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格式

巫莉莉 张波 李玉峰.高校数字化成熟度评估模型的构建和应用,2025,31(04):068-077.DOI:10.3969/j.issn.1673-8454.2025.04.007

教育管理决策与治理创新

高校数字化成熟度评估模型的构建和应用

巫莉莉   张   波   李玉峰

摘 要:高校数字化成熟度评估是监测高校数字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评估高校数字化发展现状、对标发展目标找差距、推进数字化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评估模型的研究以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结合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的特点和内涵,从数字化战略、组织运营、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化能力、数字文化等5个维度,构建3层架构的高校数字化成熟度评估体系;结合数字化发展历程,将高校数字化成熟度划分为初始级、规范级、管理级、治理级、生态级,构建高校数字化成熟度评估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发与评估模型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以支撑该模型的应用实践,并以某大学为例阐述该模型的具体应用过程。评估模型为高校提供数字化成熟度评估的方法和工具,对高校数字化发展甚至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和辅助决策的作用。

关键词: 高校数字化;数字化成熟度;数字化转型;指标体系;评估模型

中图分类号: G434;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8454(2025)04-0068-10

作者简介:巫莉莉,华南农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高级工程师(广东广州 510642);张波,通讯作者,华南农业大学基础实验与实践训练中心正高级工程师,博士(广东广州 510642);李玉峰,华南农业大学基础实验与实践训练中心高级实验师,硕士(广东广州 510642)

基金项目:2022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时期高校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编号:221005921091035);2024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数字化转型期高校数据安全治理的模型研究”(编号:231105921100023)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在数字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战略意义与数字中国、数字经济同等重要,是教育主动适应第四次工业发展和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应然选择。[1]国家近年来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对教育数字化进行战略布局,从2021年教育部批复同意上海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试点区,到 2022 年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党代会报告、教育部工作重点中明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再到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2]这些政策举措均体现了国家对教育数字化势在必行的决心。然而,如何有效利用数字技术推进教育数字化,对教育数字化发展的状态进行持续监测、评估,有序保障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当前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成熟度模型是一种过程模型,是管理领域常见的价值评估和发展监测的工具,其理念是以各环节的相互协作实现持续改进,从过程的角度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估,通过对关键实践的规范化、流程化控制以达到过程优化与能力提升。[3]近年来,成熟度模型也被广泛应用于数据管理、数据安全、数字化转型等与数据相关的领域。高校的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数字化转型是教育数字化转换、数字化升级之后的提升阶段。在世界研究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浪潮下,国内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的研究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国内现有相关研究中, 有学者提出一个教育数字化转型六维成熟度模型,包括认知、起步、进阶、优化和成熟5个成熟度等级。[4]有学者构建了一个包含5个关键过程域、18个子关键域和5个成熟度等级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探讨成熟度评价框架的应用场景。[5]有学者构建了一个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包含8个关键过程域、30个二级指标和5个成熟度等级,并阐述模型的具体应用流程。[6]上述研究提出或构建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有助于判断和评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发现转型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但是在成熟度评估的流程、模型的可操作性方面还有待实践和验证,特别是针对高校领域的数字化成熟度评估还有待研究和应用。

在数字化浪潮中,谁先运用好数字技术,谁就能率先抢占先机,引领行业未来的发展。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多样化的产物,肩负教育强国的历史使命,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引领教育变革和发展的责任。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发挥教育龙头的引领作用,积极引导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有序开展,对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大意义。高校数字化成熟度评估可以描述高校发展的数字化程度,为高校的数字化发展提供建设指南、理论遵循和实施规范,为有序推进高校数字化转型提供路径指导,有利于高等教育行业数字化水平的横向对比,加快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也有利于高校内部数字化水平纵向演进的对比,快速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本研究构建了高校数字化成熟度的评估模型,结合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从数字化战略、组织运营、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化能力、数字文化5个维度构建评估体系,多视角全方位衡量高校的数字化水平,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实证研究,在实际应用中完善评估体系,以评估促发展,用数字化这把金钥匙开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走好与中国式现代化一脉相承的教育数字化之路,为深化我国教育数字化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7]

二、成熟度评估模型

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CMM)起源于计算机软件行业,1987 年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软件工程研究所提出。CMM主要用于软件过程的改进、评估和软件能力评估,其目的是在成本和进度的要求条件下能提交高质量的软件,其成熟度等级分为初始、可重复、已定义、已管理和优化5个等级。[8]由于CMM构建的标准具有动态性和持续演进性,其应用领域也变得越来越广阔。[9]

借鉴CMM的理念和模型,在各个领域逐步出现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 PMMM)、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Data Management Capability Maturity Assessment Model, DCMM)、数据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Data Security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 DSMM)等,为相关组织在这些领域能力发展的演化路径,以及动态监测、评估提供行业指南。本研究将CMM的框架与方法引入教育数字化评估领域,提出高校数字化成熟度评估模型(Universities Digital Maturity Assessment Model, UDMAM),UDMAM以有效指导高校开展数字化建设和提升自身数字化能力为目标,根据科学性、指导性、唯一性、有效性、可扩展性原则,[10]制定一个具有基础性和引导性的架构体系,设计较为完善的评估标准和流程,对高校教学、科研、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数字化建设的动态监测和评估。和传统的CMM相比,UDMAM需要对每一个能力域的所有能力项进行评估,根据总体评估结果再确认其相应的成熟度等级。

UDMAM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统一的评估标准提供一致的基准。对评估模型进行概念层次和水平层级的划分,拓展高校数字化发展的空间和内容,构建结构布局合理、统一评估标准的评估生态体系,有利于对高校在不同阶段数字化的投入、重视、参与程度进行层次对比和量化评估,有助于纵向对比分析和评估高校数字化发展的现状,针对建设目标找差距,更好地有序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落地。第二,有利于高校数字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全方位、多层次、体系化的评估指标体系更好地体现高校数字化动态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帮助高校建设与数字化发展相匹配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技术体系、人才体系等,从多方面和多维度保障数字化建设的快速、系统推进。第三,评估指标符合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本文研究的模型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论断,[11]准确把握新时期国内高校的发展内涵和要求,区别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从战略、组织、新基建、文化等维度提供全面的指导框架,打造具有中国现代化特色的高校数字化成熟度评估模型。

三、模型的构建

(一)高校数字化成熟度评估模型

UDMAM按照数字化发展进程进行综合考量,将数字化成熟度分为5个等级,形成一个三维立体模型,如图1所示,全方位对高校数字化进行能力建设。

图1 高校数字化成熟度评估模型框架

1.数字化成熟度评估维度

数字化成熟度评估维度明确了高校在数字化建设中应具备的能力,包括数字化战略、组织运营、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化能力和数字文化。通过对评估维度进行量化,进而评估每项指标的实现能力。

2.数字化成熟度等级维度

数字化成熟度划分为5个等级:第1级是初始级,第2级是规范级,第3级是管理级,第4级是治理级,第5级是生态级。

3.数字化进程维度

数字化进程包括数字化转换、数字化升级、数字化转型3个阶段。不同的数字化进程阶段对应的成熟度等级具有不同的内涵。

(二)高校数字化成熟度评估体系

高校数字化建设是一个持续演进、动态发展的过程,难以用单一指标来评估和量化。[5]我们以评估高校数字化成熟度为目标,融合数字化技术和数据要素的重要作用,从高校数字化建设的战略、技术、应用、支撑等方面构建数字化建设的框架,借助德尔菲法,用问卷的形式进行两轮专家咨询,确定了高校成熟度评估指标体系,再利用层次分析法确立高校数字化成熟度评估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指标体系分成三个层级,将数字化战略、组织运营、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化能力、数字文化作为一级指标,再由15个二级指标和46个三级指标对5个一级指标进行内涵式阐述,二级指标对应CMM的关键过程域,三级指标对应CMM的关键实践。每一项指标都与高校数字化建设的实践密切相关,为高校组织实施数字化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设目标和评估指南。

表1 高校数字化成熟度评估指标体系

以郑云翔等人为代表的成熟度模型研究,继承了CMM的架构,将30个关键过程域(二级指标)分别归入与之对应的五个成熟度等级中,初始级不与任何关键过程域关联,每个关键过程域在五个成熟度等级(初始级除外)中只出现一次。在该模型中,进行高校课程信息化教学绩效成熟度评价时必须先满足低一级的成熟度等级才能进阶。[12]在此类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高校数字化发展的延续性以及评估过程的纵向对比性,本研究对评估模型进行了改进,确定每一个成熟度等级都需要对整个评估体系的46个三级指标进行评估。为了加强评估体系的指导能力,细化三级指标,以I-V级对高校数字化成熟度三级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水平层级描述,为高校数字化成熟度评估提供参照标准和依据。以三级指标“组织架构的合理性”为例说明水平层级的描述和要求,如表2所示。

表2 三级指标“组织架构的合理性”水平层级示例

1.数字化战略

数字化战略主要指从战略上把握落实高校数字化的实施路径,包含数字化战略规划、数字化战略实施、数字化战略评估3个二级指标和9个三级指标。对于高校的数字化建设,首先,要结合所有利益主体的业务需求制定数字化战略规划,包括总体的数字化目标、愿景、策略以及阶段性的目标任务;其次,在实施过程中组织阶段性评估并总结复盘,确定数字化战略开展情况、数字化的实施进度和执行现状,找到现实与数字化目标和愿景之间的差距,及时调整阶段性目标,提出可操作性的实施步骤;同时,对战略的实施情况进行阶段性的评估,有针对性地进行战略实施路径调整,保证数字化战略规划的有效落地。

2.组织运营

组织运营主要是指保障数字化有序、有效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是保障数字化工作顺利开展的组织基础,包含运营机制、数字化领导力、数字化运营绩效3个二级指标和11个三级指标。首先, 需要明确组织各层级机构的人员编制和职责权限,建立充分的协调机制和数字化管理制度体系;其次,学校领导层提升抓落实的能力,充分发挥学校领导的主动性,利用一把手的决策力和执行力,从学校上层开始由上至下地在全校范围内推动数字化建设;[13]最后,通过运营绩效考核督促数字化建设,确保在数字化的进程中保持组织能动性,更有利于加快战略目标的实现。

3.数字基础设施

数字基础设施包含校园网络、数据资源、信息安全3个二级指标和11个三级指标。结合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高校数字化建设聚焦网络环境设施、数据资源、信息安全等方面,主要以建设5G网络、物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为主,构成支撑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坚实底座。在校园网络方面注重网络的质量和覆盖面,通过提升网络设备的数字化能力提高通讯水平;在数据资源方面注重数据质量、共享水平,通过数据在高校内部实时的交换流动,提高数据的利用率,为高校数字化建设水平的提升提供坚实的数据底座;信息安全贯穿于数字化建设的全过程,根据国家三大安全法规和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教育系统数据安全工作的通知》的指导意见,关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方面的保护,同时考虑目前逐渐递增的对信创普及的需求,保障数字基础设施安全、合规使用。

4.数字化能力

数字化能力是指利用数字化技术融合学校发展的多个方面,实现高校的数字化战略,包含教学数字化、数字化人才、数字治理能力3个二级指标和9个三级指标。主要体现在: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教学环境、资源和评价的数字化,以评促建,提升教学数字化水平;通过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机制、人才绩效考核机制等,将数字化技术融入人才队伍建设的全过程,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的数字化意识和水平,落实数字化战略实施的人员保障;通过对数据全生命周期进行治理,以数据为驱动,赋能高校的数字治理,通过标准落地、机制建设和数字化技术普及,提升治理能力,加快高校数字化的进程。

5.数字文化

数字文化是高校数字化建设的软实力,包含数字化思维、数字素养、创新文化3个二级指标和6个三级指标,旨在强化师生的数字化思维,增强师生利用数字技术解决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问题的意识。从2021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印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到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2022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以及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印发《2024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说明了数字素养普及的重要性。《2024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中的一项重点任务包含:培育高水平复合型数字人才,全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14]高校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教育主体,更应该加强师生的数字化观念和意识,注重师生数字素养的普及和提升,通过开展阶段性数字能力培养项目、数字技术的课程培训、数字平台的技术培训、数据开放应用创新大赛等丰富多样的数字文化活动,提升师生的数字素养,强化师生的数字技术和创新能力。以提升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水平为目标,通过创新文化的建设强化数字文化氛围,筑牢数字化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根基。

(三)高校数字化成熟度等级

高校数字化成熟度划分为初始级、规范级、管理级、治理级、生态级,如图2所示,体现高校数字化从无序向有序持续递进的层级变化。5个等级分别代表高校数字化成熟度的不同水平,针对数字化进程的不同阶段,成熟度等级有着不一样的内涵。以下是针对高校数字化成熟度模型的数字化进程维度中“数字化转型”阶段进行的成熟度等级描述:

图2 高校数字化成熟度等级

1.初始级

高校数字化建设意识淡薄,没有制定数字化战略和规划,没有相应的组织负责数字化建设,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程度非常低,属于高校数字化建设的起步阶段。

2.规范级

高校开始重视数字化的建设,从战略、组织、新基建、文化素养等方面进行基础性的建设,不断夯实高校数字化建设的基础,进入高校数字化建设的提升阶段。

3.管理级

管理级是高校数字化建设的成长阶段,在一定范围内、不同程度地实现数字化战略和规划,不断拓展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深度和范围,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社会、人才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建设。

4.治理级

治理级是高校数字化建设的优化阶段,说明高校的数字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数字化能力具有较高的水平,数字化基础设施相对成熟、先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程度较高、范围较广,基本覆盖了整个学校。

5.生态级

生态级代表高校已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完善的数字化战略、健全的组织架构和机制、高水平的数字化能力、坚实的数字化基础、深入人心的数字文化,以及全方位的保障让高校数字化建设进入持续创新、稳步上升的阶段。

(四)数字化进程维度

数字化的进程分为数字化转换、数字化升级和数字化转型3个维度。数字化转换实现了信息从模拟格式到数字格式的转变,实现了校园网从0到1的突破;数字化升级是指利用相关技术将业务数字化并加以开展,开启数字化校园建设;数字化转型则被视为第三次数字革命,高校进入智慧校园建设阶段,是一个以数据驱动的多路径、多阶段的变革和创新的过程。[15]

四、高校数字化成熟度评估模型的应用

本研究所提出的高校数字化成熟度评估模型主要是对高校数字化发展现状和进程进行阶段性的诊断。高校在数字化进程中会多次进行数字化成熟度的评估工作,每一次的评估都是为了摸清当前高校数字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到与建设目标之间的差距,并针对问题、现象、差距提出具体的优化实施建议以及可落地执行的措施,形成“评估—分析—优化”的持续迭代循环、螺旋式上升的应用流程,[16]不断推动高校向数字化成熟度的更高阶演进。

(一)评估流程

评估工作分为几个阶段:

1.评估准备阶段

评估机构对UDMAM进行宣贯,制定评估方案;被评估高校参照UDMAM准备相关评估材料,在内部开展自评估。

2.正式评估阶段

评估机构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出具评估报告。评审包括审查文件和记录、问卷调查、人员访谈,以及现场查看教学、科研等活动。

3.结果审议阶段

被评估高校对评估结果进行确认,有权提出异议并要求评估机构进行复议。

(二)系统建设

基于Java开发高校数字化成熟度评估系统,提供可视化的操作界面,对评估过程进行系统化管理。系统功能主要分为评估材料、评估问卷、评估报告、用户管理、系统设置5个部分。评估材料功能主要是对评估过程中涉及的材料进行线上管理和维护;评估专家通过评估问卷功能针对高校数字化成熟度评估体系进行打分;评估报告功能负责输出评估报告供评估对象查阅和下载,并将评估记录进行历史留存,便于持续性对比。系统的主要用户为评估对象和评估专家,评估对象为被评估高校。

(三)模型应用

结合本研究的评估模型,对某双一流高校在数字化转型阶段进行数字化成熟度的评估,尝试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去检验评估模型的可操作性,进而提出相应的应用和优化建议。

1.评分标准

高校数字化成熟度评估指标体系的总体分值为100分。首先,根据表3对应三级指标水平层级等级划分进行量化评分;其次,将评分与该三级指标的权重相乘,计算出单个三级指标的得分;最后,将所有三级指标的得分相加获得整个指标体系的评估总分。总分在0~20区间为初始级,21~40区间为规范级,41~60区间为管理级,61~80区间为治理级,81~100区间为生态级。

表3 三级指标水平层级评分

2.评估结果分析和建议

基于本文提出的高校成熟度评估模型,采用专家评估法,通过系统评估问卷自动计分,获得某双一流高校的数字化成熟度得分并确定成熟度等级,并获得评估报告,如图3所示。报告中指出该高校数字化成熟度水平处于管理级,针对数字化战略、组织运营、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化能力和数字文化方面均提出了进一步的改进措施,有助于高校数字化建设的持续性发展。以一级指标数字基础设施为例,报告对学校的数字化转型给出进阶建议,并指出转型方向和可落地的措施建议。

图3 某高校数字化成熟度评估报告中的雷达图

五、总结与展望

高校的数字化建设工作是一个以数字化技术与高校各个业务逐步结合的过程,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UDMAM为高校数字化建设提供一个有秩序、有规则的框架,为高校数字化建设提出明确的目标、方向和指导框架,高校需要在数字化进程中不断探索,才能得到UDMAM有效实施的最佳实践。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继续完善的有以下三点:第一,进一步强化评估项和评估方法,加强评估体系的实践指导。详细、细粒度地说明三级指标水平层级的要求,尽量减少主观判断的影响,更好地引导专家对评估对象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估。第二,推进评估工作的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评分体系。不断优化调整成熟度等级对应的分值区间,体现量化指标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并且考虑结合专家的岗位类型、专业领域、业务水平等方面对评估结果进行加权计算,打破评估专家的单一性带来的主观局限性,提升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第三,强化评估结果的反馈和利用,逐步实现动态化评估。高校可随时进行自评,与评估指标的水平层级要求进行横向对比,与历年的评估结果进行纵向对比,结合智能分析技术,生成可视化的评估结果,动态呈现、追踪高校数字化建设水平的现状和差距。各高校由于所处区域、发展历程、自身特征各具特色,数字化发展的路径也各不相同。高校需要清醒地认识自身对数字化发展的目标和定位,接受数字化浪潮冲击的同时把握数据成为生产要素的机遇,通过提升高校数字化成熟度的评估能力,切实有效地指导和推进高校数字化建设,重塑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新格局,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

参考文献:

[1]钟志贤,卢洪艳,张义,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研究——基于国内外文献的系统性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23,44(6):29-37.

[2]《人民日报》. 以数字化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EB/OL]. (2023-10-13)[2024-03-19].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2310/t20231013_1085364.html.

[3]苏杰初.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及评价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3(10):34-41.

[4]祝智庭,孙梦,袁莉.让理念照进现实:教育数字化转型框架设计及成熟度模型构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34(6):3-11.

[5]吴永和,许秋璇,王珠珠.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3):25-35.

[6]万力勇,范福兰.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远程教育杂志,2023,41(2):3-12.

[7]刘三女牙,郝晓晗,李卿.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中国道路[J].中国电化教育,2023(1):52-61.

[8]卡耐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能力成熟度模型(CMM):软件过程改进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9]王核成,王思惟,刘人怀.企业数字化成熟度模型研究[J].管理评论,2021,33(12):152-162.

[10]韩光辉,谢辉.基于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高校师德师风评价指标体系[J].科教导刊,2022(33):83-86.

[11]杜军.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塑造高校数字化转型新动能[J].中国教育网络,2022(12):6-7.

[12]郑云翔,谢虎.高校课程信息化教学绩效成熟度模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35(8):71-77.

[13]刘名卓,李萌,郁晓华.突破数字思维鸿沟:首席信息官数字化转型能力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4,30(10):3-14.

[14]国家网信办网站.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印发《2024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EB/OL].(2024-02-23)[2024-03-19].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2/content_ 6933541.htm,2024.

[15]兰国帅,张怡,郭倩,等.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优化、持续和创新——《2020年十大IT议题》报告解读与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20,26(5):12-25.

[16]陶飞,张辰源,戚庆林,等.数字孪生成熟度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22,28(5):1267-1281.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Digital Maturity Assessment Model for Universities

Lili WU1, Bo ZHANG2, Yufeng LI2

(1.Information Network Center,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Guangdong;

2.Basic Experiment and Practice Training Center,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Guangdong)

Abstract: The evaluation of digital maturity in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monitor the level of digital development in universities. It has signific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evaluat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digital development in universities, benchmarking development goals, and promot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he research on evaluation models aims to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notations of digital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constructs a three-layer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digital maturity of universities from five dimensions, namely digital strategy, organizational operation, digital infrastructure, digital capabilities, and digital cultur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digitalization, the digital maturity of universities is divided into five levels: initial level, normative level, management level, governance level, and ecological level. A digital maturity evaluation model for universities is constructed, and an information system developed to support the application practice of this model.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process of this model is explained using a certai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model provides a method and tool for evaluating the digital maturity of universities, and has scientific guidance and decision-making assistance for the digital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and eve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Keywords:  Digitalization of universities; Digital maturity;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dicator system; Evaluation model

编辑:王天鹏  校对:王晓明

声明:本文来自中国教育信息化,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