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8-19日,美军通讯与电子协会(AFCEA)和情报与国家安全联盟(INSA)联合主办了2025年情报与国家安全峰会。来自美国政府、军方、学界和产业界2000多名高层,围绕情报挑战开展公开对话。
在2025年情报与国家安全峰会上,特别设置了“开源情报(OSINT)与大型语言模型(LLM)”等专题,强调将人工智能与开源情报结合,以应对威胁预警和态势感知需求。此外,美五角大楼的代表们直接向军工企业传达了明确信息。除未来作战亟需的新技术与工具外,会上还传达了“士兵优先”的理念,对承包商提出了更高要求。
1
人工智能与开源情报结合
2025年美国会在情报授权法案中提出多项开源情报改革措施,强调对商业数据采购和开源情报生产进行集中监督。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在新法案中指定专人负责跨机构开源情报工作,旨在减少重复采购并提高数据共享效率,表明立法层面对开源情报的整合与专业化提出了明确要求。
美国防情报局(DIA)开源情报总监布拉德·阿尔斯考格等在研讨会上指出,各情报学科每天都在使用开源情报,将其集中化可能降低灵活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前智囊人士埃利奥特·贾丁思认为,开源情报高度复杂,要求语言、文化和目标领域知识,普通的全源分析员难以专精。他建议为开源情报建立专门机构,以便统一资源和专业培训。
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ML)和大模型已成为处理海量异构数据的关键技术。AI/ML可自动收集并分析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帮助识别趋势和模式;大模型通过多语言文本生成与理解,正在改变情报收集与情报分析的作业流程。美国情报总监办公室的开源情报战略明确指出,生成式AI(GAI)为及时洞察提供新工具,但也伴随虚假信息和偏见风险,需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和校正机制。比如,五角大楼“开源任务管理聚合网络”系统(Primary Open Source Tasking Management Aggregation Network,简称POSTMAN)正研发用于优化开源情报任务分配和分析的自动化平台,体现出政府层面对智能化开源情报工具的投入。
此外,地理空间信息和传感器网络等新源迅速融入开源情报体系。商业卫星、无人机侦察和社交媒体数据等交织,为情报提供多维度证据。例如,Semantic Visions的平台将全球多语种新闻、社交媒体等信号关联分析,可提前数月检测到地缘政治与供应链风险。技术演进使得过去难以处理的“弱信号”得以捕获,并通过趋势分析为决策者提供预警。整体而言,未来开源情报的发展趋势是:融合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大模型和云计算平台,形成自动化、全时、跨域的数据感知能力,在实时性和规模化上取得突破。
业界对开源情报领域的投入也持续增加。从传统军工企业到高科技初创公司,纷纷推出针对情报分析的产品和服务。此次峰会赞助商名单中,谷歌云(Google Cloud)、IBM、帕兰提尔(Palantir)等技术巨头均在展位或演讲中展示基于大数据和AI的情报解决方案。同时,不同规模的创业公司也活跃其中:ShadowDragon、Exovera等小型企业通过灵活创新提出专门化开源情报工具,行业观察认为多样化的供给有利于创新和竞争。峰会讨论中,不少专家提到情报界需要“百花齐放”式的技术创新,而非局限于少数大型承包商。
2
美各军种当前的优先需求
(1)美陆军
美陆军战略与转型办公室主任安德鲁·埃文斯表示,正集中精力让士兵从设计初期就参与研发进程。他同时强调了AI的巨大潜力:“全球数据总量预计达1.8万亿TB,其中必然存在军事价值数据。比对手更快发现这些数据,可能就能够保障士兵平安归来。”
埃文斯指出,陆军需要能在恶劣环境下运行、不依赖大型计算存储设施的智能化能力。他特别强调模块化开放系统架构的重要性:“世界瞬息万变,适应性至关重要。”此外,他呼吁行业加强合作:“不要为争夺市场份额而破坏行业生态,我们的共同目标是守护国家未来250年的安全。”
关于维修权问题,埃文斯态度坚决:“我们不能将杀伤力外包给承包商。目前我们有架飞机因全球仅有两把专用扳手且承包商不愿现场维修而停飞。我们必须拥有自主维修权。”
(2)美空军
美空军情报副参谋长马克斯·皮尔森中重点关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就像信任关系,需要全面普及而非临时增建。它不仅要连接作战梯队,更要融入部队工作习惯和文化基因。”他明确向行业提出:“我们必须消除传统烟囱式IT系统,构建集成化数字架构。”
(3)美海军陆战队
美国海军陆战队分管信息的副司令杰里·卡特中提出,必须首先保证指挥控制需求:“核心在于架构设计,必须确保指挥官能信任架构并获取战场情报。”他同时强调太空能力对闭合杀伤链的关键作用:“太空系统不可或缺,定位导航授时(PNT)和GPS对现代作战至关重要。”关于软件研发,他要求行业做到“安全设计优先”。
(4)美海军
美海军情报副总监史蒂文·帕罗德从频谱挑战切入:“我们需要的是从交流电到X射线的全频谱能力,而非局限在2-32兆赫的舒适区。”他特别指出,部队在太赫兹以上频段和40赫兹以下频段面临重大挑战。在声谱领域,他要求情报、监视与侦察(ISR)技术能监测“从地震活动到超声波撞击大气产生的可见效应”。
谈及分布式海上作战概念时,帕罗德透露:“当前ISR监测覆盖范围已达5000万立方公里,这仅是我们需要处理数据的一部分。”他呼吁行业帮助实现舰载平台的大数据处理能力。最后他强调软件必须适应现有硬件环境,因为“无法立即升级整个海军情报系统的硬件基础。”
(5)美太空军
布莱恩·西达里准将压轴发言时指出:“我需要的是连接数据中心,而非建设数据中心。当陆军部署、海军陆战队远征或航母出动时,必须能通过扩散型卫星星座(proliferated constellations)获取权威数据库更新,这才是我们需要的可扩展解决方案。”
声明:本文来自防务快讯,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