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摘要】“持久性网络训练环境”(Persistent Cyber Training Environment, PCTE)是由美国网络司令部(USCYBERCOM)主导开发的云端网络靶场及综合训练平台,其建设旨在支撑美军“持续交战”(Persistent Engagement)与“前沿防御”(Defend Forward)的网络战战略。作为“联合网络作战架构”(Joint Cyber Warfighting Architecture, JCWA)的核心组成部分,PCTE为网络任务部队(Cyber Mission Force, CMF)提供从单兵技能保持、团队资格认证到实战任务预演的全层次模拟训练支持。该系统借助高仿真网络模拟环境、自动化对抗力量生成与评估体系,显著提升美军网络作战的持续战备与实战能力。
PCTE项目自2016年启动以来,历经多轮快速原型开发和版本迭代,已于2020年进入初始运行阶段。在2019至2026财年期间,该项目获得持续预算支持,尤其在2025财年后预算大幅增加,用于支撑大规模环境扩展与人工智能(AI)技术集成。通过云原生架构、微服务及商用技术,PCTE实现了跨安全域(非密/机密/绝密)训练资源共享、超3000个虚拟机的高保真网络战场仿真,以及AI驱动的威胁模拟和训练评估自动化。
目前,PCTE已深度嵌入美军日常训练、院校教学(例如空军第39信息中队)及大型演习(如“网络旗帜”Cyber Flag)中,服务用户规模达数千人,支持分布式联合战斗训练与任务演练。随着2026财年进一步投入,PCTE正积极推进人工智能辅助功能(如自动化“红队”攻击生成与智能评估)和跨域混合云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未来网络作战训练体系奠定坚实基础。本报告系统梳理了PCTE的战略定位、预算投入、技术能力、建设历程、产业生态与应用成效。
目录
- 1 战略意图与作战赋能
- 1.1 支持“持续交战”/“前沿防御”战略的角色
- 1.2 对CMF全频谱作战训练的支撑
- 1.3 与联合网络作战架构(JCWA)的集成关系
- 2 预算投入与经费分析
- 2.1 2019–2026财年预算分配总体情况
- 2.2 预算重点:2025–2026财年经费使用与人工智能集成
- 2.3 《大而美法案》AI拨款(2.5亿美元)与PCTE的关联
- 3 技术体系与核心能力
- 3.1 架构设计:开放云框架与微服务结构
- 3.2 核心能力:高保真环境仿真与多域无缝接入
- 3.3 智能化与自动化演进:AI红队与评分机器人
- 3.4 与JCWA其他组件的集成进展
- 4 发展历程与版本演进
- 4.1 项目启动与关键节点(2016–2019年)
- 4.2 从原型开发到v1.0部署(2019–2020年)
- 4.3 持续迭代与功能深化:v2.0至v4.0的演进
- 4.4 2024年采购模式转变与未来展望
- 5 采购模式与产业生态
- 5.1 重大合同:“Cyber TRIDENT”框架协议与9.57亿美元投入
- 5.2 主承包商与技术供应商体系:陆军PEO STRI与产业协作
- 5.3 商业云与仿真技术集成:RCS节点与平行仿真应用
- 6 应用体系与发展路径
- 6.1 军种院校系统集成:网络训练课程全面接入PCTE
- 6.2 演习支撑与国际合作:PCTE在大型演训中的应用
- 6.3 发展路径:智能化应用、跨域扩展与用户增长
- 7 结论
【1 战略意图与作战赋能】
1.1 支持“持续交战”与“前沿防御”战略的角色
美国《2018年网络战略》确立了“前沿防御”(Defend Forward)与“持续交战”(Persistent Engagement)的作战理念,强调应在对手发动网络攻击之前,主动进入其网络空间展开持续性对抗。贯彻该战略要求网络部队具备“持续作战、持续备战”的能力。PCTE正是实现这一能力的关键基础设施:它提供一个持续可用的仿真作战环境,使网络战士能够在不断训练中提升技能、验证战术,并同步执行实战任务,从而满足“持续交战”对作战节奏的高强度要求。正如美国网络司令部一线指挥官所指出的,在持续交战背景下,部队“不可能拥有整段的训练空档”,实战与训练必须同步进行。PCTE通过构建永久在线的虚拟网络靶场,使作战单元能够在执行任务间隙随时开展编组训练,实现“随接随练”,将训练真正融入日常作战流程。该能力对落实“前沿防御”同样至关重要——作战人员可借助PCTE模拟敌方网络环境,提前在模拟“前沿”场域开展进攻性演练,检验“防御前移”战术手段,识别薄弱环节并加以改进。总体来看,PCTE作为“持续交战”理念的核心赋能平台,有效锻造了美军网络部队的持续战备与实战能力,使其能够在网络空间保持攻势态势与战略主动权。
1.2 对网络任务部队(CMF)全频谱作战训练的支撑
PCTE直接响应美国国防部对网络任务部队(CMF)的系统化训练需求,覆盖从单兵技能维持、小组协同演练到整建制部队联合演习的多层次训练场景。该平台使得网络司令部能够为CMF提供统一的联合训练支持:个人可进行日常技能训练与进阶提升,任务小组可开展协同攻防演练,而部队层面则可实施跨军种、跨机构的大规模网络战役演习。在PCTE投入使用之前,各军种网络部队训练环境相互孤立,缺乏统一标准与共享资源,难以支撑高水平联合训练。PCTE通过云架构整合原本分散的训练资源,允许多军种、多地域人员接入同一平台,依托共享靶场和训练模块开展协同演练。例如,在2020年“Cyber Flag 20-2”网络防御演习中,来自5个国家超过500名人员依托PCTE在25个虚拟靶场上实施分布式对抗,成功克服地理限制与疫情影响。在更高层级上,PCTE还支持整建制任务部队的认证训练。2021年,美军首次通过PCTE完成对网络国家任务部队(CNMF)的“全谱网络任务编队”实战化演练与认证,内容包括进攻、防御及信息作战等多个维度。正如CNMF指挥官乔·哈特曼少将所言:“若要像任务编队一样作战,就必须以任务编队的形式进行训练和认证。”PCTE使得网络司令部能够在平时即按实战标准检验和认证任务部队,确保其达到执行全谱网络行动的能力要求。此外,PCTE不仅提供高仿真网络战场环境(详见后文),还支持训练全过程的数据记录与多维度评估,为个人与团队能力测评提供客观依据,并通过自动化评分与复盘辅助参训者精准改进。借助PCTE,CMF部队得以在逼真的实战环境中系统锤炼从网络防御、威胁猎杀到进攻性行动的全谱系作战能力。
1.3 与联合网络作战架构(JCWA)的系统集成关系
图1:联合网络作战架构(JCWA)概念图。PCTE作为五大核心组成之一,与联合指挥控制(JCC2)、统一平台(UP)、通用访问平台(JCAP)和传感器/工具等协同运行。该架构强调各组件间的数据互通和功能集成,以提供完整的网络作战能力。
PCTE是美国网络司令部所提出的“联合网络作战架构”(JCWA)中的五大核心组成部分之一。JCWA旨在构建跨军种、跨功能的一体化网络战体系,其要素包括联合网络指挥与控制(JCC2)、统一平台(UP)、联合通用接入平台(JCAP)、网络作战工具与传感器系统,以及训练环境(PCTE)。作为该体系中的专用训练支撑子系统,PCTE需与其它作战组件实现深度集成与功能协同,以达成“训战结合、即训即用”的建设目标。
按照美军规划,PCTE须与JCWA框架内的作战工具及任务平台实现互操作,使受训人员在模拟环境中使用与实战一致的软件工具、数据流和情报资源,从而确保训练内容可直接迁移至实战场景。例如,在PCTE演练中,参训人员可调用统一平台(UP)提供的情报支持与作战功能,依托JCC2的通用态势感知界面实施指挥控制演习,并接入JCAP所提供的网络访问与目标环境数据。这一切都建立在PCTE与各系统间标准化的接口与数据互通基础之上。
截至2024财年,美军已持续开展PCTE与JCWA其他组件间的集成测试。据美国网络司令部报告,在2024年度多项演习中,已对PCTE与JCWA部分功能模块的互联互通性进行了初步验证。在2025财年计划中,PCTE运营模块将重点推进与JCC2、JCAP、UP及联合开发环境(JDE)等组件的对接,强化跨系统任务数据共享与联合演练支持能力。这意味着PCTE正从相对独立的训练平台逐步发展为JCWA体系中的有机节点——既为整个架构提供训练赋能,又借助JCWA的指挥、情报与工具资源反哺自身训练仿真水平。
这种深度融合旨在实现网络作战人员“训练即实战”的能力生成模式,最大程度缩短从训练到实战的适应周期。但也应注意到,美国政府问责局(GAO)曾指出JCWA内部各系统之间的互操作目标尚未完全明确和细化。为此,美国网络司令部于2021年制定了JCWA跨组件互操作性目标与治理架构,明确各负责单位的职责分工,以加速PCTE等要素与整体架构的融合进程。
总而言之,PCTE在美军网络作战体系中同时承担“训练赋能平台”和“体系集成枢纽”的双重角色:既支持“持续交战”战略下部队实现高频次、高仿真、嵌入实战节奏的演训活动,又通过纳入JCWA体系,使训练环境成为网络作战系统的有机延伸,从而提升整体作战机制的有效性和连贯性。
【2 预算投入与经费分析】
2.1 2019–2026财年预算分配总体情况
自2019财年正式进入工程研制阶段以来,PCTE项目持续获得美国国防预算的有力支持,研发经费呈稳步增长态势。在2019至2023财年期间,其年度预算从约5281.7万美元逐步提升至约5546.3万美元。自2024财年起,随着项目进入规模化扩建与实战化部署阶段,预算出现显著跃升,至2025财年达到峰值约1.49亿美元(详见表1)。2026财年虽预算申请额略有回调,但仍维持在约1.25亿美元的高位。
表1 汇总了2019–2026各财年中PCTE项目在四大分项上的预算分配情况(单位:万美元):
财年 | 活动管理 (Event Mgmt) | 环境运营 (Env Ops) | 物理连接 (Connectivity) | 测试评估 (T&E) | 合计 |
2019 | 2,340 | 1,340 | 1,050 | 552 | 5,281.7 |
2020 | 2,560 | 1,340 | 1,060 | 250 | 5,210.2 |
2021 | ≈2,650 (估) | ≈1,300 (估) | ≈1,100 (估) | ≈300 (估) | 5,357.8 |
2022 | ≈2,720 (估) | ≈1,300 (估) | ≈1,150 (估) | ≈300 (估) | 5,469.7 |
2023 | ≈2,800 (估) | ≈1,300 (估) | ≈1,200 (估) | ≈350 (估) | 5,546.3 |
2024 | △转入新框架 | △ | △ | △ | ≈11,498.0* |
2025 | 8,475.1 | 1,019.0 | 5,179.4 | 241.0 | 14,914.5 |
2026 | 7,233.2 | 817.2 | 4,153.7 | 293.0 | 12,497.1 |
注:2019–2023为实际执行预算,2024年起PCTE预算转由美国网络司令部统一管理,实际投入增至约1.1498亿美元(含扩容经费)。2025–2026财年为申请额(以当前美元计)。2021–2023年分项数据为基于总预算反推估计值,实际存在小幅差异。
从表中可见,“活动管理”(涵盖平台研发与演训管理)和“物理连接”(涵盖区域节点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始终占据预算主体。例如2019财年上述两项分别占2340万和1050万美元,合计超过总预算三分之二,反映出项目初期以核心功能开发与基础组网为重点。“环境运营”(用于构建和更新仿真训练内容,如蓝/红/灰/绿方网络拓扑、工控系统模拟等)预算保持稳定,年均约1000–1300万美元。“测试评估”用于系统集成、验证校验(V&V)和作战测评等,占比最小,通常为数百万美元量级。
需特别指出,2024财年预算管理权由陆军移交至美国网络司令部后,当年实际预算大幅增至约1.15亿美元,较原规划5600万美元提高一倍以上。2025财年继续跃升至约1.49亿美元,其中“活动管理”一项即达8475.1万美元,主要用于扩展平台功能与提升训练能力。2026财年预算总额虽有所回调(约1.25亿美元),主要因平台主体扩容已于2025年基本完成,但同年仍安排7233.2万美元用于人工智能集成等新能力开发,标志着PCTE建设重点正从“平台搭建”转向“智能增强”。
2.2 预算重点:2025–2026财年经费使用与人工智能集成
2025与2026财年是PCTE实现能力跃升和技术迭代的关键阶段,两年拟投入合计约2.74亿美元,重点聚焦于以下方面:
训练容量扩展与用户支持提升:2025财年“活动管理”经费中相当部分用于增强CMF作战与战备支持能力,包括推进PCTE在各军种院校的培训应用、优化CMF岗位资质培训流程(JQR)、强化任务演练功能等。平台将升级以支持更多并发用户、更复杂想定和更快速的环境部署。同年“物理连接”经费(约5179万美元)将用于扩展基础设施,包括在密级网络域部署可伸缩节点、提升非密域区域计算存储(RCS)容量、加强跨级网络传输带宽等。至2025年,PCTE预计可支持4500+并发用户,管理近10万台虚拟机和超过4PB训练资源,规模较前期成倍增长。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能力嵌入:2026财年预算突出体现对AI与自动化功能的大规模投入。约7233万美元的“活动管理”资金将用于开发以下智能训练支持功能:智能帮助台、快速靶场生成(Auto Range Generation)、高级流量模拟、自动化假想敌(自动OPFOR)等。这些能力可实现动态逼真的网络攻击流量生成、自适应红队对抗和训练效果智能评估。例如,依托机器学习构建的“评分机器人”可自动评估操作有效性并生成反馈,减轻导调负荷;AI“红队”可根据受训方行为实时调整攻击策略,提升对抗真实性和挑战性。该类投入响应了美军“以AI加速训练周期”的指导思想,2026财年将开展相关功能试点,为全面智能化训练奠定基础。
跨域混合云与安全增强:2026年“物理连接”经费(约4154万美元)将用于扩展跨密级(非密/机密/绝密)混合云基础设施容量与安全性。重点包括依托国防部及商业云传输服务优化跨域数据交换、将PCTE物理节点拓展至各军种训练站点、支持跨域云部署模式等。此举将推动PCTE实现从NIPRNet、SIPRNet到JWICS的跨密级统一云训练环境,大幅提升想定、脚本和情报数据在不同安全域间的复用效率。例如,在非密域开发的训练要素可快速迁移至高层级密网实战演练中使用,缩短高密级训练准备周期。同时,跨域云能力也为AI功能的部署与运行提供必需的大规模数据处理和高性能计算环境。
总体来看,2025–2026财年预算表明PCTE建设重心已由“基础设施构建”转向“智能质量提升”。前期投入以网络与基础功能为主,现阶段则聚焦于训练效能强化,通过AI与云扩展实现更智能、高效和广域的训练支持能力。
2.3 《综合拨款法案》AI专项拨款(2.5亿美元)与PCTE的关联
2023年底,美国国会通过的2023综合拨款法案(被广泛称为“大而美法案”)中包含对人工智能与网络作战能力的大规模资金授权,其中美国网络司令部获直接拨款2.5亿美元用于人工智能相关项目。该资金与PCTE项目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
首先,这项拨款为PCTE人工智能集成提供了重要资金保障。如前所述,PCTE在2026财年申请约7233万美元用于AI研发,约占该专项拨款的29%。可推断,“大而美法案”所授权部分经费将用于支持PCTE开发智能红队、自动评估及环境自动构建等功能,满足网络部队对高阶训练形态的需求。此举实质上缓解了PCTE在AI试点方面可能面临的预算约束,为智能化升级铺平道路。
其次,2.5亿美元AI专项投入反映了美国决策层对网络训练现代化的高度重视。该资金虽同时覆盖DARPA高级项目、网络态势感知等其他方向,但PCTE被纳入支持范围,表明立法机构已将网络训练环境视为与攻防武器、AI技术研发同等重要的投资领域。国防部人工智能投资正向训练与人机协作倾斜,该法案的通过预示未来十年美军网络训练将与AI技术深度融合。PCTE因而成为AI赋能军事训练的示范项目,例如借助该资金采购商用AI技术、与工业界和学术界联合开发智能训练系统等,保持平台技术前沿性。
最后,如此大规模的专项拨款也可能对PCTE提出更高的绩效约束与跨项目协同要求。国会与国防部可能期望PCTE的AI功能开发与联合人工智能中心(JAIC)等相关项目形成协同,避免资源重复。PCTE项目管理团队需明确里程碑,充分证明该资金投入的有效性,从而客观上推动其更快产出如自动化红队、智能辅助教学等可见成果。
总之,“大而美法案”的2.5亿美元AI拨款为PCTE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中期资金支持,不仅缓解了预算压力,更使其成为美国军事AI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巩固了PCTE在美军网络战体系中的地位,也预示着其未来发展将与AI技术深度融合,实现训练环境的全面智能化演进。
【3 技术体系与核心能力】
3.1 架构设计:开放云框架与微服务结构
PCTE采用基于云原生的开放架构与现代软硬件技术体系,确保系统具备高度可扩展性、持续可用性与敏捷迭代能力。其基础设施依托私有云(VMware Cloud Foundation, VCF)构建,通过虚拟化与容器化技术将训练环境部署于分布式云节点,实现资源的统一池化与弹性伸缩。VCF提供冗余网络路径与高可用组件,杜绝单点故障,保障即便在演习高峰时段平台仍可持续稳定运行。该云架构赋予PCTE快速扩容能力:预置配置模板可在训练需求增长时自动部署额外计算与存储资源,近实时支撑新训练场景或大规模用户并发接入。例如,在某次联合演习中,PCTE借助模板化扩展迅速增配服务器节点与网络带宽,确保了上千名人员参演时的流畅体验。
软件层面,PCTE广泛采用微服务与模块化设计理念。其功能组件——如事件调度、环境构建、用户管理、评分反馈等——彼此解耦,以容器化微服务形式运行于集群环境中。该结构支持各模块独立升级与新功能灵活插拔。项目办公室遵循DevSecOps流程,推行持续迭代机制,每年发布多轮增量式功能更新,避免传统大版本集成导致的交付延迟。例如,自v1.0正式发布以来,PCTE平均每半年推出一次主次版本更新(如v2.0、v3.0等),其间穿插多个小版本优化与问题修复。这一敏捷模式使平台功能得以快速演进。
PCTE还大量集成商用现成产品,包括VMware虚拟化套件、开源容器编排工具(Kubernetes Tanzu)、商用防火墙及DevOps工具链等,既降低开发成本,又提升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VCF内置的微分段网络与防火墙策略确保各训练租户间严格隔离,防止越权访问;容器化技术则增强平台弹性,可针对特定演训需求快速部署定制化应用(如临时加载专用仿真镜像)。总体而言,PCTE通过“云平台 + 微服务 + COTS”的技术架构,构建出松耦合、高弹性、易扩展的系统底座,为承载大规模用户与多样化的训练任务提供坚实基础。
3.2 核心能力:高保真环境仿真与多域无缝接入
PCTE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构建高度逼真网络作战环境的能力。平台可模拟涵盖蓝军(防御方)、红队(攻击方)、绿网(中立/公网)、灰网(第三方)的完整网络拓扑,甚至复现工业控制系统(ICS/SCADA)等专用网络环境,极大提升训练情境的实战贴合度。例如,在2020年某次大型演习中,PCTE部署了25个互联虚拟靶场,包含超3000台虚拟机与4000个模拟网站,重现了航空燃油供应系统、电力电网与空管雷达等关键基础设施的IT/OT网络流量与设备行为。这些虚拟环境中部署了完整的Windows域、多种主流操作系统与应用,35个用户工作站模拟日常办公行为(如网页浏览、文档传输等),生成逼真背景流量,使参训者能够在接近真实的网络噪声中识别异常、处置复杂攻击。
平台还支持环境的快速重置与复用:训练结束后可自动恢复网络初始状态,确保每次训练始于洁净环境;场景与配置可保存为模板并纳入资源库,供后续演习调整与重用,从而实现训练内容的高效积累与迭代。截至2023年底,PCTE已积累数百套真实网络场景及超过144TB的训练资源,可随时调用(如调取以往针对特定APT威胁的演习场景用于新编队训练)。
另一项关键能力是实现多安全域(跨密级)无缝接入。PCTE在设计之初即考虑跨非密、机密、绝密网络的一体化部署需求,并通过严格的网络分段与身份认证机制满足安全合规要求。目前,PCTE已实现在NIPRNet(非密)、SIPRNet(机密)和JWICS(绝密)网络中的全资质运行。2021年,网络司令部在一次任务部队认证演习中,同步使用了部署于非密和机密网络的PCTE实例,实现多地部队跨密级联动训练。美国海军陆战队与空军网络院校也已分别通过SIPRNet和NIPRNet接入PCTE用于日常教学。
随着2025年后跨域混合云能力的强化,PCTE将进一步支持多域间资源调度与数据合规交换:例如在机密域发起演习时,可引入非密域生成的训练数据或AI模型,且不违反隔离规定;学员在不同密级网络中使用PCTE时,可获得一致的操作体验与界面功能。这种多域接入能力对网络作战训练至关重要——许多涉及敏感情报或恶意代码的战术需在高密级环境中演练,而PCTE提供同一平台下的跨域解决方案,实现“全域一体化”训练支撑,在保障安全性的同时显著提升训练连贯性与操作便利性。
3.3 智能化与自动化演进:AI红队与评分机器人
在PCTE的技术演进中,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正逐步成为核心能力。首要体现在自动化威胁模拟与对抗红队功能上。传统演习依赖真人红队,规模与频率受人手限制,而PCTE正引入AI驱动的自动红队模块,可根据参训者行为实时调整攻击策略,扮演高度自适应的对抗角色。2020年后,PCTE已具备初步自动化对抗力量(Auto-OPFOR)功能:可对防御操作做出动态响应,并结合近实时威胁情报更新战术,提升对抗真实感。未来版本将进一步利用机器学习构建攻击流量模型,模拟高级持续性威胁(APT)行为模式,使学员获得与真实黑客交锋的体验。同时,PCTE持续开发自动化流量生成技术,在既有常规办公流量模拟基础上,新增系统管理员操作、远程连接、横向移动等复杂行为模式,营造更丰富的背景网络活动,这些均需依赖AI对海量网络行为进行建模与生成。
另一智能化重点是评分与指导的自动化。PCTE内置“评分机器人”(Assessment Bots),可自动评估学员在训练中的操作表现。例如,在空军第39信息中队课程中,PCTE已能自动评判学生攻防练习结果,并向教官反馈。若学员未通过某项任务,系统可记录操作全程并支持回放复盘,协助教官与学员共同分析错误。自动化评分显著减轻教员负担——以往手工批改网络挑战答案与分析日志极为耗时,如今教员可更专注于教学内容设计。此外,自动化评估还提供量化指标(如处置某类攻击的平均耗时、成功率等),帮助指挥官掌握部队战备水平。随着AI技术深化,评分机器人将逐步具备语义理解能力,提供个性化训练建议与纠正指导,成为“虚拟教练”。事实上,PCTE 2026财年计划中已明确探索“帮助台自动化”,可视为智能教学助手的一种形态,实现学员问题的实时响应与引导。
综上,智能化赋予PCTE“以机助人”的新质效能:AI红队与流量生成提升对抗真实性与挑战性,自动评分与指导则优化训练反馈效率与精准度。这些能力共同将PCTE推向不仅具备规模优势、更拥有认知能力的智能训练平台,助力网络部队实现“训战一体、知己知彼”。
3.4 与JCWA其他组件的集成进展
如第1.3节所述,PCTE需与“联合网络作战架构”(JCWA)的其他核心组件实现深度集成与功能协同。技术层面,这要求PCTE通过标准化接口与JCC2、JCAP、统一平台(UP)、联合开发环境(JDE)等系统进行数据交换与服务调用。截至2024年,相关集成工作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1.与联合指挥控制(JCC2):JCC2提供统一网络态势感知与指挥功能,PCTE正推进与其在训练管理信息层面的对接。例如,演习中PCTE可从JCC2获取实时威胁情报与任务指令,动态注入训练场景,保持演训与实战态势同步;同时,PCTE向JCC2输出训练评估数据,支持指挥人员在JCC2界面查看部队训练进展与效能。
2.与联合通用访问平台(JCAP):JCAP为网络作战提供统一访问控制与目标数据服务。PCTE环境运营模块在2025财年预算中明确强调与JCAP数据结构的集成,这意味着PCTE演练中的模拟目标与资产可与JCAP真实目标库映射。例如,演练中模拟的某关键设施控制系统,可关联JCAP中相应情报条目,增强训练情境的现实相关性。
3.与统一平台(UP):UP聚合多源威胁情报与作战支援工具。PCTE目前已集成UP提供的仿真工具与传感器插件以丰富训练内容,未来计划直接接入UP实时数据流(如恶意IP/域名列表),使学员在训练中可基于真实情报采取行动。2024–2025年度集成测试已将UP列为首要对象之一。
4.与联合开发环境(JDE)及其他工具:JDE为网络武器与恶意代码分析沙箱,也在与PCTE对接中。设想场景为:JDE分析新型恶意软件后,其战术特征(TTP)可同步至PCTE,用于后续演习的检测与处置课目。同样,NSA传感器系统、网络武器库等也正通过JCWA标准接口与PCTE逐步集成,实现“真武器、真环境、真检验”。
尽管进展显著,全面集成仍面临挑战。GAO在2021年指出,JCWA各组件初期缺乏统一的互操作性目标,信息共享机制仍需完善。网络司令部此后已设立JCWA集成办公室并明确权责,加速系统间对接。根据最新预算文件,至2026年,PCTE将在JCWA框架内实现初步深度集成,包括提供统一训练管理界面以调度JCWA相关功能。届时,指挥官可通过单一界面协调训练(PCTE)与作战(JCC2/UP)活动,训练环境与作战环境的界限将进一步淡化。该集成成果将是PCTE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美军网络作战体系整体趋于成熟。
【4 发展历程与版本演进】
4.1 项目启动与关键节点(2016–2019年)
PCTE项目起源于2016财年《国防授权法案》(NDAA)第1645条,该条款明确要求国防部开发一套持久性网络训练环境,以应对网络任务部队日益增长的训练需求。同年,国防部指定陆军仿真训练与仪器计划执行办公室(PEO STRI)担任PCTE项目的总采购与集成牵头单位,体现出美军通过顶层设计与归口管理推进统一平台建设的决心。
2016至2018年间,项目团队在PEO STRI领导下系统开展需求分析与原型设计工作。一项由参联会J6及国防采办与技术局主导的“网络靶场能力评估”(EOA)研究,为PCTE的规划提供了基本框架。在多方军种反馈的基础上,PCTE项目组制定了信息系统能力开发文档(IS-CDD),明确了核心功能与性能指标,并于2019年11月4日通过联合需求监督委员会(JROC)审批,标志着需求阶段正式完成。
2019年12月6日,PCTE成功通过里程碑B(Milestone B)评审,进入工程与制造开发(EMD)阶段。从需求获批到完成里程碑B仅用时一个月,反映出项目前期通过快速原型已积累显著技术基础。事实上,在里程碑B之前,陆军已借助其他交易协议(OTA)机制与工业界合作,开展多轮“能力投送”(Capability Drop)原型测试。这些原型验证了云架构在模拟大规模网络节点时的性能,探索了多地域互联等技术挑战,为后续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体而言,2016–2019年间,PCTE在顶层设计和技术验证方面取得关键进展。从国会授权、牵头单位确立,到需求审定、原型验证与里程碑B通过,这一系列步骤体现出“敏捷启动”的特征。美军能够快速推进,一方面源于网络训练短板的迫切需求,战略动机明确;另一方面也得益于OTA等创新采办模式和各军种专家的高度参与,显著压缩了开发周期。至2019年底,PCTE已进入全面工程开发阶段,为后续版本迭代奠定坚实基础。
4.2 从原型开发到v1.0部署(2019–2020年)
进入工程与制造开发阶段后,PCTE版本迭代明显提速。2020年第二季度,PCTE v1.0正式发布并投入生产环境,标志着平台初步形成初始作战能力(IOC),可支持网络任务部队(CMF)开展基础训练。
为加速v1.0交付,项目采用“持续原型—持续交付”策略。自2019年起,陆军网络训练项目办公室通过多次“能力投送”(Capability Drops, CD)向网络司令部交付功能逐步增强的原型系统。每轮CD均引入新模块或性能改进,经小范围用户测试并收集反馈后融入下一版本。例如,CD1提供基本团队训练想定编排功能,CD2扩展用户管理与内容共享能力。这种渐进式交付策略使v1.0在发布前历经多轮实测,显著降低部署风险。
2020年初,v1.0部署恰逢新冠疫情暴发,反而突显了PCTE的分布式训练价值。传统大规模演习难以集中开展,而PCTE作为在线训练平台支持了远程协同演练。2020年6月,美国网络司令部首次依托PCTE全程以虚拟方式实施“Cyber Flag 20-2”演习,来自五眼联盟及美国多地的500余名人员通过平台客户端实现协同对抗。该演习连续运行两周,未出现重大故障,验证了v1.0的实用性与可靠性。网络司令部官员评价PCTE提供了“全新的训练模式”,使高频次、大规模演习成为可能。
v1.0的核心功能包括:用户登录门户和演练编排界面、个人与团队级训练支持、标准化内容库与课程模板(各军种开始上传自有训练模块),以及多个区域计算存储(RCS)节点,使用户可从不同地理位置接入。在架构层面,v1.0奠定重要基础:采用云容器技术实现弹性伸缩,以微服务实现功能模块化,并完成与既有网络靶场(如陆军持久性网络训练设施)的初步集成。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演习为PCTE改进提供大量数据。项目办公室在“Cyber Flag 20-2”中收集了相当于平常六个月的数据量,用于识别系统瓶颈与用户需求(如环境部署耗时、界面友好性等),并快速反馈至后续版本规划。
总之,2019–2020年间PCTE实现了从概念到实战应用的跨越。v1.0的成功交付与演习验证,使其获得用户认可与高层支持,为后续持续投入与升级建立信心。
4.3 持续迭代与功能深化:v2.0至v4.0的演进
在v1.0基础上,PCTE进入持续功能增强与规模扩展阶段。v2.0于2020年第四季度发布,被视为实现项目初衷的关键里程碑。该版本支持CMF标准化训练与评估,意味着各军种网络部队可基于统一平台开展日常训练与资格认证,改变以往各自为战的局面。v2.0重点增强了对培训评估标准(如JQR)的支持,新增课程管理与进度跟踪功能,提升训练管理规范性,同时解决v1.0用户反馈的问题,真正达到IOC要求。
随后的几年中,PCTE持续推行“小步快跑”迭代策略。至2022年,项目已推进至v4.0。该版本引入多项易用性改进与内容制作工具,使用户更便捷地创建和定制训练场景;同时强化平台管理能力,优化用户与资源管理界面,简化演习调度流程。v3.0至v4.0阶段,PCTE着力提升训练内容的复用性与共享性,提出“模块化训练单元”概念,允许各单位将自建场景打包并分享给他方使用。例如,陆军某旅开发的银行网络攻防场景经上传后,可由空军或海军单位下载并调整使用,显著减少重复开发,促进跨军种经验交流。
在实网互联方面,2021年起PCTE在v3.x版本中增加“硬件在环”(hardware-in-the-loop)选项,支持将物理网络设备(如SCADA控制器)接入仿真环境,提升演练真实感。随着版本演进,部队已能自主使用PCTE开展训练,无需项目团队过多干预。
至v4.0阶段,PCTE已成为功能成熟、用户基础稳定的平台。网络司令部技术主管指出,“PCTE使训练能力实现跃升”,用户数远超预期——原预计最多6000人,而2021年实际注册约9000人,表明各军种接受度广泛。为响应用户增长,PCTE团队仍保持每年两次以上的迭代频率,这一更新速度在军用IT项目中较为罕见,也反映出其采用的OTA、DevSecOps等新型采办与开发模式取得成效。
4.4 2024年采购模式转变与未来展望
2024财年成为PCTE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此前,PCTE研发主要依靠陆军OTA与短期合同推进。2022财年,陆军授予“Cyber TRIDENT”单一招标不确定交付合同(IDIQ,总值约9.57亿美元),由科尔工程公司(Cole Engineering)牵头多家承包商承担PCTE后续开发、集成与运维,标志着项目从原型开发正式转入生产采购阶段。2024财年,PCTE管理权由陆军移交至网络司令部,预算与合同纳入司令部长期计划,意味着项目步入正规化、规模化发展轨道。
未来版本方面,2025财年后的开发重点明确聚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拟发布的v5.0将引入AI驱动的自动环境构建、智能对抗等特性。事实上v5.0开发已于2022年启动,官方表示v5.x系列将集成更复杂的流量生成与更智能的蓝军评估工具。随着2023–2024年AI技术进展,PCTE团队亦探索将生成式AI用于自动剧情生成、强化学习用于红队决策优化等前沿方向,预计2025–2026年版本将初步具备智能教官与智能对手功能,提供个性化实时指导与高自适应对抗体验。
另一发展方向是全面云原生与全球部署。据Broadcom公司披露,至2025年PCTE将支持30,000用户、300,000虚拟机和12 PB内容库。为实现该目标,PCTE将进一步采用云原生技术(如无服务器计算、边缘节点)并整合商用云资源,实现全球多区域协同。2026年计划将PCTE节点扩展至盟国,如澳大利亚已采购PCTE作为国家网络靶场,英国、加拿大等五眼联盟国家也在推进引入谈判。未来的PCTE有望发展成为联盟级训练网络,各盟国节点既可独立运行,亦可接入USCYBERCOM主环境开展联合演练,真正构建跨国网络演习基础设施。
综上所述,PCTE在经历快速立项与原型开发后,正朝着智能化、常态化与国际化方向稳步发展。2024年的管理调整与合同落地为后续建设提供制度保障,而版本路线图的持续演进,则清晰勾勒出其成为“全球网络战训练云”的远景目标。
【5 采购模式与产业生态】
5.1 重大合同:“Cyber TRIDENT”框架协议与9.57亿美元投入
PCTE项目初期主要依托小规模合同和OTA(其他交易协议)模式推进原型开发。随着需求明确与预算落地,2019年底陆军开始筹划以大型整合合同方式承接PCTE后续开发与运维工作。该合同代号“Cyber TRIDENT”(网络三叉戟),预算上限约9.57亿美元,采用单一承包商牵头、无限交付/无限数量(IDIQ)的采购形式。2021年11月,陆军PEO STRI正式将Cyber TRIDENT合同授予科尔工程服务公司(Cole Engineering Services, Inc., CESI)。科尔公司总部位于奥兰多,长期专注于仿真训练系统开发,曾参与PCTE原型阶段工作,此次中标使其成为PCTE后续建设的系统集成主承包商。
Cyber TRIDENT合同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全生命周期覆盖:合同范围涵盖PCTE的开发、集成、部署、基础设施运维、训练内容制作与全流程技术支持,实现研发与运营一体化。相比传统分段招标模式,该合同有助于整体统筹,减少多承包商之间的协调成本。合同周期长达数年,确保承包商能够按计划持续交付能力。
加速技术整合:美军强调Cyber TRIDENT旨在建立更敏捷的技术嵌入机制。早期OTA原型开发虽灵活性高,但缺乏大规模部署的长效机制。该合同允许新技术(如AI模块、新型网络工具)通过任务订单快速集成至PCTE体系,无需重新招标。例如,自2022年起,部分DARPA网络项目成果已通过该合同渠道移植至PCTE进行测试,确保平台技术持续前沿化。
资金保障与规模效应:9.57亿美元的合同总额远高于2019–2021年间总投入(约1.6亿美元),为PCTE全面建设提供稳定资金池。在此框架下,硬件扩容与软件改进均可通过灵活订单推进,避免因零散采购审批延误进度。同时,大额合同使主承包商能够组建专业团队并投入基础设施,发挥规模经济效应。例如,科尔公司据此扩充研发团队,与VMware、ManTech等合作伙伴组成联合团队常驻奥兰多,专职支持PCTE建设。
在Cyber TRIDENT框架下,每年通过具体任务订单(Task Order)推进开发。首批订单聚焦完成v4.x与v5.0版本交付,包括用户体验优化、内容库扩展、AI功能试点等模块。合同还涵盖年度系统维护、漏洞修复与安全加固等“活动管理”类支持。总体而言,Cyber TRIDENT已成为PCTE项目运作的核心机制,既稳定了项目预期,也吸引更多先进技术持续融入PCTE体系。
5.2 主承包商与技术供应商体系:陆军PEO STRI与产业协作
陆军PEO STRI作为PCTE的采办主管与合同管理单位,其下属的网络训练产品管理办公室(PdM CRT)具体负责项目执行。产业层面,除主承包商科尔工程(CESI)外,PCTE还汇聚了众多分包与技术供应商,形成多元协作生态:
科尔工程(CESI):主承包商与系统集成商,负责整体架构集成、版本发布与交付。公司在仿真和C4ISR系统集成领域具备丰富经验,是PCTE项目核心技术支撑单位。
ManTech公司:弗吉尼亚国防承包商,PCTE早期合作方之一,专注于网络安全服务,承担PCTE环境安全防护与渗透测试等任务。
SimSpace公司:波士顿网络靶场技术企业,其商用演练系统被部分集成至PCTE,用于复杂场景的虚拟网络构建与竞赛框架支持。
By Light & Metova:联合团队,负责PCTE云架构搭建与微服务开发。By Light侧重网络通信服务,Metova专注软件开发,在早期OTA阶段贡献显著。
VMware公司:提供底层云虚拟化套件(VMware Cloud Foundation),支持PCTE大规模虚拟环境部署,并实现跨数据中心内容同步与容器平台管理。
Colsa公司:阿拉巴马系统工程企业,参与PCTE测试评估、架构分析与部分训练内容开发。
Invictus International:弗吉尼亚咨询公司,协助网络司令部进行需求分析与用户体验研究,为PCTE功能改进提供建议。
Optimal Solutions & Technology (OST):奥兰多IT服务商,参与PCTE项目管理支持与软件质量保障工作。
MITRE公司:非营利科研机构,担任独立测试与红队模拟角色,利用ATT&CK框架等知识协助设计红队脚本与威胁库,确保训练内容贴合实战。
此外,Cyber TRIDENT合同机制允许动态引入其他供应商与技术。例如,美国海军信息战中心(NIWC)团队参与了舰队相关环境仿真开发,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APL)与中佛罗里达大学等学术机构也贡献了研究力量。PCTE项目 thus 形成融合军工企业、大型IT公司、中小型创新企业与学术机构的“产学研用”协同生态,体现美军发展复杂军事IT系统的典型模式。
从技术角度看,多元供应商体系确保PCTE吸收各领域优势资源:商业云厂商提供区域节点(RCS)建设能力;仿真专业公司引入平行仿真等先进理念;网络安全企业贡献对抗脚本与攻击手法知识。各方在主承包商协调下有序协作,推动PCTE持续迭代并保持技术先进性。
5.3 商业云与仿真技术集成:RCS节点与平行仿真应用
作为分布式大型平台,PCTE高度依赖商业云服务支持。其架构设计包含多个区域计算与存储节点(Regional Compute & Storage, RCS),部署于全球不同区域以提供低延迟、高带宽训练服务。虽然具体云供应商未公开,但推测RCS节点可能托管于AWS GovCloud、Azure Government或私有云数据中心,依托商业云技术提供底层IaaS服务。PCTE的广域网通信同样借助商用电信/云服务商的高带宽链路,实现训练流量跨地域传输。2026财年规划明确提及“利用国防部与商业企业在非密、机密和绝密域的传输服务”,表明PCTE深度融合了国防专网与商用网络以实现全球互联。典型案例为2021年海军在科里基地部署PCTE节点时,利用Azure云资源与商用链路扩展至海军内网。随着用户规模增长,PCTE将进一步与云厂商合作,扩展区域节点覆盖,并利用CDN与边缘计算技术提升用户体验。
在仿真技术方面,PCTE引入创新解决方案如“平行仿真”。该技术以真实网络为蓝本,在虚拟空间构建高保真镜像环境,并通过持续迭代实现虚实同步演化,与PCTE的建设目标高度契合。PCTE团队在环境运营模块设计中借鉴了平行仿真思路,以支持更大规模节点并行模拟与复杂行为刻画。例如,PCTE对上百节点Windows域及用户行为的模拟,即体现了并行仿真技术的多层级整合能力。此外,雷神(Raytheon)等企业的虚拟网络训练方案(该公司曾参与PCTE竞标)也为平台所吸收。
总体而言,PCTE的供应商生态体现“军民融合”与“技术集成”特点。美军充分动员商业力量建设军用平台,并积极吸纳业界及盟友的成功经验,形成活跃的产业协作圈。主承包商、专业分包商、云服务商与学术机构共同推动PCTE持续演进,这一模式对复杂军事系统的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6 应用体系与发展路径】
6.1 军种院校系统集成:网络训练课程全面接入PCTE
PCTE平台初步建成后,美国网络司令部系统推进其与各军种网络训练体系的融合。2021年,网络司令部明确提出目标:将PCTE打造为网络任务部队(CMF)的统一训练平台,逐步实现各军种基础与进阶培训向PCTE迁移。空军第39信息作战中队(39th IOS)是典型代表——作为空军防御性网络作战初级培训机构,该中队于2021年起将课程内容全面迁移至PCTE,并引入现役部队的作战模块、实验任务和演练环境。中队指挥官威廉姆斯中校指出,“越早实现全员接入平台,越能更快显现其效益”。通过PCTE,学员在校期间使用的工具和环境与部队实际训练保持一致,实现训战标准统一,有利于毕业后快速融入作战单元。
各军种网络学校采用PCTE带来多方面效益:
其一,显著节省经费与资源。以往各校需独立维护网络实验室,内容更新与环境搭建成本高昂且重复。依托PCTE云平台,学校可直接调用现有演练环境,例如空军院校可使用海军开发的演练模块,实现跨军种资源共享。据39th IOS教员鲁尼恩表示,部队作战经验上传至学校课程,“为纳税人节约大量时间与资金”,避免重复开发。
其二,提升训练质量。PCTE提供丰富场景与自动化评估功能,学员可反复练习直至掌握技能,教员则专注于教学内容而非环境维护。以往军校训练受设备与情报限制,难以模拟最新网络攻击;PCTE可及时引入真实恶意软件与战术,使学员直面实际威胁。
其三,缩短“培训—认证—部署”周期。统一平台使学员技能水平透明可视,部队接收后可直接开展进阶训练或任务资格认证。教官反馈,此举大幅提升基层单位任务训练效率,因新人已在院校接触实战所需的工具与环境。
截至2024年,各军种网络初级课程已基本或正在迁入PCTE。海军信息战训练机构、陆军信息安全学校、海军陆战队及国防信息学院的相关课程均与网络司令部合作接入PCTE模块。网络司令部指定海军牵头联合防御网络课程开发,确保内容满足多军种需求。自2021年起,网络司令部更要求每名CMF成员每年完成一定学时PCTE在线训练(类似飞行员飞行时长制度),体现PCTE在训练考核体系中地位提升。
6.2 演习支撑与国际合作:PCTE在大型演训中的应用
PCTE投入运行后,迅速成为美国及盟国大型网络演习的核心平台,被誉为“五角大楼网络训练的旗舰”。2020年“Cyber Flag 20-2”是首场完全基于PCTE的旗舰演习,此后网络司令部将更多年度重大演习迁至PCTE,并增加演习频次。例如,2020年下半年增办“Cyber Flag 20-3”,2021年起改为每年多次分主题演习,替代以往仅6月一次的模式。这一转变得益于PCTE可复用场景与分布式接入能力,显著降低演习组织边际成本。
除Cyber Flag系列外,PCTE还支撑“Cyber Guard”(网络卫士)、“Cyber Shield”等侧重防御协同的演练,以及“全球闪电”(Global Lightning)军演中的网络环节。在“全球闪电”多战区联演中,PCTE用于模拟网络攻击效果,使网络战得以真实呈现于演习环境,而非仅以“白卡”注记。美国战略司令部在年度“Global Lightning”中增设“Cyber Lightning”环节后,PCTE使参演者切身感受网络攻击对电力等关键设施的影响,大幅提升训练真实性与价值。
截至2024年,PCTE已支持超4000名用户开展各类演训,托管约144TB训练内容(含课程、恶意代码样本、流量数据等)。用户不仅涵盖美国网络司令部下属单位(如国家任务部队、各战区网络部队),还扩展至盟国伙伴。通过PCTE,美国首次实现与盟国的在线联合网络演习:2020年“Cyber Flag 20-2”即有五眼国家(除澳大利亚外)、美国能源部、国民警卫队等多方参与。PCTE的多租户隔离与身份管理机制保障了跨机构、跨国训练的安全开展。2021年起,美澳签署协议共建虚拟网络训练场,澳方部署PCTE节点供两军共用,开创盟友共享网络演训平台先例。英国与加拿大亦表现出兴趣,英国考虑将PCTE作为其国家网络演训系统。从美军视角,此举提升盟国间协同作战能力:基于同一环境训练形成统一标准,减少未来联合作战中的沟通障碍与技术差异。
PCTE还应用于更广泛领域,如支援执法与行业演习:2021年“Breach the Reef”网络攻防赛事由PCTE团队协办,为从业人员提供演练平台;国土安全部门也试点利用PCTE开展跨部门网络演练。随着用户规模扩大,网络司令部成立“联合网络训练企业”(JCTE),专责PCTE训练应用与内容开发。主任特劳特上校指出,PCTE下一步将嵌入战区司令部级大型演习,使网络行动与其他作战域深度融合,而非独立进行,这标志PCTE正全面融入全军演训体系。
总之,PCTE已深度嵌入美国网络部队训练与演习体系,不仅提升单次演习质量与规模,更将演习频次从每年一两次拓展为“持续练兵”常态。其跨部门、跨国应用彰显美国在网络联盟建设中的软实力:通过共享训练平台,美国巩固了网络防御同盟,并输出其作战理念与标准。这些成果印证了PCTE的设计价值——如网络司令部所期,它已成为网络战领域的“联合兵棋推演场”,显著提升美军网络战训练水平。
6.3 发展路径:智能化应用、跨域扩展与用户增长
未来几年,PCTE在组织运用层面将沿以下方向演进:
全面引入AI辅助训练:随着AI模块技术成熟并集成至平台(见3.3节),训练组织形式将受益于AI试点。例如,网络院校可配置AI教官辅助大班教学,为学员提供个性化练习推荐与错误分析,实现因材施教;演习中,AI红队使小规模单位能自主开展高强度对抗演练,无需等待专职红队支持,提升训练频次与强度。2026年网络司令部计划在若干单位试点AI功能,后续逐步推广至全CMF。
跨域混合云基础设施扩展:PCTE将完善混合云部署,实现全安全域覆盖,并简化跨域内容发布流程。组织上可能指定各战区/军种建立区域PCTE实例,与中央节点对接。例如印太司令部、驻欧美军可部署本地节点,用于本战区训练,必要时互联开展跨战区演习。该架构既减轻中心节点负荷,也使训练更贴近部队实际网络环境。预计2026年起美军将扩大战区部署,在亚太等前沿基地架设节点,使驻防部队可就地训练,无需远程连接本土数据中心。
用户与课程规模倍增:截至2023年PCTE用户约9000人,已超美军CMF编制(约8000人)。随着强制培训与盟国加入,用户数将持续增长,Broadcom预测两年内可达30,000人。为支撑大规模并发,PCTE可能建立用户分级体系,区分基础训练、高级演习与开发用户等类别,分配不同权限与资源池(类似云租户管理),确保关键任务演习资源优先。训练内容方面,现有课程以攻防技术为主,未来将扩展网络战略兵棋推演(面向高级军官)、联合作战网络支援(结合电子战、信息战)等多样化主题,适配不同层级人员需求。
扩展盟国与跨机构参与:在五眼国家接入基础上,美军可能邀请北约盟国、日本、以色列等伙伴参与联合演训,PCTE有望成为国际网络演习的标准平台。跨机构层面,美国国土安全部、能源部等关键基础设施保护部门将深化PCTE应用,例如组织全国性网络卫备演习,整合各州国民警卫队与政府机构。PCTE thus 将从纯军用平台扩展为军民联合网络危机演练工具,提升全社会应对大规模网络攻击的能力。
总体而言,PCTE发展路径指向更大规模、更智能化、更深度融合的网络训练生态:覆盖更多用户与单位,嵌入AI等先进技术,扩展至盟国伙伴并联合多领域力量。这与美国网络战略“全政府、全联盟”应对威胁的理念一脉相承,也预示PCTE将在长期作为美军网络战备的核心支撑发挥关键作用。
【7 结论】
“持久性网络训练环境”(PCTE)的成功建设与广泛应用,标志着美军网络战备模式实现质的飞跃。简而言之,PCTE首次为美国网络部队提供了可与航空兵“模拟训练器”及陆军“战斗训练中心”相媲美的系统化、常态化演训基地,且具备全天候在线、覆盖战术至战略层级的综合能力。其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刻重塑了美军的网络战备体系:
首先,PCTE确立了联合训练标准。以往各军种、部门网络训练标准不一、能力参差,难以形成合力。PCTE提供统一的平台、训练内容、评估指标(如JQR)与流程,使整个网络任务部队(CMF)得以按同一规范进行培养与考核,极大增强了部队内部的互换性与协同性。正如教官所言,“共同的训练目标使各军种任务人员更易于在联合任务中协同作战”。在当前跨域、跨军种网络作战需求日益突出的背景下,PCTE显著提升了美军网络战斗力的一体化水平。
其次,PCTE实现了“训战一体、持续备战”。依托PCTE,网络任务部队可在日常保持高强度训练,无需依赖特定演习周期进行集中准备。从战略层面看,这正符合“持续交战”战略所要求的高频次、高强度战备状态。纳卡松将军曾强调“保持持久战斗力”的重要性,而PCTE正是维持网络部队作战锐度的关键支撑。此外,由于PCTE与实战工具紧密集成,训练即演习、演习即半实战,部队可随时转入真实任务。这种训战无缝衔接的模式,不同于传统领域(如飞行员需脱产参加“红旗”军演),更贴合网络作战快节奏、高动态的特性。
再次,PCTE为美军网络作战提供了可靠的“试错”环境,降低实战风险。在PCTE中,指挥与操作人员可尝试不同战术技术、测试对新威胁的应对措施,即使失败也不会造成实际损失,从而形成一个安全的练兵空间。例如,美军曾通过PCTE重演对ISIS的网络行动,以寻找改进点。随着AI仿真对手的引入,PCTE可进一步作为“数字沙盘”,推演未来战争中的网络战环节。这种“预演”能力在高度依赖预案的网络空间中尤为宝贵,相当于提前赢得一场“虚拟胜利”,显著提升实战胜算。
最后,PCTE增强了全域联合作战效能。网络作战常需与其他域行动相配合,而PCTE使美军能够有效训练这种跨域协同。例如,在“全球闪电”演习中,网络攻击与常规打击行动的衔接通过PCTE得到验证。未来战场上,网络进攻可能需与电子战、太空战同步实施,PCTE可事先进行融合演练,使美军在多域作战中占据先机。加之盟国广泛参与PCTE训练,美国进一步巩固了网络联盟作战能力,在国际网络博弈中赢得更多主动权。
总之,PCTE不仅提升了美军网络部队的单兵技能,更构建了一套体系化、制度化的战备机制。美军网络作战能力藉此实现从零散积累到整体跃升的转变,将在未来冲突中发挥“力量倍增器”作用。对于仍处于探索阶段的其他国家网络力量建设而言,PCTE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的新范式。
声明:本文来自时间之外沉浮事,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