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3日,美国哈德森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发布《认知竞争、冲突和战争:一个本体论方法》(Cognitive Competition, Conflict, and War: An Ontological Approach)报告。该报告对认知战这一新兴作战样式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一种本体论框架

该框架提供了理解和应对认知威胁的工具,通过对认知战的不同方面进行分类和相互联系,有助于识别脆弱性、制定对策和评估机会,为国家安全决策者定制认知空间的可行战略和作战概念。这一本体论框架将随着认知战的发展不断完善,并融入现有安全协议。

美国哈德森研究所发布报告,提出针对认知战的本体论方法

编译:奋斗小青年‍‍

全文摘要与关键词

1.本体论:一种正式的知识组织系统,是理解复杂关系的共同概念和框架

2. 塑造全球力量竞争的三股力量 神经科学与脑科学;数据、传感器和新兴计算技术;基于算法的商业和营销模式

3.认知战的本体论框架

① 基本架构和组成:行为者、过程、空间、事件、有形和无形

② 5类主要工具分类:利用个人认知偏差和感知的工具;利用神经科学和生物学的工具;利用社会心理学和群体动力学的工具;利用社会技术应用(信息影响群体)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

③ 要素间关系分类:威胁与机遇,联系与依赖,子类别,缓解与对策,双重用途,技术战术重叠,动态性

4. 评述:本体论方法有利于全面理解和把握认知战规律,为国家安全决策者提供了针对认知空间的可操作战略和作战概念,有利于制订和实施有效的攻防策略。


亟需构建认知战的国家、军队及盟友间的作战概念与行动要求。美国、盟友军队,以及国家安全政策制定者尚未组织其机构和基础设施来检测、跟踪和打击对手针对美国公众发动的认知战活动,尚未制定利用自己的认知战能力来支持其安全需求所需的作战概念和要求。

认知战的4个关键组成部分:

(1)战术和战略的使用,

(2)对人们思维方式的操纵,

(3)对脑科学和数据的依赖,

(4)采用多种交战模式的能力。

本体论

通过“本体论”方法,构建认知战的知识体系框架。为了解认知战的影响,并实施防御措施以支持国家安全决策,美国需要构建一个心理框架来说明认知战是如何出现并作用于人类的。构建该框架的第一步是构建本体论,即正式的知识体系。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研究院(NASEM)将本体定义为一种正式的知识组织系统,是理解复杂关系的共同概念和框架。本报告以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院 (NASEM) 于2022年发布的报告《行为科学中的本体论》(Ontologies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为重要参考,在认知空间竞争和冲突的背景下,对本体元素进行识别和分类。

图:认知战概念草图

塑造全球力量竞争的三股力量

21世纪的全球力量竞争在一定程度上由三种力量融合形成:

  • 一是对脑科学的理解及方法的进步;

  • 二是对具有双重用途潜力的数据和计算技术的运用及依赖程度的增长;

  • 三是基于算法不断发展的商业和营销模式

这些模式制约着人类行为,如下图所示:

图:塑造认知空间的力量

2.1 神经科学的新兴趋势

神经科学技术:人类认知增强。从古至今,人们渴望通过运用影响、恐吓和欺骗策略迫使对手投降,运用外交手段、心理和影响力行动实现战略目标。美政府领导的神经科学和技术研究工作可追溯到冷战时期,包括神经成像、脑机接口、增强认知或试图提高人类的认知能力、以及使用药物来改善认知和身体表现。

国家行为者加大投资神经武器、脑科学在影响力作战能力。自2006年以来,对大脑功能及其在国家安全中的应用的理解有了进一步提高。国家行为者,正在投入大量资源开发神经武器和合成生物学技术,以期达到控制认知和情感状态的效果。包括使用这些技术作为软武器(soft weapon),创造经济杠杆、情报能力和先进的心理影响操纵行动。战略竞争对手已在神经科学和生物技术研发和部署上投入了大量资源并逐步成为全球领先者,公开探索脑科学在软/硬实力方面的应用,采用影响力作战的整体概念,强调军队塑造叙事和认知的综合方法,将信息战能力与认知战战略交织在一起,通过塑造全球叙事和感知促进其利益,达到不战而胜的效果。

神经科学技术将逐步实现武器化应用。随着技术地持续进步,神经科学和技术可研究、定义、预测和影响个体、群体水平上的人类活动,可在地方、区域和全球范围内产生系统性影响,并可改变国家安全和国防的行为。大脑评估技术,如神经成像、神经生理记录、神经组学和遗传学、神经蛋白质组学和神经网络信息学,使得更多的干预技术成为可能。科学家们正在以化学制品、生物制品、设备和神经武器的形式将这些技术武器化。

2.2 数据、传感器和新兴计算技术‍‍‍

技术门槛低→破坏性技术易获得→易引发认知战。数据、传感器和新兴计算技术等先进技术有可能引发认知战,重塑世界秩序。这些技术准入门槛大幅下降,形成全球扩散趋势,任何行为者都可获得潜在破坏性技术。先进的数据存储和处理技术推动机器学习指数级增长,机器学习引导人工智能应用,推动人机合作发展,提高决策和作战效率,从而实现竞争优势。

AI和机器学习算法促进虚假信息传播和影响力活动的开展。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可自动生成目标内容、深度伪造和个性化信息,更易传播虚假信息并操纵公众舆论。无处不在的传感器能够收集连接到物联网和卫星的实时数据,可提供人口的整体视图。政权可利用这些技术深入洞察公众的情绪、行动和脆弱性等。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自主系统可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执行网络空间操作,实现秘密进攻。这些技术通过促进虚假信息、宣传和有针对性的影响力活动的创建和传播,以及对认知环境的复杂和有效操纵,促进认知战的发展。

量子计算技术拥有强大的潜在认知影响力。量子计算技术的进步正在彻底改变信息处理和加密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在认知战效应。借助量子计算,对手将能破解当前的加密方法,获取敏感信息。量子计算可实现更高效、更复杂的数据分析,提供创建高度可信的虚假信息活动的手段,并大规模操纵认知环境。尽管目前该技术仍处于萌芽阶段,但具有强大认知影响力。

2.3 基于算法的业务、营销和金融模型‍‍

神经科学研究助力商业营销。随着信息经济持续增长,利用神经科学和军民两用技术的进步来塑造消费者偏好和行为的经济也在增长。算法驱动的商业营销模型利用神经科学见解塑造和潜在地控制人类行为。神经科学研究为这些行业提供了信息,使企业能优化战略以实现最大影响。

公司结合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技术引导消费者行为。公司使用结合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技术的神经营销等吸引消费者,利用认知过程和情感反应,最终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和偏好。在这种经济模式中,公司通过了解大脑的注意力和认知机制,设计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的内容。神经科学还有助于增强用户体验和微调算法,以确保消费者持续参与和响应。

神经科学重塑金融服务。利用数据分析和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创建更直观和更具说服力的金融产品和界面,培养信任和忠诚度,最终影响与金融技术相关的消费者决策。

2.4 认知运动给社会带来灾难性后果,需要制定有效对策‍‍

神经科学技术影响国家安全决策。神经科学的进步具有潜在的系统性破坏和颠覆性影响,严重影响政策制定者和国家安全决策过程。竞争对手对美国发动认知运动,美国公众、全球科技公司、企业等也在利用神经科学和技术支持其商业利益、营销战略、舆论塑造,甚至犯罪,给一个正常运转的社会带来了灾难性后果。

算法与社交媒体。算法驱动的应用程序、社交媒体和技术正在塑造具有重大影响的公共行为。自2012年以来,社交媒体的使用放大了政治极化。两极分化导致了社会动荡、政治暴力和治理失灵,导致人们普遍相信阴谋论,侵蚀了人们对信息源的信任。认知运动会影响人们的行为,神经技术的应用放大了其影响。分析师应关注社会和行为方面,使其能够解决观察到的部分问题,并制定有效的反认知运动对策。

认知战的本体论架构

3.1 认知战本体论的基本架构和组成

使用六个顶级类(行为者、过程、空间、事件、有形和无形)构建认知战本体论。 这是一种在认知战和信息战中,理解、影响和操纵人类行为、感知和决策的认知方面所需的系统化和结构化方法,包括了解个体如何处理信息、形成信念和做出决策,又表述为“认知空间的可操作性”。

图:认知空间的初始本体

以这种方式构建本体将每个威胁维度与一个或多个顶级类联系起来,为理解认知战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这种方法允许系统地组织认知战中涉及的六个顶级类,强调相互联系,有助于从整体角度看待该领域。本体论有助于识别认知战争中的薄弱环节、制定应对措施和评估机遇。

具体分类及其内容包括:

  • 行为者类

利用个人偏差和感知的威胁:该层面涉及利用认知偏差的人类行为者。这些行为者可归类为行为者类,在认知战中起核心作用。

利用神经科学和生物学的威胁:行为者包括科研人员或致力于将神经科学和生物学应用于战争的机构。

  • 过程类

利用社会心理学和群体动力学威胁:包含利用群体动力学的策略和方法,包括团体操纵、说服和社会影响策略的过程。

影响群体的信息威胁:该层面涉及利用技术和信息影响群体的相关过程。

  • 空间类

利用信息技术威胁:空间类代表数字领域,行为者使用信息技术。空间包括在线平台、网络和通信渠道,是认知战的战场。

  • 事件类

利用个人认知偏差和感知的威胁:包括解释认知偏差的特定事件或活动。

利用神经科学和生物学威胁:事件涉及神经科学技术开发和部署及战争干预。

  • 有形类

利用个人认知偏差和感知的威胁:包括行为者在宣传分发或欺骗策略等活动中使用的物理材料、设备或工具。

利用神经科学和生物学威胁:涉及影响个人认知和神经过程的物理设备或物质。

  • 无形类

利用社会心理和群体动力威胁:包括心理操纵、影响策略以及通过无形手段传播思想和信仰,如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

利用影响群体的信息威胁。包括通过数字渠道传播的数字内容、信息和叙事,以影响群体行为。

3.2 认知战本体论的工具分类(5类主要工具)

一是利用个人认知偏差和感知的工具,强调利用人类固有认知偏差和认知漏洞的重要性。对手可操纵个人感知信息方式,使他们更易受到虚假叙述、错误信息或情感诉求的影响。这些认知偏差包括确认偏差、锚定和认知失调,对手可利用这些偏差塑造认知和影响力行为。

二是利用神经科学和生物学的工具。利用神经科学和生物学的进步可让敌对双方探索软、硬武器。该维度可包括基于对大脑功能和心理反应理解的说服技巧的开发,涉及创造直接影响神经过程或造成身体伤害的技术。

三是利用社会心理学和群体动力学的工具,是形成行为和观点的关键因素。对手可利用该工具操纵群体动态、挑拨离间或影响群体决策。技巧包括煽动两极分化、鼓励从众和创造认同感或归属感。

四是利用社会技术应用(信息影响群体)的工具,强调技术在认知战中的作用。对手可利用大量信息和通信技术传播言论、参与社会工程或实施信息行动。包括使用社交媒体、在线社区和其他数字平台影响目标群体。

五是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为对手发动网络攻击、破坏关键基础设施和从事虚假信息活动提供工具,涵盖广泛数字威胁,从黑客攻击、数据泄露到虚假信息传播,侵蚀信任和社会稳定。

3.3 认知战本体论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一是认知威胁和机遇的分类。工具维度提供对认知威胁和机遇进行分类的系统方法。每个维度代表不同的威胁和机会类别,使本体能够对对手采用的各种策略进行分类和区分。这种分类对于理解认知战格局至关重要。

二是相互关系。本体论应捕捉这些维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依赖关系。例如,利用认知偏差的威胁和机遇可能与利用社会心理学和群体动力学的威胁和机遇相互交织。这种相互关联性凸显了认知战争的复杂性,并说明了不同维度如何在对抗战略中相互促进。

三是子类别。可进一步细分每个维度,以捕捉美国及其盟友或对手可能使用的特定战术、技术和程序。在利用认知偏差工具维度,子类别包括确认偏差、锚定、可用性启发等。这些子类别有助于精确定义所涉及的策略。

四是缓解和对策。本体可包括一个关于缓解和对策的部分。该部分将概述应对认知威胁和机遇的各个层面的战略、工具和技术。了解这些对策与威胁维度的关系对于制定有效的防御策略至关重要。

五是双重用途性质。认识到同一维度既代表威胁也代表机遇是本体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体论应说明美国及其盟友或对手如何利用每个维度来获取防御和战略优势。

六是技术、战术的重叠。认知战争经常模糊传统战争与信息战之间的界限。因此,本体论应强调技术威胁和机遇(如信息技术)与认知威胁和机遇之间的重叠。这种重叠承认了认知战中网络安全和数字弹性的重要性。

七是动态性:本体应考虑认知战的动态性以适应变化,并为正在进行的分析和评估提供框架。

本体论能够系统地组织、分类和互连认知战的多方面。本体论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方法来理解该复杂空间,使识别、分析和有效应对认知威胁成为可能。由此产生的本体论成为军事战略家、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驾驭不断发展的认知战和增强国家安全的宝贵工具。

4‍ 评述‍‍

该报告对新兴技术对认知战影响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描述和分析

报告在“塑造全球力量竞争的三股力量”中对神经科学、数据、传感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量子技术等新兴技术对人类认知的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述和分析,理清了新兴技术对认知战的影响,有利于决策者及相关研究者全面了解、把握和重视新兴技术在未来认知战中的作用,有利于制订和有效地实施针对认知战的攻防策略。

本体论方法有利于全面理解和把握认知战规律,有利于制订和实施有效的攻防策略

报告提出的认知战本体论系统性地对认知战的各个层面进行分类和组织,提供了对认知领域的结构化理解,进一步完善了认知战理论体系,有利于全面理解和把握认知战规律,有利于制订和实施有效的攻防策略,将成为美国武器库中的关键工具,为国家安全决策者提供了驾驭复杂认知战的手段。

参考文献:

https://s3.amazonaws.com/media.hudson.org/Cognitive+Competition+Conflict+and+War+-+An+Ontological+Approach+-+Bebber.pdf

声明:本文来自认知认知,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