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体发展趋势
美太空军近年来致力于构建全方位的太空作战能力体系,特别是在频谱作战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其发展战略着重从顶层规划入手,明确了未来十年的核心发展方向。例如,《太空作战规划指南》指出,太空军需重点关注五大优先事项,其中包括提升频谱管理和运用能力。此外,美国国防部通过《商业太空整合战略》,进一步推动了太空军民一体化发展,为频谱技术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美太空军还在不断完善自身的组织架构,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太空安全环境。例如,太空作战司令部的成立及其下属单位的功能划分,均为频谱作战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这种多层次的战略规划和组织结构调整,体现了美太空军对未来太空战争形态的深刻认知和战略布局。
而频谱技术作为现代战争中的关键资源,已成为美太空军能力升级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美太空军在频谱技术研发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尤其是在高频段通信、抗干扰技术和智能频谱管理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例如,太空发展局(SDA,Space Development Agency)主导的Link–16系统和激光通信技术的研究,极大地提升了太空频谱资源的利用率和安全性。美太空军还积极推动频谱技术的实战化应用。在“施里弗演习2020”中,参演各方通过模拟频谱攻击与防护场景,验证了现有频谱技术的实际效能。这一系列举措表明,美太空军正在逐步形成一套涵盖技术研发、测试评估和实战应用的完整频谱作战体系。

美军电磁频谱部队结构示意
二、构建优化联合全域指挥控制体系
联合全域指挥控制(JADC2,Joint All-Domain Command and Control)是美太空军为应对未来多域联合作战需求而提出的全新指挥控制模式。该模式强调将陆、海、空、天、网等多个作战域无缝集成,实现全域能力的互联互通和协同作战。作为一种颠覆性的变革,联合全域指挥控制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指挥控制流程,也为频谱作战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全新的应用场景。在联合全域指挥控制体系中,美太空军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职责。一方面,太空军负责为空间作战提供高效的指挥控制系统支持,另一方面,其还需与其他军种密切协作,共同构建起覆盖全域能力的指挥网。例如,通过“国防太空架构”(NDSA,National Defense Space Architecture),太空军实现了对各类卫星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极大提升了频谱资源的使用效率。除此以外,美太空军还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联合全域指挥控制中的应用前景。如通过引入智能化决策辅助工具,太空军有望进一步缩短指挥链路反应时间,提升整体作战效能。

联合全域指挥控制示意图
三、高端装备技术取得突破
(一)卫星通信系统的改造与升级
近年来,美太空军持续加大对卫星通信系统的升级改造力度。例如,GPS III星座的建成投产,不仅大幅提升了导航定位精度和抗干扰能力,还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先进极高频”卫星星座的成功组网,也为美军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天地通信保障。
(二)推进与动力系统的研发与改进
在推进与动力技术领域,美太空军同样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例如,密歇根大学牵头的空间核动力项目,通过结合化学火箭与核动力电推进系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航天推进模式。这项技术的突破,能为航天器提供更持久的动力支持,保障频谱作战平台长时间在轨运行,实现持续作战;同时助力航天器灵活机动变轨,快速调整频谱探测、干扰或防御的部署位置,大幅提升频谱作战的机动性和反应速度,为美军频谱作战能力的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智能频谱感知与干扰系统
美太空军研发的智能频谱感知系统,可实现对复杂电磁环境的实时监测、信号识别与特征分析,精准捕捉敌方频谱使用规律,为己方频谱作战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新型自适应干扰系统能够根据战场频谱态势动态调整干扰参数,针对不同类型的敌方频谱目标实施精准干扰,有效压制敌方通信、导航等频谱应用能力。
(四)太空态势感知雷达技术
先进的太空态势感知雷达系统,具备对微小太空目标的高精度探测与跟踪能力,可及时发现敌方太空平台的频谱活动迹象,提前预警频谱威胁。该技术能为美军频谱作战提供全方位的战场态势支撑,确保己方在频谱对抗中占据主动地位。

GPS Ⅲ星座覆盖全球
四、建设运营空间基础设施
一是“国防太空架构”的构建与完善。“国防太空架构”是美太空军为实现全域感知与通信而着力打造的核心基础设施,其与频谱作战能力建设深度绑定。该架构由传输层、战斗管理层等多个层次构成,传输层通过分布式卫星星座构建起高速、抗干扰的频谱传输链路,确保各类频谱作战数据的实时交互;战斗管理层则依托智能化系统对全域频谱资源进行动态调度和作战规划,实现频谱作战指令的快速下发与执行。通过分布式部署的方式,该架构全面提升了太空资产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不仅强化了战场频谱态势感知与通信保障能力,更在频谱威慑、导航频谱防护、导弹预警频谱支撑等领域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使得美军构建起在“太空作为作战域”战略理念下的实质性频谱作战能力。
二是在轨服务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空间设施建设,美太空军还将目光投向了新兴的在轨服务领域,为频谱作战能力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例如,通过对卫星在轨补加燃料等技术的深入研究,可延长频谱作战卫星的使用寿命,确保关键频谱探测、干扰等任务的持续开展;在轨维修与升级技术则能及时修复受损的频谱设备,快速更新频谱作战系统功能,应对不断变化的战场频谱威胁。这种商业模式的创新,不仅有助于提升太空频谱资产的经济效益,也为美太空军频谱作战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
三是分布式太空数据处理中心建设。美太空军正加快构建分布式太空数据处理中心,为频谱作战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撑。太空数据处理中心可对海量频谱探测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分析与挖掘,快速提取敌方频谱活动特征,为频谱作战决策提供精准依据。同时,分布式布局确保了数据处理的抗毁性和可靠性,即使部分节点受损,仍能维持频谱数据处理的连续性,保障频谱作战的稳定开展。
五、对我军频谱作战能力建设启示
当前,全球范围内围绕太空制权的竞争日益激烈。作为太空军事化进程的先行者,美国始终保持着明显的领先地位。然而,其他国家如法国、俄罗斯等也不甘落后,纷纷加大了自身太空能力建设的步伐。在这种背景下,美太空军不得不面对来自多方的压力,尤其是在频谱资源的争夺上更是寸土必争。尽管竞争压力空前剧烈,美太空军仍积极参与国际间的太空合作事务。例如,通过与盟友国家共同举行太空演习,太空军不仅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互信与协作,也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合作式太空防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既是维持美国太空领导地位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全球太空治理体系完善不可或缺的力量。
美太空军在频谱作战领域的快速发展与实践经验,也可以为我军频谱作战能力建设提供多方面的参考价值。首先,在战略层面,我军可强化顶层设计与长远规划,制定专项频谱作战发展纲要。参考美军《太空作战规划指南》与《商业太空整合战略》,我军可推动频谱管理、抗干扰通信、智能频谱控制等核心方向的系统布局,提升整体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在组织指挥层面,可以加快构建专业化的频谱作战指挥体系。美军通过设立太空作战司令部及其职能单位,有效提升了频谱作战的响应速度与协同效能。我军可考虑成立频谱作战专职机构,或依托现有联合作战指挥框架,增设频谱管理与作战协调岗位,实现频谱资源在陆、海、空、天、电等多域作战中的统一调度与实时控制。
在技术研发方面,我军可加大对高频段通信、激光链路、认知频谱共享、动态抗干扰等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美军通过Link-16系统、激光通信试验及“施里弗演习”等实践,验证了技术实战化的重要性。我军在此背景下,可同步推进频谱技术的仿真测试、实兵演练与系统集成,特别是在卫星通信、导航增强、在轨处理等领域,加快技术成果向作战能力的转化。在装备与基础设施方面,我军可持续推进天基信息系统的升级与组网。借鉴美军GPS III星座与“先进极高频”系统的成功经验,我军可以提升如北斗导航通信卫星系统的精度、 生存力与抗毁性。同时,加快建设类似“国防太空架构”的分布式空间网络,实现传输层、感知层与控制层的一体化部署,增强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持续作战能力。
美军频谱作战能力的体系化发展启示我们,频谱优势已成为现代联合作战的核心要素之一。我军可以从战略、组织、技术、装备及训练等多维度系统推进频谱作战能力建设,为实现全域一体的新型作战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六、结语
美国太空军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推进其频谱作战能力的现代化转型。这一转型并非孤立的技术升级,而是涵盖战略、组织、技术、装备及国际合作等多维度的系统性工程。通过将频谱优势确立为太空优势的基石,并深度融入联合全域作战体系,使得美太空军可以确保其在复杂对抗环境下的信息主导权与行动自由度。未来,随着技术迭代与战略竞争的持续深化,频谱领域的攻防博弈将愈发成为决定太空态势的关键。
文字 | 国防科大·李荣威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编辑 | 国防科大·高恒达
审阅 | 国防科大·杨丽娟
声明:本文来自军事高科技在线,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