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持续向纵深发展,以智能体为代表的大模型应用正成为推动产业智能化变革的核心引擎之一。智能体可以将模型技术能力与任务执行能力充分结合,高度契合日益复杂的提质增效需求,有望成为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力量。
2025年7月28日上午,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智能体驱动产业变革论坛成功举办。会上,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副秘书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正式发布并解读“2025智能体十大关键词”,十大关键词分别是通用智能体、专用智能体、端侧智能体、企业级智能体、智能体平台、智能体通信协议、多智能体协同、智能体价值评估、智能体可信、智能体基准测试,集中体现了当前智能体未来发展趋势、技术研究热点与产业关注重点。
一、通用智能体:面面俱到的“数字通才”
通用智能体具备跨领域知识和通用能力,能够理解并执行多种类型任务,是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路径。通用智能体的发展不仅依赖大模型的能力提升,也需要感知规划、认知决策、多模态融合、人机协作等多技术融合创新。未来,通用智能体将沿着多阶段能力跃迁与多维度技术融合的方向发展,驱动人机协同从“被动响应”迈向“主动创造”,成为智能经济时代的新型“数字员工”。
二、专用智能体:术业专攻的“领域专家”
专用智能体聚焦于特定行业、场景或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专业适配能力,能够精准理解业务逻辑并高效执行特定任务。专用智能体通过模型精调、知识注入和语料强化、角色设定与行为约束等方式,实现对金融、教育、工业、医疗、法律、交通等垂直行业的深度适配,可以应对更复杂任务。未来,专用智能体将沿着垂直场景深化、产品形态完善、生态体系健全等方向加速发展。
三、端侧智能体:近场响应的“边缘助手”
端侧智能体是运行在移动设备、IoT设备、PC等端侧设备上的智能体,强化本地推理、隐私保护与实时响应能力,能够实现离线感知、个性推荐、环境自适应与快速反馈等功能,具备响应速度快、网络依赖低、安全程度高等优点。未来,端侧智能体将进一步强化安全隐私、提升计算推理效能、增强交互自然性和情境理解能力,成为“万物智联”时代的重要入口和关键计算节点。
四、企业级智能体:提质增效的“智能系统”
企业级智能体是面向企业复杂业务场景设计的智能系统,可以结合企业数据资产与业务流程,集成大模型、RPA等技术,打通CRM、ERP、MES、OA等信息系统,可自主完成复杂业务流程,显著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与管理水平。企业级智能体强调可控性、可解释性与系统集成和兼容能力,是推动企业数智化转型的关键工具。未来,企业级智能体将在跨系统协同、流程再造、决策支持等方面持续深化,助力企业构建“人机协同+自动运行”的新型运营模式,全方位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五、智能体平台:生态汇聚的“孵化器”
智能体平台是管理智能体全生命周期的“基础设施”,可以实现智能体设计、开发、部署、管理、运营和管理等功能,集成了模型调用、低代码开发、数据管理、模板定制、知识管理、工作流编排、性能监控等核心能力,能有效降低智能体研发和应用门槛,实现智能体从“开发-上线-监控-迭代”的一站式服务,加快智能体应用落地进程。未来,智能体平台将成为智能体产业链中枢,推动技术应用从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支撑大规模智能体生态的构建与繁荣。
六、智能体通信协议:连接万象的“交互桥梁”
智能体通信协议是智能体之间以及与大模型或外部工具实现互联互通的关键基础标准,通过统一通信语义、接口规范、行为模式,智能体通信协议能让不同厂商、不同平台的智能体实现无障碍协作与信息共享,实现“一次开发、多端兼容”,极大推动了智能体生态开放与跨域融合。未来,智能体通信协议的功能将日益丰富,安全性也将不断提高,成为智能体与外界的“交互桥梁”。
七、多智能体协同:群策群力的“智慧联盟”
多智能体协同是指多个智能体通过协作、博弈、竞合等方式共同完成复杂任务,突破单智能体能力瓶颈,实现“1+1>2”的集体智能效果,展现出广阔的应用潜力。多智能体系统强调自治性、协同性与适应性,通过合理分工与协同机制实现任务分配、资源协调等目标。未来,随着通信协议和协同算法的发展,多智能体协同有望在更多领域实现突破,催生“群体智能”新范式。
八、智能体价值评估:量化导向的“决策准绳”
智能体价值评估需衡量智能体的应用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多个方面,涵盖功能丰富度、性能优越度、用户满意度、业务影响、成本投入等多个维度。科学开展智能体价值评估有助于政策制定、优化部署、决策支撑。当前,智能体价值评估尚处于从定性走向定量、从静态走向动态的演进阶段。未来,应构建多维、可持续、可复用的评估模型与工具集,推动形成智能体ROI分析、全生命周期价值跟踪等机制,为智能体规模化部署与精准化投资提供科学依据。
九、智能体可信:对齐价值的“信任基石”
智能体可信是在智能体产品的研发和应用过程中,关注智能体的专业性、可控性、真实性和安全性等方面,保障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与合规性。智能体可信强调“对齐人类价值观”,需在数据使用、偏见控制、行为解释等方面建立标准,防止“黑箱风险”与“价值偏差”。未来,智能体可信建设将持续发展,重点加强高质量数据供给、多元技术融合创新、安全评估框架构建等研究,助力智能体应用更加透明和可控,并充分对齐人类价值观。
十、智能体基准测试:科学严谨的“能力标尺”
智能体基准测试旨在通过标准化的测试任务、评价指标和运行环境,对智能体的理解能力、决策能力、执行效率等方面进行科学度量。当前,基准测试正从单指标向多维度、从静态测试向动态交互、从人工评估向仿真测试演进。未来,构建适用于不同类型智能体、贴近真实场景的高质量测试体系,将为智能体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与技术支撑。
下一步,中国信通院将重点联合智能体产业各方开展智能体通信协议研究,加快建设智能体测试床,开展智能体基准测试。还将持续开展智能体产业研究、标准研制、评估测试等工作,多措并举推进我国智能体技术创新和应用实践,加速智能体产业发展壮大。
声明:本文来自中国信通院CAICT,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