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代码市场已经走向成熟,用户认知从“陌生试探”走向“主动拥抱”;平台架构向云原生、微服务转型,以支持更复杂的应用和更高的性能需求;此外,大模型和Agentic AI的发展也推动了用户需求的变化和平台开发能力的升级,推动市场向下一个阶段发展。在此背景下,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了《低代码市场趋势洞察:Agentic AI推动市场变革》(Doc# CHC53108325,2025年7月)研究报告,旨在洞察低代码市场发展的核心趋势。
市场变革核心动力
企业数智化从“数字化”向“智能化”的深层跃迁,成为低代码市场爆发的核心动力。当企业迈入智能化阶段,组织架构需适配实时数据驱动的决策模式,业务流程面临重塑,这要求应用开发平台具备“敏捷构建+智能集成+全链路协同”的能力。
低代码平台因兼具可视化开发效率与开放集成特性,被企业视为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支点:一方面,其支持业务人员自主搭建智能应用,缩短从需求到落地的周期;另一方面,通过与AI、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融合,低代码平台可承载核心业务的智能化改造。这种转型驱动下,企业对低代码的需求从“边缘场景提效”升级为“核心业务重构”,形成“企业需求升级—技术供给迭代—市场规模扩容”的正向循环。
在支撑企业数智化跃迁的过程中,IDC认为,低代码开发平台的演进有如下三大趋势:
AI赋能与赋能AI:AI与低代码开发平台的双向赋能,正在重塑市场竞争格局。一方面,低代码平台深度集成AI能力,实现智能开发体验革新:借助生成式AI,开发者可通过简单文本指令生成应用框架、数据库表等,从而提升开发效率,降低技术门槛。另一方面,低代码平台成为生成式AI与AI Agent落地业务场景的关键桥梁。通过低代码的可视化编排与数据整合能力,企业可将AI Agent快速接入业务流程,也能帮助Agentic AI更有效落地。这种双向赋能模式,既让低代码开发更智能化,也加速了AI技术在垂直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催生了“AI+低代码”的全新商业价值增长点。
高低零码一体化协同:近年来,高低零码一体化协同成为低代码开发平台市场的核心趋势。零代码凭借极简的可视化操作界面与模块化组件库,极大降低了开发门槛,无需编写代码即可快速搭建应用,使非技术背景的业务人员、基层管理者甚至普通员工都能轻松参与数字化建设,满足了企业内复杂用户群体的个性化需求。而高代码则通过开放底层接口、支持自定义代码嵌入等方式,突破低代码平台的功能边界,允许专业开发者针对复杂业务逻辑进行深度定制,解决传统低代码难以触及的高复杂度场景需求。高低零码的协同,构建起“全民开发+专业攻坚”的互补生态,既加速了企业数字化进程,又实现了开发资源的高效配置,推动低代码从单一工具向全场景开发体系升级。
多维能力融合:低代码开发平台正从单一的应用构建工具,进化为融合商业智能(BI)、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集成平台即服务(iPaaS)等能力的一站式企业数字化底座。与BI的融合,使低代码平台具备数据可视化分析、动态报表生成能力,企业可在搭建应用的同时,实时监控业务数据并驱动决策;RPA能力的嵌入,则实现了重复性任务的自动化处理,如财务对账、数据录入等场景的效率提升;iPaaS技术支持低代码平台无缝对接ERP、CRM、办公自动化(OA)等异构系统,打破数据孤岛,实现跨系统业务流程的自动化流转。这种多维能力的融合,赋予低代码平台“全链路数字化”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无需采购多个独立工具,即可完成从数据采集、业务处理到智能分析的完整闭环,降低系统建设与运维成本,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超级智能引擎”。
本次研究报告中也收录了奥哲、钉钉、得帆、汉得、华为、浪潮通软、葡萄城、普元信息(按照公司首字母拼音顺序排列)等市场代表厂商及介绍,供最终用户参考。
IDC中国云计算高级市场分析师王彦翔表示,在数字化转型快速演进的格局中,低代码开发平台已不仅是工具,更是创新的催化剂,正在重塑企业应对复杂业务挑战的方式。随着人工智能集成成为常态,这些平台正从单纯的效率提升工具转变为智能生态系统,推动企业进入敏捷与自主的新时代。当下的问题已非是否采用低代码解决方案,而是企业能以多快的速度借助其重新定义核心业务流程。当组织不断拓展低代码的应用边界时,数字化业务的未来正建立在韧性与适应性的基础之上。您是否准备好拥抱这一变革,释放前所未有的商业潜力?
声明:本文来自IDC咨询,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