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终端设备作为企业网络的“门面”和用户操作的核心载体,其安全性至关重要。随着终端安全防护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运营中后期的优化与深化工作显得尤为关键。以下是终端安全防护运营中后期可以努力的几个方向,希望能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一些参考。

01 实施上网白名单管理,筑牢网络访问防线

网络是终端设备与外界交互的重要通道,但也是威胁入侵的高危路径。实施上网白名单管理,包括端口白名单和域名白名单,是精细化管控网络访问的有效手段。通过明确允许访问的端口和域名,限制终端设备对未知或不必要网络资源的访问,可以大幅降低因恶意网站、恶意端口通信等引发的安全风险。例如,企业内部的办公终端通常只需访问公司内部服务器、常用的办公软件服务器以及少数可信的外部服务提供商的域名,其他未授权的访问请求一律禁止。这样的白名单策略可以有效抵御钓鱼网站、恶意软件传播等网络攻击,同时也有助于优化网络资源的使用,提升整体网络性能。

02 禁用高风险 Shell 命令,封堵内部威胁漏洞

终端用户在日常操作中可能并不需要使用某些功能强大的 Shell 命令,但这些命令却可能被攻击者利用来实施恶意行为。例如,PowerShell 是一种强大的脚本语言,常被用于系统管理和自动化任务,但同时也被攻击者广泛用于执行恶意脚本、横向渗透等攻击手段;net user 和 net localgroup 命令可用于用户账户和组的管理,攻击者可能会利用它们来创建新的用户账号、提升权限等。因此,禁用这些终端用户不常用、可不用,但攻击者经常使用的 Shell 命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封堵内部威胁的漏洞,减少攻击者在终端设备上可利用的攻击手段,从而提高终端的安全性。

03 加强软件管理,守护终端安全生态

软件是终端设备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安全风险的高发区。一方面,做好软件下载源管理至关重要。许多恶意软件会伪装成正常软件,通过不安全的下载渠道传播到终端设备上。企业应指定可信的软件下载源,如官方软件商店、经过安全认证的软件仓库等,并禁止终端用户从未经验证的来源下载软件,从源头上杜绝恶意软件的入侵。另一方面,用户安装软件权限管理也不容忽视。部分用户可能因个人需求随意安装软件,而这些软件可能存在安全漏洞或隐藏恶意功能。通过限制用户安装软件的权限,仅允许经过安全评估和批准的软件安装到终端设备上,可以有效降低因软件安装引发的安全风险,维护终端安全生态的稳定。

04 强化邮件安全防护,阻断威胁传播渠道

邮件是企业内外部沟通的重要工具,但也是恶意攻击者常用的攻击途径之一。做好邮件安全防护是终端安全防护运营中后期的重要任务。首先,要建立邮件系统安全基线,确保邮件系统的各项配置符合安全标准,如启用强密码策略、限制登录尝试次数、启用多因素认证等,防止邮件账户被盗用。其次,部署邮件安全网关可以有效过滤垃圾邮件、钓鱼邮件和携带恶意附件的邮件,阻止这些威胁进入企业内部网络。此外,邮件安全沙箱可以对可疑邮件进行隔离分析,检测邮件中的恶意行为和潜在威胁。同时,邮件 URL 动态分析系统能够实时监测邮件中的链接,判断其安全性,防止用户因点击恶意链接而遭受攻击。通过这些多层次的邮件安全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阻断邮件这一威胁传播渠道,保护终端设备免受邮件相关攻击的侵害。

05 精细化终端安全策略的例外管理,确保策略有效性

在终端安全策略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对策略进行例外处理。然而,如果例外管理不当,可能会成为安全策略的漏洞,被攻击者利用。因此,终端安全策略的例外管理精细化至关重要。包括文件、进程、路径的例外管理,建议完整记录例外原因、时间,并定期进行审核及维护。例如,某个特定的业务软件可能需要访问某些被安全策略限制的文件或路径,这时就需要为其设置例外规则。但这个例外规则必须有明确的依据和详细的记录,说明为什么需要这个例外,以及这个例外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同时,要定期对这些例外规则进行审核,检查其是否仍然符合当前的安全需求,是否需要调整或撤销。通过精细化的例外管理,可以确保终端安全策略的有效性,避免因例外规则的滥用而导致安全防护体系的失效。

06 终端威胁情报响应,快速应对安全威胁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网络安全环境中,威胁情报的作用日益凸显。终端威胁情报响应是终端安全防护运营中后期的关键环节。利用软件管理功能等快速定位受影响的终端范围,封禁威胁情报涉及的 IOC(入侵指标),复现漏洞过程定位需要禁用的关键进程,发布专项工单跟进软件版本升级、配置修改等完成进度。例如,当收到关于某个软件存在高危漏洞的威胁情报时,能够迅速通过软件管理功能找出企业内部所有安装了该软件的终端,并对这些终端进行漏洞修复或版本升级的安排。同时,根据威胁情报中的 IOC 信息,封禁相关的恶意 IP、域名、文件哈希值等,防止威胁进一步扩散。通过高效的终端威胁情报响应机制,可以快速应对各类安全威胁,将损失降到最低。

07 终端安全事件溯源分析,总结经验提升防护能力

当终端安全事件发生后,仅仅进行应急处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溯源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升整体的防护能力。一般通过 EDR(终端检测与响应)系统收集的日志进行溯源分析,这些日志包含了终端设备的运行状态、用户操作行为、网络通信记录等丰富信息。通过对这些日志的深入分析,可以还原安全事件的发生过程,找出攻击者的入侵路径、使用的攻击手段以及终端设备存在的安全弱点。同时,对过去一段时间的安全事件进行规律总结,发现常见的弱点和攻击模式,制定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例如,如果发现某类安全事件频繁发生是因为某个特定的软件存在漏洞,那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该软件进行加固或替换;如果发现攻击者主要通过横向渗透的方式在企业内部网络中扩散,那么就可以加强终端之间的访问控制,限制不必要的通信。通过不断进行终端安全事件溯源分析和改进,可以逐步筑高终端安全防护城墙,提升整体的安全防护水平。

08 实现终端安全事件的自动化响应,提高应急处理效率

在终端安全防护运营中后期,随着安全事件的增多和复杂性增加,仅靠人工处理已经难以满足快速响应的需求。因此,实现终端安全事件的自动化响应是提高应急处理效率的重要方向。可以根据安全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发生时间,区分有人值守时间以及无人值守时间,自动化执行不同的响应规则。例如,在无人值守时间(如夜间或节假日)出现恶意外连事件,系统可以自动封禁该连接,防止数据泄露或恶意软件传播;如果检测到终端设备存在对内的横向渗透行为,或者大概率进行这类行为,系统可以自动执行终端断网操作,包括下发终端防火墙策略,禁止出站、入栈、或者关机等策略,将威胁隔离在可控范围内。同时,自动化响应系统还可以将安全事件的相关信息和处理结果实时通知安全人员,以便他们及时了解情况并进行后续的调查和处理。通过实现终端安全事件的自动化响应,可以大大缩短安全事件的处理时间,提高应急处理效率,降低安全事件对企业的影响。

总之,终端安全防护运营中后期的工作是持续优化和深化的过程。通过实施上网白名单管理、禁用高风险 Shell 命令、加强软件管理、强化邮件安全防护、精细化终端安全策略的例外管理、终端威胁情报响应、终端安全事件溯源分析以及实现终端安全事件的自动化响应等多方面的努力,可以不断提升终端安全防护能力,为企业和组织的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声明:本文来自A9 Team,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