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梳理生物识别技术的研究进展和重要事件,分析了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生物特征数据的安全风险。
研究人员研究试验了使用ε-差分隐私框架的可行性。这个框架是一种正式定义隐私损失的方法,可以借助其强大的隐私保障性来保护患者与机构数据。
如何在海量业务数据中提取和挖掘有用信息,是目前摆在央行支付系统大数据应用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播君约访文件执笔者和其他相关专家,为你深度解读这份成果文件。
本文将通过八类典型医疗场景,逐一阐述医疗数据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风险及相关内容。
有消息称,央行紧急调研要求银行填写是否与第三方数据公司开展合作,排查内容涉及数据采集、信用欺诈、信用评分、风控建模等方面。
包括美国、中国、加拿大、法国、巴西、尼日利亚等国的9个数据库。
对于海量的支付数据,基于单机离线处理的传统检查工具难以应付,因此引入当下成熟的大数据分布式框架Hadoop来进行执法检查数据处理。
本文主要探讨在支付业务基础设施检测中关于生产数据的保护要求及目前的一些主流的数据保护技术浅析。
AI 将给网络攻击和防御带来怎样的短期与长期发展?我们又该为此做好哪些准备?
在2018年通过《加利福尼亚州消费者隐私法案》之后,多个州提出了制定类似法律来保护本州消费者的数据隐私权益。
文件清晰界定并系统阐述了信息时代网络主权的概念、基本原则与实践进程,明确提出网络主权是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的自然延伸,主要包括独立权、平等权、管辖权和防卫权。
证监会对企业数据合规工作一直都很关注。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从2017年至今,国内近20家企业在申请发行上市时,都面临了数据合规方面的问询。
多位行业人士提出,《办法》出台后,“金融数据行业可能要推翻重建,一夜归零”。
Oracle没有跟上分布式和云数据库的趋势,这种秩序的崩溃给了国产数据库厂商机会。
苹果通过“Safari欺诈性网站警告”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这是一种可标记已知恶意网站的安全功能。
一边是网贷的悲剧,一边是网贷的普惠,这对矛盾关系经典地诠释了金融风控数据的命运:数据无辜,行为有罪。
我国大数据安全保护层面第一部地方性法规《贵州省大数据安全保障条例》正式施行,这一数据产业发展制度保障顶层设计的尝试与探索,在大数据领域引起强烈反响。
企业需说明数据源的合规性、数据权属、数据使用、数据共享、数据安全保护制度、业务及具体数据服务等问题。
这些数据被盗的主要原因就是互联网上意外暴露的内部系统。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