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防情报局(Defense Intelligence Agency,DIA)的一个研究团队正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发现、研究并测绘每年导致近五万美国人死亡的阿片类毒品生产和销售网络。目前该项目已产生大量的调查线索,与国防情报局合作的联邦调查局、国土安全部等美国执法机构甚至已因为国防情报局提供线索之多而“应接不暇”。国防情报局负责人工智能未来能力及创新工作的官员布莱恩.德雷克(Brain Drake)表示,这个代号为“猎貂之矛(SABLE SPEAR)”的项目大概在1年前启动,由于产出成果显著,该项目近几个月来已扩大规模、引入了私营承包商。

德雷克指出,跟踪芬太尼(fentanyl)和其他合成毒品生产和销售网络的难度,要明显大于跟踪南美洲某些国家的可卡因制售网络——因为美国已积累了大量与南美洲可卡因生产和流通有关的数据,同时适合可卡因生产的土地位置和面积都是已知的,因此美国有关部门可以预测特定时期的可卡因生产和销售情况。但对于可以在实验室制造的阿片类毒品来说,这个打击策略就很难凑效。国防情报局提出的思路,就是利用“猎貂之矛”项目的人工智能对由4300万个网站、800万集装箱装箱报关数据、近十亿张卫星照片及其他20种数据源构成的大规模数据集进行挖掘,并从中发现可能指向阿片类毒品生产和销售的线索。

德雷克指出,国防情报局团队从4300万个网站中提取了大量参与化学品市场的企业的信息,如企业注册地址、电话、电子邮件、商业活动记录等,而后该团队将得到的地址信息与卫星照片进行交叉比对,从中找到异常情况。例如,如果卖家是一个合法经营的企业,那么其登记地址与卫星照片所反映的情况应当保持一致,因为企业希望进行销售推广;反过来说如果卖家出售的是非法货物,那么企业登记地址往往会与商业记录、卫星照片等数据无法一一对应。

国防情报局团队还从“Web网站代码特征”这个较少有人注意的点上寻找线索,德雷克指出,因为全球的Web开发者都是“懒惰的”,因此他们习惯于使用相似的代码为同一个用户群体编写网站,而这个习惯会令网站具备了某种可识别的特征——德雷克将这个特征称之为“工具标签”,并指出一旦找到了具有某个“工具标签”的阿片类毒品销售网站,那么具有相同特征的网站通常属于同一个毒品网络。

“猎貂之矛”项目产出的数据已帮助美国检察官们固定证据——阿片类毒品的卖家同样会参与伪造护照、实施金融诈骗等犯罪活动,执法部门也可利用该项目的成果,对阿片类毒品制售网络的头目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打击。德雷克指出,该项目自启动以来已取得大量成果,其识别出的非法实体机构数量已翻番,识别到的毒品网络参与者数量增加到四倍,而识别的各类非法活动数量则增加到九倍。

声明:本文来自国际安全简报,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