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数据在全球竞争中的经济价值及战略价值日益凸显,不当的数据利用引发的公众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恐慌也备受关注。2020年,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等法律法规,丰富了我国在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领域的立法内容,初步构建了我国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的法律监管框架。

日趋严格的合规监管、日渐强化的政策引导、日益旺盛的市场需求以及日臻成熟的技术进步,共同助推了隐私保护计算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出于对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政策法规理解不足、隐私保护前沿技术了解不详、产业落地缺乏参考等诸多原因,使得行业对数据隐私保护计算技术应用和数据合规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理解“鸿沟”,行业整体对于数据的流通共享及协同应用仍持有相对保守且谨慎的观望态度。

据此,为数据要素流通市场之兴,积累隐私保护计算技术合规应用之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安全研究所与阿里巴巴集团安全部、北京数牍科技有限公司、腾讯研究院、智联出行研究院、中国工商银行共同撰写了《隐私保护计算与合规应用研究报告(2021年)》(以下简称“报告”),以期为数据要素流通共享与协同应用建立信心。

本报告通过总结隐私保护计算关键技术、详细梳理我国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法律法规框架,分析隐私保护计算技术相关的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的关键合规点,深入讨论了隐私保护计算技术如何帮助企业更好的满足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的要求。最后,围绕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全流程风险防控、明确安全与发展并举以及人才培养进行了展望,并为关注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的社会各界提供有益参考。针对报告中的诸多不足,恳请各界同仁批评指正。

报告目录

一、隐私保护计算技术概述

(一)隐私保护计算技术定义

(二)隐私保护计算关键技术

(三)隐私保护计算技术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立法与监管

(一)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立法

(二)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监管与执法

(三)金融领域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立法与监管

三、合规要点与隐私保护计算技术

(一)重要合规要点

(二)隐私保护计算技术合规应用探讨

四、发展展望

(一)坚持良法善治,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二)强化标准引领,加快标准体系建设

(三)立足风险评估,强化全流程风险防控

(四)深化双轮驱动,明晰安全与发展并举

(五)着力固本培元,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

版权声明:本报告版权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报告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院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信通院安全研究所持续关注隐私保护计算技术的发展,前期已发布了《隐私保护计算技术研究报告(2020年)》,联合“金融科技安全实验室”相继撰写了《金融业隐私保护计算应用研究报告(2020年)》,搭建了金融数据安全融合平台,编制了金融场景隐私保护计算平台测试规范,开展了金融场景隐私保护计算平台测评等相关工作,并受业内广泛认可。目前,第一批金融场景隐私保护计算平台测评单位仍在持续征集中,欢迎联系咨询!

下载报告:http://www.caict.ac.cn/kxyj/qwfb/ztbg/202104/P020210401408574284747.pdf

声明:本文来自中国信通院CAICT,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