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是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和保障我国产业链安全的重要途径。迄今,我国已经历四轮产业转移。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我国政府为保障国家安全和产业链稳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积极引导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有序转移,建设战略腹地和备份关键产业。
国内产业转移活跃,政府高度重视推进产业有序转移
产业转移是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和保障我国产业链安全的重要途径。迄今,我国已经历四轮产业转移。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我国政府为保障国家安全和产业链稳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积极引导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有序转移,建设战略腹地和备份关键产业。
我国产业转移活跃,涉及总产值规模较大。据估算,我国每年约5万~15万家企业发生迁移,每年带动约万亿级GDP发生省间转移。区域发展梯度和资源禀赋是产业转移的重要推动力。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产业转移。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产业转移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多部门出台了多份指导产业有序转移的文件,并通过实施“千企西行计划”等手段,推动东部地区至少1000家规模以上企业,及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多地政府结合当地特点,参与产业转移行动。广东、浙江和江苏等东部省份,积极引导低附加值产业有序迁出,为本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腾出空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如四川、云南、贵州和黑龙江等省份,积极规划建设产业承接园区和举办产业转移对接活动,吸引东部产业转入。
产业转移将重塑我国产业格局、改变人口分布,推动政府提升治理水平和企业创新经营模式
(一)产业转移将推动东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产业格局调整
东部地区现代产业集群持续完善。随着低附加值产业迁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持续向东部聚集,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持续完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将重点承接技术密集型产业。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如武汉、成都和西安等,将重点承接新型制造、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迁入。战略腹地将备份关键产业。关系国家安全的关键产业,如国防科工、战略性原材料、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安全等产业,将在战略腹地四川省进行备份。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三、四线”城市因地制宜承接产业转入。如吉林省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等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三、四线”城市,主要以产业转移园区的形式,承接装备制造、纺织印染、金属冶炼、化工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依赖型产业。
(二)产业转移将推动国内劳动力和人口分布变化
东部地区对技术型劳动者的吸引力高于其他地区。产业转移背景下,东部地区仍是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主要集聚地,吸引最多的技术型劳动者。此外,随着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转移,也带动部分技术型劳动者迁移。据估算,产业转移每年将带动约百万级技术型劳动者流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三、四线”城市对体力型劳动者的吸引力更大。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三、四线”城市的产业转移园区因承接产业转入,新增大量就业岗位,吸引周边村镇务工人员、返乡就业人员和家属向这些地区集聚。
(三)产业转移将倒逼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政府提升治理水平,改变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
产业转移开启产业转入地的“治理锦标赛”。为吸引企业转入,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政府势必进一步提高治理水平,以改善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更优质企业的转入。
产业转移将改变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方式。跨区域设置分支机构是企业参与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这将改变企业原有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方式,例如,“跨区域生产经营”、“东部研发,西部生产”已成为迁移企业常见的生产和经营模式。
产业转移将持续对企业数字化市场产生总量和结构性影响
产业转移主要影响企业数字化市场,一方面,产业转移将提升承接地企业数字化市场总量。数字化背景下,企业参与产业转移时,通常在承接地新设厂房和产线,采用相对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拉动了承接地企业数字化市场。据估算,产业转移每年为承接地带来千亿左右的新增市场规模。产业转移将提高协同类数字化业务的需求。跨区域设置分支机构的企业,为满足跨区域沟通、协同生产和管理需要,将对异地组网、协同办公、在线会议等业务产生更多需求。同时,为保障供应链稳定,还将对供应链在线管理产生更多需求。
另一方面,企业数字化市场份额或将在信息与通信技术服务商之间重新分配。企业迁移过程中,可能重新选择信息与通信技术服务商,影响省间、运营商间的市场份额分配。
作者:潘胜杰、孙越佳 | 用户与市场研究所
声明:本文来自中移智库,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