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9日,美国西点军校现代战争研究所(Modern War Institute)网站刊文《信息国家的崛起:信息时代想象中的群体与冲突根源》(The Rise of the Information-state : Imagined Communities And the Roots of Conflict in the Information Age)。

文章提出,信息一直以来就是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信息时代数字平台的发展打破了地理和距离的限制,使得信息传递和交流更加流畅,这种信息格局的演变导致了数字国家的出现,也带来了信息领域的冲突。

图:亲巴勒斯坦抗议活动现场

信息国家的崛起:信息时代想象中的群体与冲突根源

作者:月贝非凡工作室

全文摘要与关键词

1.信息时代冲突新视角民间抗议反对政府对国外事件的立场和态度反应

2.信息域中“自下而上效应”:信息时代的数字化民族国家,具有全球性、跨越宗族文化、自发组织的特点

3.国家认同与民族身份:民族是一个想象中的政治共同体,国家认同的关键在于民众对特定信念的接受程度

4.信息时代的“数字国家”:信息是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信息时代从本质上彻底改变了国家组织框架;信息领域冲突的本质是“新兴信息地形”与“现有国家信仰体系”之间重叠;信息领域的冲突来源于“信息国家”的价值主张→说服民众质疑其国家忠诚度

5.信息域中的控制权:世界已经处于以“信息国家”为主体的战争之中,因此必须摧毁敌对“信息国家”的“大都市”,构建支撑自身国家信信仰体系的“信息堡垒”,围绕“符号和叙事”塑造信息战场

6.评述:信息域已成为全球冲突新舞台,信息工具影响力极大增强,引发了信息格局的改变,信息时代冲突体现为一种全球性、全面的,自发多发的互动和博弈,并形成了超越地域和领域限制的“数字国家”新形态,需要更新观念和思路,探索新的策略手段,以应对新时代冲突与挑战

信息的武器化

Weaponization of Information

信息的武器化本身并不新鲜,早在冷战时期,著名军事理论家叶夫根尼·梅斯纳提出的“颠覆战争”(Subversion-War)概念的核心组成部分便是信息武器化。在亚历山大·杜金的“网络中心战”和伊戈尔·帕纳林的“信息战”理论中,信息武器化都是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俄罗斯的“混合战争”概念重点强调使用信息工具来实现战略成果,该作战概念在俄乌冲突中也发挥着广泛的作用。

信息时代冲突的新视角

当下,信息战基本上成为了各个国家地区冲突的固有组成部分,信息领域也被视为新的战争舞台,并经常与数字环境相提并论,诚然,信息领域与数字环境之间是协同关系(Synergistic Relationship )。以人工智能、社会网络为典型代表的新数字技术增强了信息工具的功效和影响范围。

信息时代冲突的新视角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在信息领域中,寻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法,并规避和降低威胁。2018 年1 月11日,新加坡成立了故意制造网络虚假言论特别委员会(Select Committee on Deliberate Online Falsehoods),以审查假新闻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2019年5月8日,通过了《网络虚假信息和操纵法》(Protection from Online Falsehoods and Manipulation Act),该法案允许正式干预威胁公共利益的虚假或误导性言论的传播,从而遏制虚假信息的有害影响。

然而,自从10月7日哈马斯袭击事件后,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广泛的亲巴勒斯坦抗议活动,其中,不少抗议活动是因为抗议者反对各自政府对此事件的官方立场和对以色列的态度反应而举行的,凸显了信息时代冲突的新视角。

信息域中“自下而上效应”

通常以“方法为中心”的信息战研究,假定了自上而下的行动顺序,也即行动者发起行动,然后利用信息域来实现结果。然而,系列抗议活动表明,还存在一种更自然的自下而上的效应。

跨越宗族和文化

虽然巴以冲突发生在中东地区,但是引发了西方和拉丁世界、以及东亚部分地区的抗议活动。虽然这些抗议活动主要由巴勒斯坦侨民会参与,但调查表明,此次广泛的抗议活动以已经跨越了文化、宗教、种族、性别和年龄等传统社会障碍。

自发组织的全球性现象

此外,此次抗议活动,似乎是一种自发组织和产生的全球现象。虽然来自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团体之间很少进行协调,但是却体现了一种“全球联动”的效应。与此同时,从明显展示巴勒斯坦国旗和头巾围巾,到使用更模糊和有争议的“从河流到海洋”口号来看,不同抗议群体在拥护抗议理念、使用抗议符号等方面具有共同点。

信息时代的“数字化民族国家”

因此,为了解释这种跨越宗族文化、跨地域、自发的全球性现象,应该重新审视“信息国家”的概念,尤其是信息时代“数字化民族国家”的理念。

国家认同与民族身份

什么是国家?

成员信念→国家认同→政治共同体

政治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其颇具影响力的民族主义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观点:民族是一个想象中的政治共同体。它之所以被想象出来,是因为它代表了一个共同的兄弟会(Fraternity),尽管其所有成员不可能彼此面对面接触或理解其章程的各个方面,但这种兄弟会仍然存在。

与此同时,以色列学者雅埃尔·塔米尔指出,国家认同也是由其相对于其他群体的排他性来定义的,其成员通过一种独特且共同的命运感联系在一起。在其构建过程中,作为一种美化的信仰体系的手段,它可能会挪用或构建国家叙事和符号。

最终,正如安德森和塔米尔所描述的那样,这些信念的“真实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成员接受它们的程度。

国家:民族身份的一种政治表达形式

还值得指出的是,民族与国家不同,后者是一个主权政治实体,其政府对一个空间界定的区域行使控制权,各国又构成了当今国际体系的基石,其各自在联合国框架内被正式承认。从历史上看,民族和国家的概念之间一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国家往往围绕民族身份而形成,是这些群体在国际舞台上寻求政治表达的一种形式。

国家领土边界 VS 民族人口,越趋同越稳定

当然,当一个国家的领土边界与同民族人口相对应时,这个国家稳定的可能性就更大。然而,这种情况却很少见,尤其是对于拥有悠久移民传统的国家,移民国家大多由众多社区组成,且往往具有相互竞争的民族身份。当这些不同的群体能够在国家治理框架内共存时,集体利益就会得到满足,和谐就会得以维持。不幸的是,群体间的紧张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更大政治自治的渴望是战后许多冲突的根源,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南斯拉夫的动荡分裂。

信息时代的“数字国家”

信息是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

从历史上看,信息一直是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安德森将“现代民族主义”的诞生归功于印刷机的出现,印刷机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帮助和促进了围绕国家信仰体系的社区组织。然而,尽管当时的新通讯方式扩大了覆盖范围,但国家范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地理所带来的物理上的限制。印刷媒体虽具开创性,但仍然不够活跃,不足以让信息革命超越地球的界限。

信息时代,从本质上彻底改变了国家组织框架

国家通常是在相邻的土地上形成的,这些国家是这些新兴社区的政治化身,也许除了殖民时代遍布全球的海洋帝国之外,这些国家都是沿着地理界限组织起来的,就像它们沿着民族界限组织起来一样。

然而,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信息领域的地形。数字平台扩大了遥远人群之间加强联系的可能性,使思想的传递和交流更加流畅,这从本质上彻底改变了国家组织框架。

新兴信息地形+现有国家信仰体系→信息领域冲突

当然,当新的群体根据新兴的信息地形轮廓合并时,它会与现有的国家信仰体系产生摩擦,并导致新的冲突根源。因此,信息领域的冲突不应被视为仅仅是行动者驱动的,也是由数字化社会力量驱动的自发集体行动的产物。

信息领域冲突的来源:价值主张→说服民众质疑国家忠诚度

如果国家只是一个想象中的共同体,那么信息领域内凝聚而形成的相互竞争的身份就对国家及其所代表的一切概念构成了真正的威胁。即:当“信息国家”的价值主张有足够的影响力可以说服该国大部分民众质疑他们的国家忠诚度时,不稳定和冲突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因此,信息领域的激烈冲突也往往会先于战争爆发。

信息域中的控制权

如果将信息领域视为地形,那么按照马哈尼主义和科贝特主义的观点,国家安全意味着在相关信息空间中争夺并获得优势,并主动发号施令。

因此,必须要积极寻找并拆除敌对信息国家的“大都市”,代之以支撑国家自身信仰体系的信息堡垒。否则,就会将该领域的控制权拱手让给潜在对手,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野心塑造信息战场。然而,由于信息领域地形的独特性,信息领域的冲突将围绕符号和叙述展开,而不是实际的火力。

想象中的群体将处于信息时代冲突的最前沿,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已经处于战争之中,只是一场在信息领域广阔的未驯服的土地上发生的战争。

结 语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领域已经成为了全球冲突的新舞台,信息工具的影响力和功效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一种被称为“数字国家”的新形态也逐渐显现,这种变化不仅改变了信息领域的格局,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冲突和挑战。

信息时代的冲突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地域和领域界限,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全面的、双向的互动和博弈。因此,要正确认识和面对信息时代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不断地更新观念和思路,积极探索新的应对策略和手段,权衡好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利益和权益,更好地为全人类谋福祉、谋发展。

参考文献:

https://mwi.westpoint.edu/the-rise-of-the-information-state-imagined-communities-and-the-roots-of-conflict-in-the-information-age/

声明:本文来自认知认知,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