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低空经济成为全球瞩目的新兴战略产业。作为未来立体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低空飞行器已被应用于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环境监测、影视航拍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强劲的经济带动效应。

然而,在产业快速扩张的同时,网络安全风险也日益凸显。通信链路劫持、导航信号欺骗、飞控系统入侵等安全威胁不仅影响企业正常运营,更可能引发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构建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已成为保障低空经济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低空经济的崛起,机遇与挑战并存

1. 政策红利与技术突破驱动产业爆发

目前,低空经济已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战略竞争焦点。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专项政策,通过资金支持、鼓励创新等方式加速低空飞行器产业化进程。在这一全球背景下,我国自2023年起系统性地推进低空经济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将其定位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同年4月,工信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中国民用航空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中提到,通用航空装备全面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各领域,成为低空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

政策驱动下,我国低空经济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行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大关,达到5059.5亿元,同比增长33.8%,增速领跑全球同类市场。基于当前发展势头,乐观预测我国低空经济规模有望在2026年突破万亿元,产业发展将进入全新阶段。

2. 应用场景多元化催生社会价值与技术挑战

低空飞行器逐步形成规模化应用,或重塑多个行业的运营范式,展现出显著的经济社会价值。

在物流运输领域,无人机凭借其三维空间机动优势,不仅突破传统地面运输的地理限制,更构建了立体化配送网络——既能够有效解决了城市“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效率瓶颈,又可以为偏远地区或高危地区打通物资运输通道。

环境监测方面,搭载多光谱传感器和高清摄像设备的智能飞行平台实现重大突破,通过空基监测系统可快速完成大范围区域扫描,配合边缘计算单元实现环境参数的实时采集与分析,其数据采集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显著。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应急救援场景中,集成热成像、实时通信等功能的飞行系统能够大幅提升灾害响应能力,通过建立临时空基监测网络,为指挥决策提供实时、精准的现场情报,极大延长黄金救援时间窗口。

二、网络安全威胁,低空经济发展的阻力

随着低空飞行器技术向智能化快速演进,其网络安全风险呈现出与技术创新同步深化的特征。当前主流产品中,人工智能等与机载传感系统的深度融合在提升性能的同时,系统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显著扩大攻击面。网络安全问题演变为制约低空经济健康发展的系统性重要瓶颈,风险根源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1、技术集成,安全风险叠加

低空飞行器的安全性面临多重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其高度集成的无线通信系统存在固有安全缺陷,电磁干扰和气象条件变化可能导致通信中断或数据完整性受损。二是,卫星导航系统易受欺骗攻击,攻击者通过信号模拟技术可诱导飞行器偏离航线,造成空域入侵事件。三是,分布式拒绝服务等网络攻击通过洪泛控制信道导致飞行器失联或失控。这些安全隐患共同构成低空飞行器网络安全防护的重点领域。

2、标准化缺失,监管滞后

低空飞行器产业也面临标准体系不完善带来的系统性安全挑战。在技术标准方面,行业尚未建立统一的通信协议和数据规范,各厂商采用的异构技术方案不仅造成系统兼容性问题,更在数据传输安全和飞行控制可靠性方面埋下隐患。

供应链安全风险也贯穿了整个产业生态,从核心芯片、硬件模块到飞控软件等均存在被植入后门程序或恶意代码的可能性,这种“先天不足”的安全缺陷导致产品交付前或许就埋下了安全隐患。

此外,监管体系的滞后性也进一步加剧了行业风险。当前政策框架在三个关键维度存在不足:一是缺乏具有强制约束力的网络安全技术标准、二是未能建立覆盖研发、生产、运营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评估机制、三是违法惩戒力度与潜在风险严重失衡。以蓬勃发展的民用无人机市场为例,在网络安全责任划分、数据主权保护等关键领域的立法仍属待完善,这种制度缺失为恶意攻击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3、安全意识薄弱,风险聚集

低空飞行器行业呈现出显著的安全发展失衡现象。在产业链上游,制造商迫于市场竞争压力,普遍存在“重功能开发、轻安全验证”的倾向,安全测试周期被大幅压缩,关键风险评估环节流于形式。在应用端,用户网络安全意识普遍缺失,对飞行器可能遭受的中间人攻击、控制信号劫持等高风险威胁缺乏基本认知。这种贯穿产业链的安全意识薄弱问题,导致低空飞行器从研发到应用的全生命周期都面临严重的安全隐患。

三、构建安全防线,多维度打造安全生态

针对低空飞行器在核心技术、行业标准及产业生态等维度存在的安全风险,需构建涵盖技术防护、制度保障、产业协同的全方位网络安全体系。通过技术创新突破、监管机制完善、产业链协作的有机融合,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构筑坚实的安全屏障。

1、在核心技术攻关方面,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实施研发补贴等政策工具,有效激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安全技术联合攻关。进一步推进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度应用,通过构建高保真仿真测试平台,实现对各类网络攻击场景的精准模拟与防护验证,为飞行器安全运行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2、在监管体系构建方面,建立分级分类的多层次监管框架,清晰界定制造商、运营商和终端用户的安全责任边界。同时,建立与技术创新同步迭代的动态监管机制,确保监管要求始终与产业发展保持适配。

3、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推进实行白名单管理和采购制度,确保供应链安全可靠。同时,面向研发人员、企业管理者、终端用户等不同群体,分层分类开展专业化安全教育培训,提升全行业网络安全意识,形成产业发展良性循环。

低空经济作为重塑未来产业格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正面临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挑战。要实现这一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构建安全与发展并重的双轮驱动机制:既要持续推动飞行器性能突破,更要同步建立严格的安全标准体系。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完善、产业协同的系统性布局,打造安全可控的现代化低空基础设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的“空中新支点”。

声明:本文来自赛博研究院,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