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湘燕 钱思佳「中国人民银行美洲代表处」

数字金融是在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背景下,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向金融业渗透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型金融业态。2016年,我国作为G20主席国期间提出制定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指出,数字普惠金融“泛指一切通过使用数字金融服务以促进普惠金融的行动”,涵盖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如支付、转账、储蓄、信贷、保险、证券、财务规划和银行对账单服务等),通过数字化或电子化技术进行交易,如电子货币(通过线上或者移动电话发起)、支付卡和常规银行账户。数字金融通过扁平化的获客方式、大数据的风险控制、低成本的管理运营,可以很好地提高金融服务效率,解决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差和信息不对称等难题,是金融创新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见表1)。

▼表1 数字金融的底层技术和表现形式

美国数字金融发展情况

美国数字技术和金融市场都十分发达,在数字金融的各个领域起步很早,当前全球主要的数字金融模式都能在美国找到原型。总体来看,尽管今天的美国跟十年前的美国相比,很多金融服务并没有太大区别,但美国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打破了地理距离与区域对开展金融业务的限制,极大地降低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播成本,有效扩大了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提高了美国金融部门特别是银行业的规模经济。

  • 数字支付

数字支付是指通过计算机、手机等设备,依托互联网发起支付指令并转移货币资金的服务,是数字技术与金融结合的典型代表。自1996年全球第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在美国诞生以来,美国的数字支付市场已发展二十多年,形成以PayPal、ApplePay为主流支付方式的市场格局,普及率达到79.15%。其中,PayPal和Visa Checkout主要被用于在线购物支付,Apple Pay和Android Pay被用作移动手机钱包,Venmo和Facebook Messenger被用于在朋友之间转账。PayPal是最受欢迎的数字支付方式,2017年独占了美国市场将近八成的份额,在全球200多个市场可以帮助消费者或商家以超过100种货币完成支付,支持用户以56种货币向其银行账户提取资金。不过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的兴起,拥有操作系统优势的ApplePay、GooglePay在数字支付领域发展迅猛。2019年第二季度,ApplePay每月完成近10亿笔交易,是一年前的两倍多,每月交易数和新增用户数都超过了PayPal。在美国移动支付市场上,全球知名市场研究机构eMarketer发布报告显示,2019年,Apple Pay将拥有3030万用户,占移动支付用户的47.3%,其次是星巴克(2520万),Google Pay(1210万)和Samsung Pay(1080万),主要采用非接触式NFC移动支付解决方案。为应对数字支付带来的挑战,美国主要的银行机构在减少支持Apple Pay和其他手机钱包的促销活动的同时,也正在推出自己的数字支付应用程序,如摩根大通的Chase pay、花旗银行的Citi pay等,但应用场景较为狭窄,有的只能在Android移动设备上运行,有的只能在实体店进行支付。

总的来看,美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较小,发展比较缓慢。据报道,2018年,美国的移动支付交易量达到640亿美元,仅占消费者总支出40.5万亿美元的很小部分,使用移动支付的人数为2584万人,仅占7.9%。2019~2023年,预计交易额将以8.6%的年增长率增长。NFC支付占美元交易额的58%,但仅占交易总额的38%,62%的移动支付交易使用条形码或其他技术。移动支付在美国不流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成熟的银行卡市场,使消费者形成了固定支付习惯。美国金融支付体系“以银行为中心”,信用卡和借记卡体系已经很成熟,用卡支付非常便利。2019年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41%的美国消费者表示在网上购物时最常使用信用卡,而信用卡通过返现等奖励政策进一步吸引了消费者,33%表示更喜欢在大型零售商、药店和超市用借记卡支付。此外,消费者通常会在购买价值不到10美元的东西时使用现金,现金仍然是小额支付的首选。可以看出,现金、借记卡和信用卡仍然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二是对移动支付方式不了解。美国消费者根深蒂固的消费习惯使得他们接受新的支付方式的时间可能要更长,即使是“千禧一代”的年轻人使用移动支付的比例也并不高。安全性仍然是一个主要障碍,调查显示,出于安全考虑仍不愿试用手机钱包的比例为65%,担心手机丢失而不敢使用移动支付的比例为27%。此外,技术的扩散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不知道如何访问手机钱包的占17%,甚至还有15%的人不知道移动支付方式。

  • 网络借贷

按照美国财政部的划分,美国网络借贷模式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是撮合匹配不担风险的商业模式,即平台出借模式,依赖于储蓄机构发放贷款,采用贷款销售方式,包括零售给散户投资者、贷款资产证券化销售给机构投资者。此模式以LendingClub和Prosper两大P2P平台公司为代表。Prosper和Lending Club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上线,目前共占据了美国96%的市场份额。其中LendingClub市场份额占有率达75%,是绝对的行业龙头。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平台公司只作为信息中介,为借贷双方匹配资金供需,不提供任何与资金保障有关的服务,借款人的违约风险完全由投资人承担。其最初的模式是通过个人对个人的方式,使得资金流和管理更直接更透明,从而减少了资金链两端人群的支出,既降低了借贷者还款利息,又提高了投资者的回报率。不过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美国P2P行业逐渐主要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个人投资者占比较少,如2018年底,LendingClub机构投资者占比高达94%。

第二类是直接出借模式,其资金端来源主要是依靠信用工具、贷款销售、资产证券化进行融资,典型代表有主营小微企业贷款的Ondeck、开创网商贷款的Kabbage以及专注学生贷款的Sofi等。这些公司拥有大数据以及各种各样的资产获取能力,通过技术手段为那些被传统金融所忽视的客户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另外,市场上也涌现出一批以专注做细分市场见长的平台,如注重消费者教育程度和收入潜力的Upstart公司,引入积分制贷后管理的Ascend公司。

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网络借贷机构的一个优势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运用更加熟练。平台机构除了使用FICO信用评分以外,还通过搜集贷款方的经营情况(商品销售量、库存量、营业收入等),使用银行支票账户、Paypal、毕业学校、GPA得分等多个维度的数据,甚至包括Facebook等社交网络平台上的行为数据,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技术来综合评估贷款人的信用情况和偿还能力,实现较低的贷款违约率。不过,金融风险管理公司费埃哲2016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仅有不足1%的美国人使用P2P贷款产品,2020年全美网贷行业规模预计只有900亿美元,传统银行在贷款方面仍占据着最大的市场份额。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项。一是美国私人银行就有7000多家,可以满足各种借款需求。二是美国资本市场高度发达,民众有广泛且种类繁多的投资渠道,P2P仅是其中之一,且美国P2P投资门槛较高。三是监管严格导致进入壁垒高。2008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将P2P信贷认定为新的证券品种,要求将每笔贷款的信息上报,这使得合规成本陡然抬升,很多小额贷款公司不得不知难而退。

  • 数字货币

区块链技术与金融结合最早且应用最热的就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数字货币。美国是目前全球数字货币发展的主要市场之一,市场发展较为完善,相继建立了数字货币交易市场、期货市场,上线了衡量数字货币价格的BTC、ETH指数,世界上大多数数字货币交易商都在美国。美国在利用数字货币开展跨境支付方面的研究和运用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世界上第一个开放的支付网络Ripple已经实现横跨27个国家的实时全球支付。近期,Facebook公司计划推出名为Libra的加密数字货币,引起了全世界关注。Libra融合了区块链技术和比特币优势,通过挂钩一篮子法定货币保持币值稳定,使用基于区块链的清算网络实现跨国支付,试图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服务于数十亿人的金融基础设施”。对于美国传统银行机构,大多数都因数字货币风险问题而禁止或限制购买加密货币,但也有银行正在积极参与。例如,Simple Bank与大多数加密货币交易所合作,允许加密货币的买卖交易。摩根大通和高盛相继宣布发行加密货币JPM Coin和USD Coin,实现机构账户之间的即时支付交易。今年7月,区块链公司Blockstack宣布其代币发行计划已符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A+规则,这是美国历史上加密货币发行首次获得批准,可能为美国小企业未来的融资开辟了一条道路。

在监管方面,美国政府和美联储都承认区块链技术是未来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但一直对数字货币的发展保持谨慎态度,更多关注数字货币对个人数据保护、反洗钱、反恐怖主义融资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其监管措施跟进十分及时。前期美国对数字货币产业的监管形态以起诉、罚款、调查、研究等方式为主,不过由于Libra的出现,让美国监管机构逐渐意识到数字货币的趋势不可阻挡,并开始对合规的区块链项目放行。近期,美国证监会、国税局、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纷纷对区块链与数字货币产业采取了豁免注册申请、发放无异议函、发放牌照等多种监管举措,部分州府承认并接受市民用比特币纳税、对加密货币免收财产税,都表明美国对该产业的重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目前,监管机构正在更广泛地研究特定稳定币和加密货币的具体功能,以确定它们是否适合现有监管结构,以及是否需要其他授权或指导。在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方面,尽管目前美联储尚未正式发布关于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计划,但美联储已将零售支付管理者的负责范围扩大到数字货币、稳定币和分布式账本技术,这可能表明美联储正在研究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可能性。

  • 互联网银行和数字银行

1995年,美国成立了第一家纯互联网银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标志着美国互联网银行的开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美国互联网银行总资产占整体银行业总资产的5.1%,虽然市场份额占比不高,但是存贷增速均高于美国银行业平均水平。从发起机构来看,美国互联网银行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类是传统银行或信用卡公司的子公司或下设部门,将互联网银行作为新型接触用户的渠道;第二类是由其他金融机构,如汽车金融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设立的互联网银行,作为现有业务的延伸与补充;第三类是由非金融机构发起建立的互联网银行,基本是从零开始建设,故资产规模不如上述两类机构。各互联网银行在负债端大部分都以高利率存款产品来吸引用户存款,如Ally Bank的在线储蓄账户年化收益率可达2.2%,Capital One 360可达2%,而美国银行、富国银行等大型银行仅为0.01%。在资产端,互联网银行的贷款产品充分利用母公司的资源优势,与母公司的业务方向保持高度一致,如Discover信用卡公司旗下的Discover Bank以信用卡贷款为主,而通用汽车金融公司旗下Ally Bank贷款产品围绕汽车经销商金融展开。得益于纯线上经营带来的低运营成本,互联网银行可提供较高利率的存款及较低利率的贷款,以“薄利多销”的模式快速扩张。但总体来说,这一类互联网银行并未改变银行的业务实质,仅仅是将原有的线下服务搬至线上,为用户获取银行服务提供了较为便捷的渠道。

而且,纯数字银行(Neobank)也正在美国市场中渐渐崛起,Moven、Simple、Go Bank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本身并未具备银行牌照,但作为技术提供商与传统银行合作,为用户提供银行服务,用户的账户则由银行代为管理。以Moven为例,它与CBW Bank合作提供完全基于移动手机的银行服务,用户可通过Moven开立CBW Bank的银行账户,其优势在于服务线上化,可提供7×24小时的银行服务。Moven也为用户提供了智能理财MoneyPulse和MoneyPath功能,能够直观地呈现用户消费行为的情况及变化,充当综合金融服务助手的角色。通过“金融科技企业+合作银行”的运营模式,Neobank们能快速获得客户的信任,同时也为传统银行,尤其是中小规模的银行进入互联网银行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使它们能够通过金融科技技术开展更多的创新业务,拓展市场空间。

  • 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当前热门数字技术也越来越引起美国银行业的重视,各大银行也更加注重数字化转型,减少分行实体网点,逐步向自助电子渠道、手机银行、网银和ATM转型。在大数据应用方面,美国银行机构在交易欺诈识别、精准营销、消费信贷、信贷风险评估、供应链金融、智能投顾、风险定价等领域的具体业务中,都在广泛应用大数据。不过目前比较偏重的是报表等数据统计类应用,深层次的数据分析应用相对而言比统计类应用要少得多,主要原因在于银行数据虽然量大,但是数据类型不够丰富,且更新较慢。因此,大数据的应用分析能力正成为美国银行机构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要素。在云计算方面,美国银行机构一直在采用云计算,但采用速度比其他行业要慢,多数机构选择部署私有云或混合云结构,既能获得云的好处,也保留对其IT系统的控制,以满足监管或其他要求。云服务的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在银行机构中的应用最为广泛,IaaS(基础架构即服务)模式和PaaS(平台即服务)模式更多地被用作运行类似财务、支付、零售银行业务和监管职能等更复杂更核心的服务和应用程序。在人工智能方面,最近几年在美国银行领域的应用大幅增加,主要是在风险缓释和监控、增强投资分析、交易策略、提供智能服务、优化贷款决策等方面。尽管这些应用仍处于测试和部署的早期阶段,但美国银行业已在加大投入。大多数美国银行在近一两年的报告中称,在未来18个月内部署了正在进行或计划中的人工智能项目:60%以上用于生物识别,约60%用于欺诈和安全监测,约55%用于聊天机器人或机器人顾问,约35%用于语音助理。

中美两国数字金融发展的对比

  • 市场规模不同

数字金融的各种模式虽然最早都出现在美国,但由于美国的金融市场高度发达,限制了数字金融的发展,并没有形成较大市场规模。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金融覆盖面不高、金融需求旺盛的现状,数字金融发展迅速并形成相对规模体系。比如,1996年全球第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在美国诞生,1998年paypal诞生,中国支付宝是2004年才创立的,但国内移动支付市场从2013年开始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据统计,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的规模大约为美国同期的50倍。又如,美国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平台Prosper于2006年成立,至今已发展13年多,中国第一家P2P拍拍贷成立于2007年,但到2015年全国就有2600多家平台,交易额高达上万亿元,是美国的数倍,成为全球第一大P2P市场。此外,中国利用人工智能等其他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也有不少走在了美国前面,如人脸识别远程开户等。

  • 发展模式不同

美国的传统金融服务更充分、数字技术一直较为领先,两者的结合更多体现在金融业务的后台,使得金融信息和业务流程逐步标准化、数字化,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因此,美国数字金融的发展更多属于技术驱动型,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金融业逐渐采用和更新升级。对比而言,中国则属于规模驱动型,金融需求产生庞大的数字金融规模,反过来对技术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促使技术投资大幅增长,产生更多的技术创新,推动数字金融向前发展。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发明专利排行榜中,中国的专利数量占比为46%,超过美国的40%,已成为全球第一。

  • 监管包容度不同

出于对金融风险防范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考虑,美国对数字金融发展的态度是审慎严格的,市场上兴起的新金融业态往往会受到美国监管当局较为及时的监管,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数字金融的发展,但却有效防范了金融风险的产生和传染。因此美国数字金融在初期就被逐渐驯化为符合监管原则的创新。中国对数字金融发展相对更加包容,允许一些新的金融业态先行发展,再适时加强监管和指导。比如,2015年网络信贷发展到高峰期时,首部业务规范政策才正式发布。虽然较宽松的监管环境推动了数字金融的迅速发展,但也在某些领域因为监管不够及时导致出现了一些金融乱象。

  • 核心优势不同

美国金融科技的核心优势是底层技术创新能力,而中国最突出的优势是规模化应用。从两国的投资重点来看,美国主要集中在底层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云计算、算法研究和芯片技术等在全球领先,研发能力和研究人才上的优势也保障了其领先地位。中国的投资主要侧重于应用层的投资,企业布局比较偏好技术相对成熟、应用场景清晰的领域,在应用层面的创新能力比较强,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比较容易开展规模化和市场化应用。以区块链为例,2019年上半年,中国是披露区块链应用项目数量最多的国家,且以政府部门和国企为主导,主要集中在金融和政务两大领域。而美国的科技企业更加注重构建区块链生态,专注于协议层面和基础设施层面的技术创新,如微软正在努力开发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身份识别系统,或将解决数字金融发展中关于数字身份的关键问题。

相关启示

  • 加强对数字金融底层技术的研究

数字技术与标准是数字金融的基础部分,是后续衍生应用的根基所在,现阶段美国依旧占有绝对优势。我国的数字金融取得的现有成就,更多的是利用了庞大的网民红利,其底层的核心技术主要是从美国引进发展而来。为避免美国可能对我国施行技术封锁带来的影响,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数字金融底层技术研究,尽快推动落实国家关于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的战略部署,形成一系列完整的、成体系的支持政策,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抢占先机。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数字技术创新,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既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又鼓励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还可以借鉴美国校内技术转化模式,同时继续发挥好网民红利优势,促进数字技术加快与金融的融合发展。人才是技术研究的根本保障,美国在技术上的长期领先正是得益于各国人才的汇聚,我们要抓住当前数字金融发展领先的契机,进一步完善从人才培养、引进、留住的人才政策,打造数字金融人才队伍,为长远发展夯实人才根基。

  • 强化数字金融风险监管

数字金融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风险,有的可能会对金融稳定造成潜在冲击。从实际情况来看,美国对数字金融的及时监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一是要更加注重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当前,我国分业监管模式在面对数字金融混业经营、跨界经营的特点时,难以进行有效管理,应进一步发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作用,协调各监管机构,对数字金融实施穿透式的功能监管与行为监管,防止监管套利,消除监管盲区,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二是将数字金融纳入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数字金融使得越来越多的资金在银行体系外运转,可能影响人民银行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效果。美联储对Libra的多场听证会也表明了其对数字货币影响美元体系、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担忧。因此,应把数字金融纳入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并对数字金融行业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机构,提出相应的监管要求。三是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由于数字金融主要是基于数字技术以及对数据的使用,其技术特征也使得数字金融成为一个高风险领域。美国在保护消费者隐私及权益出台了很多规定,我国也需要更多关注金融创新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之间的平衡,通过制定相关规则、宣传普及金融知识、严格惩处等多种措施,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 完善征信、支付清算、通信等数字金融基础设施

首先,从美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开展数字金融的前提均是征信数据的累积。目前,美国三大个人征信机构拥有全美90%以上人群的信贷记录,教育数据、社交数据、手机通信数据等“替代数据”公开也较为充分。而我国个人征信记录覆盖率不高、信贷数据不完整、数据孤岛等问题较为明显,不利于数字金融的有序发展。对此,要进一步完善征信体系,制定征信信息接入标准,推进金融科技公司掌握的信贷数据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推动公共部门数据公开,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其次,伴随数字支付规模的不断扩大,支付行业对业务系统和基础设施的依赖性增强,高度数字化的支付清算生态链也使得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增加,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支付清算系统建设,通过科技手段不断升级改造,提升风险防控和运维保障能力。最后,要进一步提升通信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加大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扩大5G网、光纤网的有效覆盖。

  • 引导银行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

银行业作为我国信贷、支付、清算的主要金融机构,对提供金融服务、维护金融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数字金融的发展历程说明,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融合,但融合是主流。尽管数字金融对传统金融业产生了冲击,加剧了金融脱媒现象,对商业银行形成了一定的压力,但美国的大型商业银行通过主动升级信息网络、开设网络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以及并购新兴金融科技公司等多种途径,有效地化解数字金融对自身的冲击。借此经验,我们要引导银行机构正确认识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鼓励、引导其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快制定并推广金融行业数据标准、金融业数字化业务规范等,着力解决数字化转型的共性问题,为银行机构高效规范推进数字化转型提供指引。探索建设数字化转型合作平台,推动信息互通、数据共享,引导金融机构相互协作推进数字化转型进程。

声明:本文来自中国金融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