术落地的角度来看,要取代SOC并不容易,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发挥积极作用,主要原因包括:

1、企业安全建设的“成本适配性”考虑

ROC 的构建需要跨组织多部门协作(网络、财务、业务团队)、先进的数据模型支撑(精算分析、风险预测算法)以及专业型运营人才配置(威胁猎手、财务师、索赔专家、数据科学家),这对企业的资金实力与组织架构等提出了极高要求。对于很多中小型企业而言,其网络架构相对简单,面临的威胁多为常规攻击(如钓鱼邮件、普通勒索软件),SOC的 “警报追踪 + 事件响应” 模式已能满足基本防御需求,无需投入高昂成本构建ROC风险防护体系。

2、SOC 的“技术成熟度”与“落地门槛”仍符合当前行业现状

SOC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形成标准化的技术体系与操作流程:从日志收集、威胁检测到事件处置,都有成熟的工具(如 SIEM 系统)与方法论支撑,企业只需按部就班部署,就能快速建立基础安全能力。而 ROC 作为新兴概念,其运作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如何精准量化 “漏洞的财务影响”、如何打通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如何建立实时反馈循环,这些问题业界目前还尚无统一成熟的解决方案。

3、SOC 的“场景适配性”更加灵活

ROC 的核心优势在于 “整合风险”,适用于需要从战略层面评估安全影响的场景,如关键基础设施防护、大型企业全球业务安全管控等;而 SOC具备“聚焦特定事件”这一关键特性,在面对具体安全事件的响应场景中更具优势。

此外,在一些对“实时响应速度”要求较高的防护场景下,如 DDoS 攻击防御,SOC的“警报 - 处置” 快速闭环模式反而会更高效,此时,ROC 的跨部门评估流程可能会延误攻击响应时机。

以上原因也意味着,SOC与 ROC目前并非完全的“谁取代谁”,而是“各有所长”的互补关系,企业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组织规模、业务场景、安全目标灵活选择。

三、未来或走向“融合共生”

ROC理念的出现并非为了取代 SOC,而是为了弥补 SOC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两者的关系是 “互补共生” 而非 “对立替代”。

从技术层面看,未来的 SOC 将不再局限于 “事件响应”,而是会逐渐融入 ROC 的核心理念,例如通过集成简单的财务风险评估模块,将“漏洞修复优先级” 与 “业务损失成本” 关联,帮助技术团队更科学地分配资源。这种 “轻量化 ROC” 模式,既保留了 SOC 的低应用门槛、高响应优势,又融入了 ROC 的风险整合理念,适用于多数中小型企业。

从组织层面看,对于大型企业或关键基础设施而言,未来可以形成 “ROC 制定战略、SOC执行战术”的协同模式:ROC 从企业整体战略出发,制定“年度安全风险预算”、“关键业务风险阈值” 等顶层规划,而SOC 可以根据 ROC的战略规划,聚焦于具体事件的检测与处置。这种协同模式既能避免 ROC 的 “战略空转”,又能避免 SOC的“运营盲目”,实现安全运营战略与战术的有机统一。

ROC 的本质是为了实现将网络安全防御从“以技术为中心”转向“以风险为中心”。因此,ROC 的出现不应该为了否定 SOC,而是为了推动整个网络安全体系从 “被动防御” 向 “主动弹性” 升级。在这一升级过程中,SOC 仍将可以发挥基础性作用,与ROC共同构成 “技术防御 + 风险管控”的完整体系。

参考链接:

https://www.csoonline.com/article/4078696/step-aside-soc-its-time-to-roc.html

声明:本文来自安全牛,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