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副教授 李琦

安全文化的概念最早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中,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安全文化包含安全理念、安全意识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各项行为的总称,简单来说,就是主体的安全观念和安全行为。从国家安全层面看,安全文化就是国家政策所反映出的安全观以及为了维护国家安全而实施的一切行为。我国的国家安全文化是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合作共建,实现可持续安全。其中,网络安全是影响国家安全的要素之一,网络安全观也是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所以,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的网络安全观及其演化而成的网络安全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在维护国家网络安全中的重大实践,是指导我国网络安全工作的最高行动纲领。总体看,我国的网络安全文化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根植于党对网络安全工作的全面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全面推进我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业,不断开创互联网发展治理新局面,党中央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了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机制。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于 2014 年2 月成立。2018 年 3 月,根据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改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形成了党对国家网络安全工作全面领导的管理体制。在管理机制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强化网络安全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中央、省、市三级网信管理工作体系逐步建立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之相配套的,《关于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意见》《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和“十四五”规划等相关文件也纷纷出台。总之,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指引,各级涉网部门形成了科学化的网络安全观,“大网信”工作格局初步构建,进一步营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安全文化环境。

二、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安全发展理念

2018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网信事业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是一种发展思想,也是一种执政理念,是在新时代对“为人民服务”这一理念的高度彰显,是回答网络安全“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这个根本问题的唯一答案。法律是塑造安全文化的有力保障。为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安全发展理念,我国于 2017 年 6 月 1 日起实施了《网络安全法》。该法第一章第一条明确提出,“为了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制定本法。其中“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是重要目的之一。另外,该法也同时规定了“国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使用网络的权利”以及“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等相关内容。

在网络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个人信息安全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在此背景下,2021 年 8 月 20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个人信息保护法》。该法坚持和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安全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这一立法定位,聚焦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切实将广大人民群众网络空间合法权益维护好、保障好。根据公安部新闻发布会通报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净网 2021”专项行动工作举措和取得成效等情况的数据,2021年,公安部党委连续第 4 年在全国部署开展“净网”专项行动。各地公安机关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聚焦打击网上突出违法犯罪和整治网络乱象,全年共侦办案件 6.2 万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 10.3 万余名,行政处罚违法互联网企业、单位 2.7 万余家,有力维护了网络空间安全和网上秩序稳定,有效增强了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同时,维护网络安全的重点也在于全民参与。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 4 月 19 日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也指出:“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共同责任”。以上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网络安全文化的集中体现。

三、涵盖网络安全与政治安全的互动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下,网络安全是整体的而不是割裂的,网络安全对国家安全来说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以政治安全为根本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求,也是我国国家安全文化的突出体现。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境外反华势力一直妄图利用互联网攻击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党的执政地位,对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当前,网上渗透与反渗透、破坏与反破坏、颠覆与反颠覆斗争尖锐复杂,互联网早已成为西方对我国开展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和最前沿。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确保网络安全,是维护政治安全、保证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2018 年 4 月 20 日,习近平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国家政治安全”。《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一书指出:“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所以,旗帜鲜明地坚持党对网络安全工作的领导,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确保政治安全的重大举措,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安全文化的重要标志。

四、体现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坚持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是以我国网络安全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智慧”在处理国际互联网安全问题中的具体实践。目前,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仍然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依靠先进技术和网络空间规则制定者的优势,长期在国际互联网中居于主导地位,甚至将其传统的联盟与伙伴关系不断向网络空间拓展,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网络渗透并利用网络空间开展军事行为,不断扩大自身网络霸权。

与美国和西方“霸权主义”网络安全文化有所不同,中国始终强调尊重各国的网络主权,在合作的基础上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积极推动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将维护网络安全作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我国网络安全文化所体现的中国智慧,正使中国逐渐成为全球网络空间治理进程中改变美国等西方所主导的网络霸权、维护网络空间和平与安全、创造公平的网络秩序、促进互联网全球治理走向“良治”的一支重要力量。

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激荡演化的背景下,网络安全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的网络安全形势将面临自身维护能力不足和外部威胁显著增长的双重压力。在此背景下,网络安全人才建设和网络安全法治环境也应成为构建我国网络安全文化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在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中角色地位的不断提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网络安全文化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提供全新的文化理念,最终作为网络安全文化现代化进程的最新成果,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安全文化的世界价值。【本文是 2022 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新时代河北省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现状及优化研究”(BJS2022036)阶段性成果】

(本文刊登于《中国信息安全》杂志2022年第8期)

声明:本文来自中国信息安全,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