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前美国陆军网络司令部负责作战的副司令罗宾·丰特斯与人工智能公司RAIN部门主管约里特·卡明加博士近日联合发表题为《乌克兰是人工智能战争的活生生的实验室》的评论文章。

文章称,俄乌战争被外界贴上了“第一次TikTok战争”“技术战争”“第一次全面无人机战争”等标签,并引发关于此场冲突是否改变战争性质的争论,人工智能技术在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成为焦点话题;过去几年,美军机构和退役官员等提出多种人工智能战争愿景概念,包括“超级战争”“算法战”“马赛克战”“软件定义的战争”等,其共同点是真正网络化战场,其中数据以光速移动并将传感器与射手以及所有部署的部队和平台连接起来;俄乌战争不符合上述未来情景,但显然使上述战争愿景更接近现实,并为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活生生的试验场”。

文章指出,在航空系统方面,人工智能为无人机和巡航弹药的飞行、瞄准和射击提供了增强的自主能力;在地理空间情报方面,人工智能结合了地面照片、无人机视频片段和卫星图像,从而产生战略和战术情报优势,其中以美国为首的外国地理空间情报公司通过使用人工智能增强系统将卫星图像转化为情监侦优势来协助乌克兰;在面部识别方面,乌克兰国防部开始使用美国公司Clearview AI生产的面部识别软件来识别死亡士兵,从而揭露俄罗斯人员身份并打击错误信息;在电子战和加密方面,美国公司Primer已部署其人工智能工具来分析未加密的俄罗斯无线电通信;在网络战方面,人工智能增强威胁情报协助了乌克兰相对成功的网络防御,同时也扩大了虚假信息的传播和“深度造假”技术的使用。

文章指出,人工智能在俄乌战争各个领域的应用说明,此场冲突已经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的试验场,许多公司和政府正在其中不断地训练和测试AI系统的各种能力、功能和应用;人工智能系统正在接受来自真实战场的真实数据的训练,俄乌冲突的长期持续使得人工智能系统能够收集越来越多的数据并随时随地得到微调、调整和改进;俄乌冲突是通往网络化战场和未来人工智能战争的“重要垫脚石”,未来将出现新型的“AI战争”。

奇安网情局编译有关情况,供读者参考。

乌克兰是人工智能战争的活生生的实验室

自俄乌战争以来,许多争论都集中在这场冲突是代表常规战争还是某种革命性的较量上。

《纽约客》2022年3月的一篇文章将这场冲突描述为“第一次TikTok战争”。乌克兰数字化转型部长米哈伊洛·费多罗夫则称其为“技术战争”。数据分析公司Palantir的首席执行官亚历克斯·卡普表示,所用技术正在改变小国与大国的竞争优势。《华盛顿邮报》2022年12月刊登了一篇内容是关于乌克兰和俄罗斯如何打“第一次全面无人机战争”的头版文章。

人们也越来越多地谈论这场冲突如何加速全自动无人机和其他武器系统进入战场。人工智能在战争中的作用直接出现在此类评论中。

然而,无人机战争并不是直接的人工智能战争。乌克兰冲突在多大程度上也具有人工智能的特征?

中国创新工场首席执行官李开复将人工智能武器系统称为继火药和核武器之后的“第三次战争革命”。这场革命是否正展现在我们眼前?乌克兰是否标志着战争性质的改变?

还没有。虽然仍未改变战争的性质,但我们相信乌克兰是一个正在创造下一种战争形式的实验室。它不是一个边缘实验室,而是一个中心舞台,不懈和前所未有的努力,以微调、适应和改进支持AI或AI增强的系统以立即部署。这一努力正在为未来的人工智能战争铺平道路。

这是一个预期的未来。在过去的几年里,人工智能战争的愿景比比皆是,并被贴上了不同的概念标签。美国退役海军陆战队四星上将约翰·艾伦和SparkCognition创始人阿米尔·侯赛因将其称为“超级战争”,这是一种人工智能控制的战争形式,几乎不涉及人类决策。前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罗伯特·沃克和其他人将此称为“算法战”,在这种战争中,自主系统和武器会根据自己所处的情况独立开始选择行动方案。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提出了“马赛克战”,这是一个更具战术性的术语,它将常规平台与无人驾驶系统相结合,以获得战场优势。

最近,美国中央情报局首席技术官南德·穆尔坎达尼和退役美国空军中将杰克·沙纳汉(联合人工智能中心首任主任)在愿景中创造了“软件定义的战争”一词,软件在该愿景中将成为下一代作战系统所需的防御体系结构的关键部分。

所有这些概念的共同点是真正网络化战场的愿景,其中数据以光速移动,不仅将传感器与射手连接起来,而且还将所有部署的部队和平台连接起来。之所以设想这种未来情景,部分原因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也因为对地缘政治竞争以及实力接近的竞争对手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部署的担忧。

俄乌战争不符合这些未来情景。然而,这场冲突显然使这些未来主义的战争愿景更接近现实。这场冲突是人工智能前所未有的试验场。在一些领域,它的用途已经很明确了。例如,双方现在无处不在地使用无人机和巡航弹药,在飞行、瞄准和射击方面提供了人工智能增强的自主能力。游荡弹药(又称为神风敢死队、自杀式无人机或智能导弹)的使用受到了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无论是作为重新定义战术战争未来的资产,还是作为道德和法律问题的根源。

使用的无人机包括军用级无人机和商用无人机,例如中国制造的大疆Mavic系列,这些无人机既廉价又易得。

除航空系统外,自主舰船、用于扫雷的水下无人机和无人驾驶的地面车辆也得到部署。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在2022年10月对俄罗斯黑海舰队马卡洛夫海军上将号巡防舰的袭击中,联合使用空中和海上无人机可能是一种新型战争。

一般来说,人工智能大量用于将目标和物体识别与卫星图像集成的系统。事实上,人工智能在乌克兰战争中最广泛的应用是地理空间情报。AI用于分析卫星图像,还用于地理定位和分析开源数据,例如地缘政治敏感地点的社交媒体照片。例如,神经网络用于结合地面照片、无人机视频片段和卫星图像,以独特的方式增强情报,从而产生战略和战术情报优势。

这代表了在战场上招募AI进行数据分析的更广泛趋势。人工智能在俄乌冲突中越来越多地被结构性地用于分析大量数据,以生成有关冲突各方战略和战术的战场情报。这一趋势因其他发展的融合而得到加强,包括近地轨道卫星的可用性不断提高以及来自开源的大数据前所未有的可用性。

此外,随着机器学习模型和系统的准确性不断提高,以及人工智能系统集成和交叉引用来自各种来源的数据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工智能本身也经历了巨大的技术改进。

俄乌冲突的独特之处在于,外国地理空间情报公司前所未有地愿意通过使用人工智能增强系统将卫星图像转化为情报、监视和侦察优势来协助乌克兰。美国公司在这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例如,Palantir Technologies公司提供了其人工智能软件来分析战争的进展情况、了解部队调动和进行战场损失评估。Planet Labs、BlackSky Technology和Maxar Technologies等其他公司也在不断制作有关冲突的卫星图像。根据乌克兰的要求,其中一些数据几乎立即与乌克兰政府和国防军共享。

俄乌战争也可以被认为是第一次大规模使用人工智能增强面部识别软件的冲突。2022年3月,乌克兰国防部开始使用美国公司Clearview AI生产的面部识别软件。这使得乌克兰能够识别死亡士兵同时揭露俄罗斯袭击者并打击错误信息。

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在电子战和加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美国公司Primer已部署其人工智能工具来分析未加密的俄罗斯无线电通信。这说明了人工智能系统是如何不断地重新训练和调整的,例如,以定制的方式处理特质,比如武器的口语化术语。

人工智能在俄乌冲突中及围绕俄乌冲突不太明显但重要的用途是在网络战中,尤其是在支持防御能力方面。微软公司2022年6月份的一份报告中进行的早期分析表明,网络防御可能已被证明相对成功,部分原因是人工智能增强威胁情报的进步以及保护软件向云服务和其他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分发。

不利的一面是围绕冲突更明显地使用人工智能:错误信息的传播和作为信息战的一部分使用“深度造假”。例如,人工智能已被用于为宣传活动中使用的虚假社交媒体账户创建面部图像。虽然虚假信息的传播并不新鲜,但人工智能为扩大和发动此类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尤其是与广泛的社交媒体平台相结合。

同样,随着使用推荐算法以针对用户推送直接内容的使用越来越多,并且可以自主创建和传播消息的人工智能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出现了融合趋势。这是未来网络战的完美风暴,以AI为中心。

这些例子说明,俄乌冲突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的试验场。当然,也有限制。虽然正在测试现代人工智能增强系统,但各国仍不愿向乌克兰提供其最新和最先进系统的访问权限,部分原因是担心这些系统可能最终旁落。

然而,作为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这场冲突是独一无二的:前所未有的资金、国际参与和来自公共和私营部门的技术支持可能会持续数年。冲突的持续时间使公司能够随时随地微调、调整和改进其人工智能系统。这就是人工智能增强型武器和系统与传统武器和系统明显不同的地方:它们部署的时间越长,可以收集的数据就越多,可以直接改进它们。因此,这场冲突是通往网络化战场和未来人工智能战争的重要垫脚石。

关于AI增强型武器系统的媒体头条报道只是冰山一角。大多数人工智能已经并将部署在远离战场的系统中,如与规划、后勤和预防性维护等领域相关的云计算和数据分析系统中。这是人工智能驱动的战争革命的一个隐藏面,现在已经启动并且不会停止。

虽然俄乌战争的性质可能尚未由AI决定,但此场战争类似于一个实验室环境,许多公司和政府能够在其中不断地训练和测试AI系统的各种能力、功能和应用。人工智能系统正在接受来自真实战场的真实数据的训练,不是为了停止苦难和结束战争,而是为了更有效地应对下一场战争:AI战争。

声明:本文来自奇安网情局,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