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公安大学  李红

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媒体已经逐渐成为大众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同时对高校稳定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也日益加深。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广度、速度及方式都是空前的,而教育领域的舆情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是极不受控的,因此,借鉴系统论的理念,深入分析高校教育舆情的发展、变化规律,探索高校教育舆情管理体系的建设思路,进一步对高校教育舆情的传播、演变及治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引论

近些年来,网络的发展和传播越来越快,对于网络安全的管理也越来越重视。但是我国开始研究舆情管控体系的时间短暂,还未完全形成较为全面的舆情监管体系。在很多高校中,也没有能够合理监管网络的舆情监测系统与机制,各高校间联系较少,互联网的发展给高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导致大量具有强烈主观倾向性的、负面的、非理性的信息流入校园网络,并且迅速传播,进而促使校园网络舆情向复杂的方向演变。可见,构筑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体系意义重大。

二、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建设的基本思路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结构、特点、行为、动态、原则、规律以及系统间的联系,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是把研究和处理的对象看作一个整体系统来对待,系统论的主要任务就是以系统为对象,从整体出发来研究系统整体和组成系统整体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说明其结构、功能、行为和动态,以把握系统整体,达到最优的目标。高校网络信息的方式、收集、研判和反馈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建设的四个层面,形成一个系统。

(一)掌握高校舆情的传播方式是前提

在网络时代,高校舆情的传播途径虽然多种多样,但主要还是互联网络为主的媒体形式,高校舆情是师生们依靠网络的多载体、多渠道和多方式来表达和传播的。今后以网络传播舆情的途径还会进一步拓展和丰富,目前传播舆情的主要途径有:1.即时通讯。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是当前被广泛使用的聊天工具,其特点就是互动性强,具有实时交流信息的功能。2.电子公告板 即BBS。BBS是目前网民参与讨论、表达意见的主要场所之一,这些论坛也侧面反映了网民的思想动向与意见倾向。3.网络新闻的评论区。4.微博、博客(Blog)、QQ空间。微博带人民进入“自媒体时代”,被誉为“平民媒介”,通过平台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展现自己、经营自己的场所,重构了人们的话语权。5.电子邮件。E-mail是人们沟通意见的重要传播途径。6.播客,自助广播,是一种全新的广播形式,它颠覆了被动收听广播的方式,使听众成为主动参与者。7.维客。维客站点允许多人同时任意地浏览、创建、更改网站上的页面,从而进行舆情的交流和传播。8.网上调查和签名。网上调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网络舆情情况。9.网络电台。10.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这些都为舆情的形成和表达提供了新的途径,对舆情也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网络舆情的信息汇集机制是基础

网络舆情的收集是舆情分析、处理的先决条件,也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信息应对机制的基础。因此,多方面、多视角的舆情信息的采集与管控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中应有之题,为解析、研判、管理舆情信息及反应机制提供了重要基础。

构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信息汇集机制制度设计,一是要建立完善合理的信息汇集机制,确保信息汇集进程中信息资源的可靠性与系统性,及时发掘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监控重点、管理盲区及危害信息的苗头。二是在网络信息征集进程中要抓住网络舆情的主要矛盾,有重点、分主次的进行搜集与整理。三是要把握好信息数量庞杂、千头万绪导致征集及分析工作难度系数高的特点。

(三)网络舆情的信息研判机制是关键

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是舆情处理机制的关键环节,也是网络管理的重要依据。只有在科学应用网络舆情管理理论、途径和手段的基础上,系统针对汇集的舆情信息进行分析、整理、研判,进而厘清纷繁复杂的关系,才能确保准确抓住高校网络舆情所反映出来的基本态势及本质内容。所以,舆情信息解析的质量越高、越准确,其对于之后的高校信息安全管理及指导决策的合理性的影响越大。

高校网民基数庞大,学生思维敏捷、涉猎广泛导致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庞大、交织、复杂。在分析信息的进程中,要注意以下三方面问题:第一,要深度挖掘舆情事件,寻根溯源挖掘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根源性问题,为之后解决同类或相近问题提供切实、有效、可行的处理方法;第二,在庞杂的分析进程中要善于抓问题主要矛盾,厘清事件发生的关键及态势,发挥提纲挈领的作用;第三,在分析进程后端,要善于预测事件发展趋向,进而为舆情危机的发生及处理、预防提供前提。

(四)网络舆情的信息反馈机制是保障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的重要环节,如果没有健全的舆情反馈机制,网络舆情的处理得不到交流和沟通,舆情的送达会严重滞后,如延误最佳时机将产生严重后果。合理的反馈是高校建立网络舆情监管机制的重要一环,要保证网络监管信息的有效传达,就必须建立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反馈制度。

舆情监管组织体系必须确定每一位舆情管理人员的职责分工,通过反馈机制对网络安全进行及时回馈,再通过一系列的手段保障反馈信息畅通无阻。只有高效的反馈机制才能够使每个人的信息与意见及时地反馈给监管部门,进而提高网络舆情监管部门的监管质量,这也是实现高效管理的必要方式,能够及时地处理到潜在的危机,维护高校的稳定、安宁。

三、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建设的具体措施

为了更好地管理网络环境,对高校网络进行舆情监控,在遇到特殊舆情或情况时,网络监测机制应该采取应急措施,及时处理突发现象。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建设应重点做好以下措施:

(一)加强舆情信息收集联动机制,形成常态化

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是舆情应对机制的基础环节和先决条件。预防性地捕捉苗头性、倾向性、敏感性、群体性的舆情动态,是化解舆情风险的必要举措。在网络舆情的潜伏和初发阶段,如能及时地在源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能使网络舆情总体上平稳、有序。这就需要加强舆情的收集,形成常态化的信息收集联动机制,及时、迅速、高效的将负面信息扑灭在萌芽期。

舆情信息的捕捉与筛查需要构建起一套集设计科学且覆盖全面的舆情收集报送工作体系。当下,高校可以建立集信站制度,在明确分工责任的前提下,构建起具有联动性且报送快速有效的三级网络舆情收集工作体系(学生群体-院系-学校)。一旦出现突发事件或敏感信息,就可通过学生—院系—学校三个层面进行舆情收集工作,收集全面的校园网络舆情。此外,应鼓励高校的大学生自愿加入到学校的网络保护系统中,做一些志愿帮助工作,以维护校园网络的干净、安全。

(二)健全上下两级舆情报送系统,形成规范化

高校舆情的监管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强化报送时效、提高响应速度,可以有效地提高舆情监管。高校能否及时地在敏感信息出现后及时控制势态发展至关重要,高校可以构建网络舆情两级报送系统,以提高高校网络舆情监控能力。

所谓高校网络舆情两级报告系统,指的是为了上级监管部门和学校之间紧密联系而建立的报送体系,它主要由学校和教育监督部门进行管理。

首先,在发生重大的网络事件时,学校要向当地的教育管理部门进行报告;其次,高校应该通过多方面收集一手信息,采取一定的措施稳定学生的情绪,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再次,管理部门要及时对舆情进行正确指导,及时的表态,实行有效的控制,掌握事件的主导权;最后,在对高校的网络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之后,就需拿出合理的应急措施和实施方案,对于学生们的意见予以回复和反馈,增加网络监管的有效性,并及时总结实际经验。

(三)提升管理培训打造工作队伍,形成长效化

很多高校的网站管理多由教师兼任,通常没有受过专门舆情管理培训,这就制约了校园网络舆情引导质量及水平的提高。因此,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舆情工作队伍是建设高校舆情应对机制的重要保障。

应选拔、吸纳一些有政治素养、网络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来引导学生正确的网络评论方向;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持续提高其网络管理技能,进而使其成为既有过硬的网络维护技术,同时又具备一定预见性、敏感性的舆情信息管控人才,推动其综合应对素质的全面提高,不断提升工作实效性。

高校也要提高对网络舆情管理人员的重视,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还需为其建立有效的激励奖惩机制,提高其工作的效率及主动性。从顶层设计层面加强舆情工作队伍的基础建设。

(四)提升信息安全技术保障能力,形成生态化

网络舆情是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舆情传播方式。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网络舆情发展的根基和催化剂。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高校进行网络舆情信息监管提供了多方面的可能。

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任务艰巨,主要体现两个方面,第一,平台自由、开放,相关舆论的来源存在不可追溯性;第二,舆情管理人员无法保证全时段的监控,不间断实时监控不现实。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应答这些困难创设了依托。与互联网相结合的网络舆情监管体系在信息过滤等方面智能过滤,显著地降低了人力成本,在为高校创设了安全、稳定、舒适的求学环境的同时,有易于健康信息的有效传递,有利于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强化高校舆情引导文化环境,形成养成化

治标方面:打造网络文化平台。高校网络文化传播平台的建立有利于校园网络文化的传播、校园文化和知识的碰撞、高校舆情的管理和把控。高校可以凭借校园网络文化传播平台建立打造健康积极的高校网络文化舆论氛围。高校在建立校园网络文化传播平台时应把握好重点。第一点是要找准高校网络平台的互动功能定位。第二点是重点把控高校网络文化的意见领袖。在高校网络文化环境中,意见领袖借助交流传播活动,发表专业意见、引导舆论走向,最终促进公共意识的形成。培养高校网络文化的意见领袖,通过吸纳大批道德高尚、作风严谨的青年力量汇入到高校网络文化生态的建设进程中,为高校搭建更有价值的青年交流、发展平台。

治本方面:培育大学生媒介素养。高校应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通过课堂教学、组织活动等形式加强学生的网络媒体理论教育,培养大学生判断媒体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媒介素养是指引学生群体有序的投身于网络舆情的实践活动的合理路径选择。大学生可通过表达活动认知到参与、有序表达实践层面的意义。在实践中形成社会责任感,提升理性研判能力,培养高尚的网络自律价值观及过硬的媒介素养。为以后高校学生步入社会,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成为肃清网络不正风气,保障网络健康生态的强大助力。

四、结束语

高校要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不断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集信机制、规范舆情的报送机制、建设舆情的工作队伍、提高舆情的监控技术、形成健康的网络舆情生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同时,从拓展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渠道,引导大学生有序参与网络政治实践、培育其媒介素养,引导他们客观、理性地看待高校网络舆情。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任重而道远,值得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本文刊登于《中国信息安全》杂志2018年第11期)

声明:本文来自中国信息安全,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