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白宫发布行政命令,正式启动名为“创世纪计划”(Genesis Mission)的全新科研举措,授权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与科技企业和高校合作,利用人工智能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根据行政命令内容,能源部将建设一个全新的AI平台,通过联邦科学数据训练科学研究专用的人工智能模型和智能体,以推动各领域的科研进展,尤其是医药研发。
该行政命令同时关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另一项挑战——电力系统承载压力。随着AI训练和推理对算力需求激增,美国电价持续上涨。数据显示,自2022年以来,美国居民用电成本已上涨13%。能源部报告指出,支撑AI服务的数据中心在美国电力系统中的占比将从2023年的4.4%上升至2028年的约6.7%至12%。1
能源部能源部长、石油大亨赖特表示,新计划将致力于“让美国的电网更加高效,并扭转令美国民众不满的电价上涨趋势”。
此次行政命令是特朗普政府推动美国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的最新安排。值得关注的是,白宫近期还推出了多项涉及政府与私营企业深度合作的非常规举措,以强化美国在AI领域的全球竞争力。今年8月,美国政府入股芯片制造商英特尔10%,并分别与AMD和英伟达达成协议:政府将获得其对华芯片销售额的15%作为交换条件,以换取相关产品的出口许可。
以下为白宫发布的官方情况说明全文的中文翻译:
《唐纳德·J·特朗普总统公布“创世纪任务(Genesis Mission)”,以加速用于科学发现的人工智能》
1.引领一个发现的新纪元:
今天,唐纳德·J·特朗普总统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启动“创世纪任务”,这是一项新的全国性努力,旨在使用人工智能(AI)来改变科学研究的开展方式,并加速科学发现的速度。
“创世纪任务”赋予能源部长一项职责,即利用我们的国家实验室,将美国最聪明的头脑、最强大的计算机和庞大的科学数据联合成一个合作的研究系统。
该行政命令指示能源部创建一个闭环的 AI 实验平台,将我国世界级的超级计算机和独特的数据资产整合起来,以生成科学基础模型并为机器人实验室提供动力。
该命令指示总统科学与技术助理(APST)协调这一国家倡议,并协调来自整个联邦政府的数据和基础设施的整合。
能源部长、APST 以及人工智能与加密技术特别顾问将与学术界和私营部门的创新者合作,以支持并强化“创世纪任务”。
重点关注的领域包括我们这个时代最重大的科学挑战,这些挑战能够显著提升美国的国家、安全、经济与健康保障,包括生物技术、关键材料、核裂变与核聚变能源、太空探索、量子信息科学,以及半导体和微电子。
2.利用人工智能促进我们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
通过“创世纪任务”,特朗普政府打算在十年内大幅提升联邦研发的生产力和影响力。
尽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预算大幅增长,科学进展却停滞——新药批准数量下降,并且需要更多研究人员才能实现相同产出。
将人工智能作为科学工具加以利用将彻底改变科学研究的开展方式。
例如,AI 技术可以生成蛋白质结构和新材料的模型、设计和分析实验,并更快、更有效地汇总和生成新数据。过去需要数年的研究现在可能只需数周或数月。
要做到这一点,AI 需要大量有组织且高质量的数据以及大量计算能力。这些数据集和计算技术已经存在于能源部的国家实验室中。
通过“创世纪任务”,特朗普政府正把 AI 的力量施加到我们已经庞大的数据基础设施上,并创建一个平台,使多个联邦研究机构和私营部门能够合作,实现当前被认为不可能的突破,并在 AI 竞赛中取胜并保持领先。
3.强化美国的人工智能主导地位:
特朗普总统继续将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主导地位置于优先位置,以开启一个人类繁荣、经济竞争力和国家安全的新黄金时代。
今年一月,特朗普总统签署行政命令,撤销拜登政府有害的 AI 政策,并增强美国在全球 AI 领域的主导地位。
今年四月,特朗普总统签署行政命令,以促进美国青少年的 AI 教育。
今年七月,特朗普总统签署行政命令,以防止“觉醒(woke)”AI进入联邦政府,并促进美国全栈 AI 技术的出口。
今年七月,特朗普总统发布了《美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这是一份政策议程,明确了近百项联邦行动,以加速美国的 AI 创新、建设国内 AI 基础设施,并在国际外交和安全领域保持领先。
《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包括关于投资 AI 赋能科学的推荐政策,其中包括构建世界级数据集的方向。
今年九月,总统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利用 AI 创新来解锁儿童癌症的治疗方案,使用的是“儿童癌症数据倡议(Childhood Cancer Data Initiative)”,该倡议由特朗普总统在2019年首次建立,旨在收集、生成和分析儿童癌症数据。
参考资料:
1.https://www.cnn.com/2025/11/24/tech/ai-executive-order
本文所含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与市场分析交流使用。文中所述观点和分析均基于公开信息,不代表任何公司、机构或组织的官方立场。如需转载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未经授权,不得对文章内容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删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络法理论与实务前沿编辑 | 李叙燃、陈清瑞
排版|林佳萱
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法理论与实务前沿,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