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在“2025数据空间创新发展研讨会”上,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联合国际数据空间协会(IDSA)、IEEE标准协会共同正式启动IEEE P1988跨境数据空间国际标准的构建。该标准致力于构建一个高效、安全、可扩展的数据流通和共享环境,确保数据在不同领域和地区之间的可信共享,完善数据产业生态体系并指导相关重点行业跨境数据流通,构建全球数据合作新秩序。
在数字经济深入发展的当下,数据流动正成为国家间、行业间协作的新引擎。然而,隐私保护、主权冲突、技术碎片化等问题却成为制约全球数据流通的关键障碍。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一套通用、互信、可持续的数据交换机制,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关切。此次IEEE P1988国际标准的启动,正是在这一全球背景下应运而生。
IEEE P1988国际标准开启跨境数据合作新时代
启动仪式由IDSA董事会主席莱茵霍尔德·阿赫思、IEEE亚太区高级业务总监华宁、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主任刘东共同主持。在三方的共同见证下,IEEE P1988国际标准正式启动。作为全球首个面向跨境数据空间架构的国际标准项目,IEEE P1988聚焦数据在跨组织、跨地域之间的安全流通和可信交互,为全球数据基础设施发展树立方向。
图:“IEEE P1988跨境数据空间体系架构标准”启动仪式
莱茵霍尔德·阿赫思表示:“数据空间的互联互通,是实现全球数字协同的前提。IEEE P1988标准将为不同国家、不同平台、不同机构之间构建桥梁,让数据流动建立在信任与规则基础之上。”
华宁指出:“这是一个从规则、产业到技术标准的多维融合。我们非常高兴看到IEEE P1988的启动,它将成为推动全球数据合作的技术基石,不仅支撑当前的数据流通,更为未来的数据社会奠定基础。”
刘东现场表示:“IEEE P1988不只是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解决方案,而是面向全球开放的共建平台。未来任何愿意参与数据合作的主体都可以在这一框架中找到角色、参与治理、共享价值。”
构建可互操作、可扩展的跨境数据空间架构
IEEE P1988由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于2025年2月发起立项,并于3月27日获得IEEE标准协会正式批准。标准以“互操作性、信任机制、规则内生、隐私保护、跨域协作”为核心,面向包括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在内的多方数据主体,定义了一套通用的数据空间模型与接口协议,涵盖数据共享、访问控制、身份管理、审计追踪等关键能力。
技术架构层面,IEEE P1988基于IDSA国际数据空间架构和DSP连接协议,融合IPv6虚拟专网以及数据沙箱、隐私计算和区块链等多重数据保护能力,形成一个支持分布式部署、灵活接入、安全可控的数据互联平台。刘东在发布演讲中指出:“IEEE P1988标准是一套由技术架构与信任机制相融合的解决方案,致力于在保障数据自主权前提下,实现跨组织的数据共享。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标准,推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种基于信任、规则、技术融合的协作机制,让数据能够在规则内生、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实现价值流通。”
多场景试点验证、推动技术标准快速走向产业应用
IEEE P1988标准并非纸上方案,而是高度场景化与工程化的成果。目前,该标准已在多个行业场景中陆续开展试点验证,体现出强大的适配性和通用性。
在科研领域,基于该技术方案建设的“京粤港澳跨境科研科创数据空间”,面向相关科研机构,建立从数据采集、共享到跨域连接的完整链路。在产业领域,以智能网联汽车为代表的试点项目业已规划启动,围绕“碳排放数据、电池护照、供应链信息”等跨境要素,构建可信数据通道。此外,在国际枢纽地区香港,也正在规划“国际跨境可信数据空间-香港站”建设,构建一个“规则开放、可信安全、传输高效”的数据流通平台,建立全球数据流通网络的关键节点。刘东在现场表示:“通过这些试点示范项目的探索,已形成技术标准和落地实践同步走的局面,通过工程试点快速验证技术可行性,也为未来向更多国家与地区推广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样本。”
从标准出发,走向可信共赢的数据未来
数据作为新型战略资源,正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结构与治理格局。其流通不只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更是合规、信任与生态的系统协同。IEEE P1988所代表的标准实践,正是在回应全球化与数据自主权之间的结构性张力。
此次IEEE P1988标准的启动,是全球数据流通体系建设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打破了长期以来跨境数据流通“无统一技术基准、无共识信任机制、无落地执行方案”的局面,为全球数据要素市场的制度化发展提供通用框架。
正如与会嘉宾在讨论中所言:未来的数据流通不应是风险博弈,而应是信任驱动;不应是规则分裂,而应是技术保障、标准共建。IEEE P1988的启动,是全球数据流通协作从理念走向体系的关键一步,未来跨境数据流通将真正迎来可信、高效、合规的新格局。
刘东最后表示:“IEEE P1988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标准,更是全球数据流通互信体系建设的起点,期待未来成为推动全球数据互信、合作共赢的底座。我们欢迎更多国际机构、产业组织和技术伙伴参与其中,共同推进一个可持续、开放、可信的数据未来。未来已来,唯有携手,方能共赢。”
声明:本文来自下一代互联网工程中心,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