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9日,美国陆军训练与条令司令部(TRADOC)智库疯狂科学家实验室(Mad Scientist Laboratory)发布文章《主动防御:塑造威胁环境》(Active Defense:Shaping the Threat Environment ),探讨在信息战、网络战等非对称混合战争加剧的背景下,如何通过“主动防御”(Active Defense)策略应对中俄等对手的混合威胁。文章强调,传统的被动防御已不足以应对现代威胁,需通过主动情报收集、环境塑造和削弱对手能力,抢占战略主动权。
《主动防御:塑造威胁环境》
编译:汐之
全文摘要与关键词
1.中俄的非对称战略:中国“三战”策略、俄罗斯的“信息对抗”战略
2.主动防御的定义与必要性:主动防御是“结合全面情报收集与针对性行动的安全计划,旨在削弱敌方进攻能力”,其核心是:先发制人+环境塑造+非对称性
3.主动防御的实施策略:
①情报收集:情报来源需多元化,兼顾广度与深度,同时建立情报验证机制
②隐秘行动:本地文化适配策略+利用敌方既有矛盾
③削弱对手:利用敌方政权或组织内部的分歧制造矛盾+激化外部供应链竞争+开启认知战与舆论战
4.主动防御的实践原则:提前布局+跨界借鉴+隐蔽创新
5.结语:
主动防御标志着现代冲突从“力量对抗”向“环境塑造”的范式转变。主动防御的实施不仅依赖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更依赖自动化情报分析与精准打击,其中人文因素仍是不可替代的核心。
01
中俄的非对称战略
1.1 中国的“三战”策略
“三战”(Three Warfares)是中国在21世纪初提出的混合战理论,涵盖媒体战、心理战和法律战(Lawfare),旨在通过非军事手段控制国际叙事、削弱对手合法性。其核心目标是在危机或冲突前塑造有利条件,甚至在冲突中保持叙事优势,最终实现“不战而胜”。
媒体战:通过国际媒体平台传播有利于中国的叙事。
心理战:针对目标群体的认知和情感进行操纵。
法律战:利用国际法或国内法律手段限制对手行动合法性。
1.2 俄罗斯的“信息对抗”战略
俄罗斯的“信息对抗”(Information Confrontation)策略以制造混乱、瓦解对手决策能力为目标,分为技术操纵与心理操纵两个维度:
技术操纵:攻击对手的C4ISR系统(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与侦察),破坏其社会功能。
心理操纵:利用社交媒体激化目标国内部社会矛盾,削弱民众与政府的互信。
中俄均将信息领域视为成本低、收益高的竞争维度。其策略的共同点是利用非军事手段动摇对手决策能力与社会稳定,为潜在冲突创造有利条件。不同点是中国更强调法律与制度层面的长期布局,注重合法性构建(如国际法解释权争夺);俄罗斯则偏向短期干扰,通过高频率、低成本的网络攻击与舆论操纵制造即时混乱。
02
主动防御的定义与必要性
主动防御的定义:结合全面情报收集与针对性行动的安全计划,旨在削弱敌方进攻能力。
其核心包括:
先发制人:在威胁显现前采取行动。
环境塑造:通过情报与行动改变对手的决策环境。
非对称性:适用于实力较弱但需抵御组织化攻击的实体(如小国、非国家行为体)。
现代冲突中,国家反应时间缩短,防御工作易陷入被动。主动防御尤其适用于实力较弱但需抵御组织化攻击的实体(如小国或非国家行为体)。
03
主动防御的实施策略
主动防御的本质是通过情报优势和环境塑造,将战场从物理空间扩展到认知与信息空间,采取隐秘行动迫使对手处于在不利条件下削弱对手。
3.1 情报收集:多源整合与动态验证
情报来源需实现多元化,兼顾广度与深度。主动防御要求整合信号情报、开源情报、人力情报以及地理空间情报等多类型,并覆盖对手的社会特征、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技术能力等。
情报验证机制:建立长期情报网络,在和平时期筛选可靠来源;利用多源信息交叉验证,避免单一渠道误导;利用机器学习识别异常数据情报。
情报的准确性是主动防御的基石,需结合技术手段与传统人力情报(HUMINT),并注重动态适应对手的反情报措施。
3.2 隐秘行动:本地化策略与合法性边界
本地化策略
文化适配:限制在敌境内的潜伏人员数量,优先使用本地资源(语言、文化契合者),避免因行为异常暴露身份。
既有矛盾:利用敌方已有的反对派、少数族群或宗教团体之间的矛盾,避免直接创建易被追踪的组织。
合法性边界
主动防御中的隐蔽行动常涉及主权侵犯与国际法灰色地带:例如,根据《联合国宪章》,禁止使用武力或威胁他国领土完整,但网络攻击、信息操纵是否构成“武力”尚无明确界定。
隐秘性行动确保对手难以察觉,本地化策略降低了行动暴露风险,同时利用敌方内部矛盾可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3.3 削弱对手:战术细化与案例
分化派系:从理论到实践
利用敌方政权或组织内部的分歧(如意识形态、权力斗争),通过资金支持、技术援助或舆论引导扩大裂痕。
例如:剑桥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利用用户数据定向投放政治广告。
激化外部竞争:供应链战术
针对敌方关键物资(如能源、技术产品)的单一来源或脆弱环节,通过法律制裁、国际舆论施压或掺入劣质产品等方式扰乱供应。
例如:2021年全球芯片短缺期间,美国施压台积电限制其向华为供货,直接削弱其5G技术竞争力。
认知战与舆论战:真相与谎言的博弈
揭露敌方宣传谎言,利用真实情报削弱其公信力;通过讽刺、社会动员等手段煽动敌方民众不满,动摇政权合法性。
例如,乌克兰政府的“反叙事宣传”,通过“United24”平台实时发布战场视频,抵消俄罗斯“去纳粹化”的宣传。
这些手段的共同目标是将对手拖入多领域“消耗”,降低其发动攻击的能力与意愿。然而,过度激化内部矛盾可能导致对手采取极端行动(如为转移矛盾而发动战争),需谨慎权衡。
04
主动防御的实践原则
提前布局:在和平时期建立自我验证的情报网络。
跨界借鉴:学习国际执法、企业安全等非军事领域的情报收集方法。
隐蔽创新:持续开发新技术以应对环境变化,避免依赖固定模式。
主动防御要求战略耐心与灵活性,其成功依赖于对对手生态系统的深度理解,而非单纯的技术优势。
05
结 语
主动防御标志着现代冲突从“力量对抗”向“环境塑造”的范式转变。为弱势方提供非对称反击工具,尤其在信息与认知领域具有颠覆性战略潜力。未来,主动防御的实施不仅依赖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将更依赖自动化情报分析与精准打击能力,但人文因素(如文化洞察、心理操纵)仍是不可替代的核心。
对于中国而言,需在筑牢防御壁垒的同时,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避免陷入“被动反应”陷阱,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平衡。
参考链接:
https://madsciblog.tradoc.army.mil/519-active-defense-shaping-the-threat-environment/
声明:本文来自认知认知,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