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本报告聚焦国内大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市场,报告第一章从实证角度综述我国大型企业数字化市场,并分析了各行业大型企业近年来的主要数字化战略;报告第二章结合单个企业内部数字化发展的步骤和数字化产业演化的整体路径,对国内大型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方式、路径和结构进行了解析;报告第三章列举了大型企业数字化市场的代表性特征,以及对市场形态和行为的影响;报告第五章结合二十大政策,对我国企业数字化市场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市场规模

2021年大型企业数字化支出约2.8万亿元,预计未来5年复合增速为12.3%

经艾瑞咨询核算,2021年中国大型企业数字化支出规模约为2.8万亿元,估算2021-2026年中国大型企业数字化支出平均复合增速将达到12.3%。受疫情和宏观经济增长状况影响,2020和2022年大型企业数字化支出增速有所波动,预计2023年市场景气度将有所恢复。整体来看,由于大型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具备相对刚性,且大型企业自身扛风险能力较强,市场增速整体平稳。

产业图谱

大型企业数字化升级的结构

根据需求的对象和功能属性,数字化结构可分为四象限

根据数字化需求面向的直接对象与核心功能两方面的属性,企业数字化需求的结构可分为四个象限。在对象属性上,数字化升级可能是面向集团/公司或者面向个人/团队(统称员工),二者的核心区别在于使用的信息来源,例如:企业财务信息软件所收集和分析的是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财务数据,因此属于面向集团/公司的产品,而IM的信息来源是员工个人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属于面向员工的产品。在功能属性上,数字化升级或是服务于管理,或是服务于生产,二者的核心区别在于前者以提升可见的产出收入或工作效率为目标,而后者的核心功能通常是提升管理水平、降本增效等。

大型企业数字化升级的内部路径

数字化升级以“集团×管理”为基础呈波状路径渗透

站在甲方视角上看,大型企业内部的数字化历程普遍以“集团×管理”象限为基础和起点,向“集团×生产”和“员工×管理”两个象限扩散,最后向“员工×生产”渗透的“波状”路径。“集团×管理”象限的转型工作是大型企业数字化的基础,核心是集团业务流程、管理流程的数字化和数据化;企业在打好数字化基础之后,以“集团”和“管理”两大关键词为核心,分别将集团层面的数字化转型由管理拓展到生产流程,并将企业的管理工作由集团层面向员工个体层面细化和下沉,无论是从数字化产品的功能扩展路径还是从企业的组织流程适配上,都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本报告所示的路径图代表大型企业在逐步完善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一种普遍方式,对于特定的企业或者行业可能存在别的方式,例如,早期开展数字化转型的制造企业,属于集团×生产的工业软件升级可能是与管理的数字化升级同步开启的。

大型企业数字化产业历程

数字化产业的演进历程与企业内部的转型升级路径基本吻合

如果将中国数字化产业的发展历程按照产品、分类和应用时间进行匹配,可以显示30年来中国企业数字化需求的演进,如下图所示。前文已经论述,在国内市场上,大型企业是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主体,因此,产业视角下市场需求的演进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国内大型企业整体的需求演进。将宏观视角的数字化产业历程和微观视角下的企业内部转型路径进行比对,可见二者的波状渗透路径非常相似,均为从“集团×管理”象限向“集团×生产”并“员工×管理”两象限推进,最后向“员工×生产”渗透的过程——这也印证了前文所描述的大型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路径的合理性。值得注意的是,本页所示路径主要列示的是不同大类的数字产品应用的时间,对于产品本身的演化升级并没有重新列出,近年来在AI、大数据等技术的驱动下,许多数字产品的形态、功能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对于这些变化的原因和表现,本报告后文会有所涉及。

基础设施与行业理念的推陈出新影响数字化发展方向

电子化 / 数据化 / 智能化代表了国内数字化理念和目标演进

数字化路径走向

生产力导向的数字化工具将收获更多重视

建议关注“员工×生产”类数字化转型板块

基于本节内容描述的大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结构和路径,从市场整体上看,国内的大型企业在过去20年间基本上已经完成了集团层面以及管理导向的数字化部署。如果将前文描述的波状路径理解为大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周期,那么在这样一个周期内的后期,结合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我们认为企业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夯实集团×生产类的应用和转型,并将结合业务形态深入强化员工×生产类的工具升级,2022年受到海外一级市场广泛关注的Figma、Notion等均可看做这一领域的代表性产品,在国内市场上,一方面,我们认为未来市场上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协同工具和员工生产力平台;另一方面,对于现有的数字化产品而言,为了满足企业需求,参考员工×生产类工具的选型要素,着重提升产品的协同性、可操作性以及提效水平也将成为升级更迭的重要方向。

新兴技术迭代沉降,构建大型企业的数字化“新基座”

将前文所述的从“集团×管理”象限向“集团×生产”并“员工×管理”两象限推进,最后向“员工×生产”渗透的波状路径界定为大型企业数字化的一个周期,国内大型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大多已经来到“第1波”的中后期,而数字化进程领先的企业正在开启“第2波”。2020年前后,国家政策企业数字化各领域的头部服务商频繁提及 “新基建”、“新基座”、“数字化底座”、“智慧大脑”一类的概念,强调数字化服务更加体系化、数据化、智能化,我们认为这正对应着数字化工作较为领先的大型企业在新周期中的需求:进一步发挥数据对经营管理的“映射”能力,并将复合、零散的IT资源和应用有机聚合起来,并能够根据企业灵活的需求进行实时的开发、优化和迭代——要具备这些能力,大型企业正需要一个大容量、高弹性、生态开放的数字化“新基座”。

“新基座”的建设以数据治理和发掘方法论的更迭为起点

对照前文所述的大型企业数字化产业历程,我们认为大型企业数字化的“第一波”是电子化/信息化建设,并开始向全面数据化靠拢,而“第二波”代表的必然是智能化的深入,这也是国家政策及产业端推广数字化“新基建”的核心关键。正如“数据化”衔接着数字化产业的电子化/信息化阶段和智能化阶段,数据治理和挖掘方法论的转变也代表着企业数字化从“第一波”走向“第二波”的深化,企业对待数据的态度更多地从“存”转变为“用”,数据治理的方法论从面向人到面向机器(AI),这将在数据收集、数据存储、数据治理、数据开发等方面表现出来,企业会对AIoT基础设施、赋能AI的数据存储和治理平台、具备实时分析能力的经分工具产生更加明确的需求。

本节内容站在数字化市场的乙方和产业市场视角,列举大型企业在购买数字化产品、开展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表现出的通用特征,阐明这些特征对国内数字化产业形态、发展方式带来的影响,并为准备面向大型企业客户进行拓客的乙方企业提出了一些建议。

本地部署偏好阻碍订阅制推广

定制化需求和数据安全考量带来了大型企业的本地化偏好

大型企业客户偏好软件进行本地化部署而非SaaS部署,这是大型企业数字化领域相对中小企业的重要差异。大型企业的本地化偏好首先来源于前文所述的定制化开发需求,其次也是大型企业看重数据安全的结果。相较于海外的头部SaaS公司的以及SaaS化转型较为成功的软件公司,国内SaaS概念公司在扩大订阅收入比重方面面临相当困难,这与国内大型企业客户对SaaS模式和订阅付费接受度低不无关系,并且这一现状在短时间内预计不会发生改变,为了优化软件业务收入的可持续性,部分软件企业正在开始尝试在本地化部署基础上推行订阅制收费。

国内SaaS赛道TAM和估值应在对标海外市场的基础上调整

国内大型企业对本地化部署的偏好也应当影响一级市场的分析和估值。以企业级SaaS行业为例,一级市场对SaaS企业的估值普遍对标美国市场选取可比财务指标和估值倍数,我们认为这种方法没有充分考虑中美数字化市场的差异。下图展示了一种针对这两个市场的差异进行企业估值/赛道TAM计算的调整思路,其核心思想是:(除非企业管理层完全没有做大型企业业务的规划)默认SaaS企业在增长的某一时期会转向服务大型企业,此后将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的增长分别估算,对后者,应类比项目制软件企业的采用与纯SaaS企业不同的增长模型、财务指标和估值指标,避免在经典SaaS模型下高估企业收入前景和市场天花板(导致国内外SaaS市场差异的应有其他关键因素如企业付费意愿等,此处不做详细讨论)。

政策敏感驱动大企业客户持续投入

估算2020-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目标CAGR为11.4%

大型企业——尤其是国资企业对政策风向较为敏感,包括数字化在内的政策会优先给大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形成激励,驱动大型企业持续进行数字化投入,典型行业包括金融、工业制造等。2021年,我国首次发布聚焦数字经济领域的五年规划,可见数字经济正在受到政策规划部门更多的重视。下图展示了规划的部分重点内容,并对规划中提及的数字经济量化指标进行了明确:根据规划目标计算,2020-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的复合增速为11.4%,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应大型企业数字化投入的平均增速。

政策敏感性需求呈现周期性波动

2023年有望成为“十四五”期间大型企业密集投资期

我们仍用A股上市公司来代表国内大型企业,观察财务报表“购建固定无形和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一项(通常反应企业的长期资产性投资),可见国内大型企业的投资周期与五年规划为代表的政策周期存在一定关联。除“十二五”期间宏观经济向“新常态”切换从而影响企业的整体投资外,近20年的其余三个五年规(计)划期间,现金支付均在中间年份处于同比增速高位。尽管企业为数字化转型升级购置的产品服务不一定以上述口径核算,但这一趋势仍然反应了大型企业的资产性投资存在政策引导下的周期性。考虑企业支付大型订单普遍存在的之后,我们认为五年规划期的第2、3年是大型企业受包括“五年规划”在内的政策引导,密集开展长期资产投资的时期。2021年是“十四五”起始之年,叠加二十大政策激励,我们认为2023年有望成为大型企业的密集进行资产投资的时期,数字化市场也有望从中受益。

地域偏好影响市场进入方式

大/小型服务商分别可通过设立分支机构及分包合作等方式进入市场

地方性的大型企业和国资背景的企业与政府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从而其采购行为也表现出一定的本地化偏好特征,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各行业,数字化领域由于属于受到政策普遍鼓励和扶持的高新科技行业,更加受到关注。从服务商视角看,如果数字化企业希望进入某存在本地化偏好的市场或大型企业,大型服务商可以选择设立本地分支机构并积极参与科技产业园的建设来维护与地方政企的关系,小型服务商可以通过与当地头部企业进行分包合作等方式来参与大规模的项目,为自身积累项目经验和资源。

十九/二十大报告相关关键词数量

“数字XX”提及数量增加,产业数字化在数字产业中重要性有所提升

我们对十九和二十大报告中出现的与数字经济直接相关的关键词进行了统计,其中,“数字XX”类提法从2次上升为7次,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报告对具体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工作提出了更直接的关注,例如“数字物流”和“文化数字化”等;直接提及“互联网”的次数从7次下降为1次,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消费互联网产业经历了多年高速发展后趋于成熟,未来与消费互联网相关的监管和扶持工作或将更多围绕优化网络环境、治理网络生态来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上述两组关键词被提及数量的变化反映了数字经济的发展重心由ToC向ToB的倾斜,数字化转型将进一步成为我国企业提升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关键驱动力。

二十大数字经济政策分析

细分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政务等行业数字化三大领域

我们对二十大报告中直接提及的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政策表述进行了分类,大致可以分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政务&特殊行业数字化三大领域:数字产业化包括基础信息化、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产业;产业数字化领域包括数字物流、数字贸易、教育数字化和文化数字化产业;其中,文化数字化概念首次出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其他领域包括政务数字化和特殊行业数字化。近年来,“东数西算”、“新基建”、十四五数字经济规划等长期政策对上述领域也有所涉及,预计多项政策重合度高的领域可能成为未来政策进一步支持的发力点。聚焦到我国企业数字化市场中来看,“产业数字化”板块中涉及行业的头部企业将有限受到政策激励,相关数字化产业有望得到优先发展。

本节内容综合了企业、供应商、投资者等多重视角,总结了中国企业数字化产业未来发展的八大趋势,包括:

趋势1:“算力”是数字化第一性

数据是资产,算力是加工资产、产生价值的生产力

参考本报告前文所述的行业发展历程,随着企业数字化阶段从“信息化、电子化”发展到“数据化”和“智能化”阶段,数据作为企业“资产”的地位更加明确,与此同时,算力的作为企业“生产力”地位也会更加明确。我们认为高性能的算力是企业数字化由“数据化”阶段完全迈入“智能化”阶段的关键,只有当企业能够以极低的成本获取高质量算力,基于数据的各类应用才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开发和探索——提高算力性能,需要依靠计算用基础软硬件的更新迭代,在国产化替代紧迫性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计算芯片产业的战略重要性将得到不断提升;降低算力价格,除了依靠硬件升级提升算力供给之外,还需要算力部署以及利用方式的升级——云原生应用、边缘云以及今年提出的“东数西算”政策都有利于从各方面降低算力成本。

附:“东数西算”行业增量测算

东数西算将带来3至4千万台服务器需求,对AI芯片的需求量将超过300亿美元

2022年2月,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文件,提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标志着“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启动。“东数西算”是服务于数字经济算力升级的大规模基建项目,将对多种基础IT软硬件需求产生有力的推动。下图中我们对“东数西算”给服务器以及AI芯片产业带来市场推动作用进行了测算。

趋势2:业X一体化概念的孵化

围绕核心业务需求,各类“业X”一体化概念正在不断丰富

近年来不断有企业以“业X一体化”为理念推出新产品和构建产品服务矩阵,我们认为这反映的是随着市场对数字化认知的不断深入,客户越来越不满足于“为数字化而数字化”,而是需要看到数字化投入给企业业务带来的效果,也就是本报告前文所强调的“生产导向”。业务由员工执行、通过财务数据进行反映、频繁涉及合同缔约、需要IT系统的支持,市场上已存在的几类“业X一体化”正是围绕与企业业务密切相关的这几个部门和环节,借助数字化渠道来提升业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协同效率,利用大数据洞察来提升企业决策的正确性,从而体现数字化给企业业务带来的赋能价值。

声明:本文来自艾瑞咨询,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