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1日,美国陆军战争学院(USAWC)新闻网站(War Room)刊文《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回归兵棋推演的本质》(Back to The Basics In Wargaming——With a Little Help from AI),称美国陆军战争学院(USAWC)战略推演中引入大型语言模型(LLM),通过模拟危机与冲突中的战役规划,为学员提供实践性学习体验。
《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回归兵棋推演的本质》
编译:汐之
全文摘要与关键词
1.传统推演的两难困境:一是过度抽象现实,导致推演场景与真实战场脱节;二是规则本身成为焦点,挤压学习空间。
2.“太平洋战略”推演的AI赋能之路:美国陆军战争学院启动了“太平洋战略” 推演项目,推演分为:前期准备+推演执行。推演全流程的设计都体现了“AI辅助、人力主导”的原则。
3.从“裁决助手”到“场景生成器”:AI主要承担的三大核心任务
任务1:快速生成 “作战与情报摘要(O&I)”
任务2:量化分析 “战场损伤与兵力损耗”
任务3:挖掘 “计划冲突点”,辅助战略复盘
4.AI赋能推演面临的风险与未来展望:首要难题——信息安全与AI可靠性;核心矛盾——如何避免“AI主导”,保留 “人力决策”;未来方向——升级“推演工具”,还原 “沉浸式战场”。
5.结语:美国陆军战争学院的AI赋能推演表明,不在于“追求最复杂的技术”,而在于“回归推演的本质”—— 以学员为中心,以实战为导向,让科技成为“放大教学价值”的工具,而非目的。“回归本质、科技赋能”始终是军事领域创新的不变底色。
在军事教育领域,战争推演(兵棋推演)始终是培养战略思维与实战能力的核心手段。1914年,《科学美国人》记者探访美国陆军战争学院(USAWC)时,曾留下这样的观察:“军官们围着地图研究,这绝非一场游戏…… 它不为分出胜负,只为获取经验、从失误中成长。” 一个多世纪后,这场 “非游戏” 的军事教育实践,正迎来一场融合传统智慧与前沿科技的变革 —— 美国陆军战争学院正以19世纪普鲁士“自由兵棋”(Free Kriegsspiel)为灵感,借助人工智能(AI)大语言模型(LLMs),重塑战争推演的教学价值,在简化流程与还原真实之间找到新平衡。
01
百年困局:传统战争推演的“两难困境” 自美国陆军战争学院创立以来,战争推演便被视为军事教育的“核心实验室”。其核心目标始终明确:让学员在模拟的危机与冲突场景中,反复演练战役规划,将战略理论转化为可落地的行动方案。然而,传统教学型兵棋推演长期面临着一道难以破解的“两难困境”。 传统推演刚性框架存在两个弊端。传统推演为了在有限时间内(通常是几天)模拟复杂的战争环境,往往设计了严格的规则体系、固定的事件顺序和紧凑的时间线。这种“刚性框架” 看似高效,却带来两个致命问题:一是过度抽象现实,导致推演场景与真实战场脱节。例如,为了简化计算,部分推演会忽略地形对部队机动的影响、盟友协同的不确定性等关键变量,学员制定的计划更像“纸上谈兵”。二是规则本身成为焦点,挤压学习空间。学员和教官常陷入对规则细节的争论—— 比如 “某类部队的移动范围是否符合条款”“某次攻击的判定是否合规”,反而忽略了战略决策、资源调配、风险评估等核心能力的训练。 这一矛盾跨越百年,始终困扰着军事教育者:如何在简化流程的同时,保证推演的真实性与教学价值?美国陆军战争学院2026学年的一场 “太平洋战略” 推演实验,给出了融合传统与科技的答案。
02
创新实践:“太平洋战略”推演的AI赋能之路 2026学年,美国陆军战争学院的部分研讨班启动了 “太平洋战略” 推演项目。其核心思路是:既要回归“自由兵棋” 的核心 —— 让教官凭借专业经验主导裁决,又要借助AI大语言模型,解决 “自由裁决” 的效率与一致性问题。从前期准备到推演执行,AI贯穿始终,却又不越俎代庖,真正成为 “教官的助手” 而非 “主导者”。
2.1 前期准备:用多场景铺垫构建“实战思维”
与传统推演“直接进入场景” 不同,“太平洋战略” 推演的关键在于 “前置训练”。学院为学员设计了一套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体系:在“军事战略与战役”(MSC)课程中,学员先完成为期一天的设计练习,针对Y国制定应对战略;接着,撰写一份军事方案,模拟美国司令部如何应对突发情况;最后,在“Y国综合课程” 中,学员需切换视角,从Y国军队的立场出发,规划作战选项。
这种“多角度、多场景” 的铺垫,让学员跳出 “单一角色思维”,既理解美方的战略优势与局限,也掌握对手的作战逻辑。而这套准备流程,也为后续AI辅助推演提供了 “共识基础”—— 学员对场景背景、兵力部署、规则边界的认知高度一致,减少了推演中的争议。
2.2 推演执行:3天浓缩“6个月危机+72小时激战”
“太平洋战略” 推演以“Y国与S地区冲突爆发,美国对S地区实施军事援助” 为核心场景,用3天时间模拟从危机升级到激烈交战的全过程:
第一天(危机酝酿期):模拟6个月的战略对峙。美国需在不参与直接冲突的前提下,优化兵力部署、争取盟友支持、开展情报侦察。教官通过简易数字地图向学员展示“己方兵力” 与 “已探明的敌方兵力”,还原真实战场的 “信息不透明性”;
第二天(冲突爆发期):分为两个回合,每回合模拟1个月的交战。Y国发起攻击行动,美国及其盟友展开反击,学员需制定详细的海空协同、后勤补给、防空反导方案;
第三天(决战阶段):浓缩72小时的高强度战斗。学员需在极短时间内调整部署,应对战场突发情况——比如 “某支舰队遭导弹袭击”“机场跑道被破坏” 等,最终通过复盘讨论总结战略得失。
推演全流程的设计,都体现了“AI辅助、人力主导” 的原则:首先,教官发布情报报告与上级指令;学员团队在1小时内提交情报、监视与侦察(ISR)计划,教官借助AI生成“情报摘要”,据此向学员揭示更多敌方兵力部署;接着,学员用30分钟向教官汇报计划,并提交5-10页的作战概念文档与兵力机动地图;最后,教官团队在AI协助下裁决结果,更新数字地图,并提供口头与书面反馈。
学员同样使用AI辅助,核心决策讨论决定的方式。学员可借助AI快速生成计划初稿,但核心决策——如 “优先保卫哪个区域”“是否动用核武器”“如何协调盟友行动”——仍需团队讨论确定。AI在此阶段的作用,是减少 “文书工作” 的时间成本,让学员专注于战略思考。
03
AI如何破局:从“裁决助手”到“场景生成器”
在“太平洋战略” 推演中,AI大语言模型并非 “裁判”,而是教官的 “高效工具”。其主要承担三大核心任务,既解决了传统“自由兵棋”的效率问题,又保留了人力裁决的灵活性:
任务1:快速生成“作战与情报摘要(O&I)”
推演的核心环节是“裁决”—— 即根据学员提交的计划,判断战场态势变化。传统裁决中,教官需手动整理双方计划的关键信息,分析兵力对比、行动逻辑,耗时且易出错。而在AI辅助模式下,教官团队采用 “先开放后封闭”(Open then Closed)的策略:先将学员的计划、推演场景手册、课程核心资料等“预加载”到LLM中,再让AI基于这些“内部数据”生成初步的O&I摘要,而非调用互联网信息。
任务2:量化分析“战场损伤与兵力损耗”
在大规模交战场景中,兵力损耗的计算是传统推演的“痛点”—— 需对照兵力手册、武器性能参数反复核算。而AI可基于预加载的 “战略兵力手册”(包含美国与地方的舰船、战机、导弹数量与性能数据),快速生成“战损评估报告”。
在一次模拟推演中,AI能够给出精准且具体的评估报告:“Y国南部2个旅损失约70%兵力,进攻能力基本丧失;北部敌方行动部分成功,S地区1个两栖旅剩余40%兵力,1个空降旅在损失50%兵力后完成集结。”
这份报告并非“AI主观判定”,而是基于“双方兵力部署、武器杀伤力、地形影响” 等客观数据计算得出。教官可根据教学需求调整参数——比如“为了让学员重视后勤保护,适当提高补给线被切断后的兵力损耗率”,确保推演结果服务于学习目标。
任务3:挖掘“计划冲突点”,辅助战略复盘
敌对双方的计划往往存在“战略冲突点”——比如美方计划 “封锁海峡”,Y国计划“突破封锁输送物资”,这些冲突点正是战略决策的关键。AI会自动分析双方计划的逻辑链条,提炼出核心矛盾,并从“风险与决断力”“多域协同(海、陆、空、网)”“盟友协作” 三个维度进行评估。
这三个评估维度并非预先设定,而是AI从学院课程资料中“自主提炼”,恰好与军事战略的核心素养高度契合。后续推演中,教官团队可进一步优化——比如上传 “评估指标表格”,明确 “多域协同” 需包含 “各军种通信兼容性”“情报共享效率” 等细分标准,让AI的分析更贴合教学需求。此外,AI还能基于双方计划,生成一份 “6个月事件时间线”,清晰呈现“危机升级的关键节点”,为复盘讨论提供直观依据。
04
挑战与未来:AI不是“万能药”,安全与协作是关键
尽管“太平洋战略”推演取得了“学员反馈全优”的成果,但美国陆军战争学院的团队并未回避其中的问题。这些挑战,也为军事领域AI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启示:
4.1 首要难题:信息安全与AI可靠性
推演中,信息安全的风险始终存在。最初,学院尝试使用政府提供的AI工具 Ask Sage,但该工具频繁死机、丢失数据,最终不得不转向 ChatGPT、Claude、Grok 等商业平台,部分教官甚至使用个人付费账号(如 ChatGPT Plus)。尽管推演场景是虚构的,但其中包含的 “美军作战思路”—— 比如 “航母战斗群的部署周期”“关岛弹药储备估算方法” 等未分类信息,仍可能暴露美军的 “认知模式”,存在被对手分析的风险。
此外,AI的 “幻觉问题”(生成虚假信息)也需要警惕。在一次推演中,AI错误声称 “美军在太平洋地区有3个未公开的军事基地”,教官发现后及时修正,才避免误导学员。这意味着,无论AI多么高效,“人力审核” 始终是最后一道防线 —— 教官需要具备 “辨别AI错误” 的能力,而非盲目依赖。
针对该难题,学院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建立“军用封闭网络AI系统”,将推演数据与互联网隔离,同时开发专属的军事大语言模型,训练数据全部来自经过审核的军事资料、历史战例,从源头降低安全风险与 “幻觉” 概率。
4.2 核心矛盾:如何避免“AI主导”,保留“人力决策”
“太平洋战略” 推演的成功,关键在于守住了 “AI辅助,人力主导” 的底线。但随着AI能力的提升,如何避免学员与教官 “过度依赖 AI”,成为新的挑战。比如,部分学员在制定计划时,直接复制AI生成的方案框架,缺乏独立思考;有些教官则简化裁决流程,将复杂的战略评估交给AI,弱化了自身的专业判断。
为解决这一问题,学院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组建“多元化教官团队”,成员涵盖战略学、情报学、国际关系、AI技术等领域,确保在裁决时既能基于军事专业判断,也能理性评估AI输出的合理性;二是制定 “能力指南”,明确AI的 “可做” 与 “不可做”—— 比如AI可计算兵力损耗,但 “是否发动核打击”“是否与盟友签订防务协议” 等涉及战略意图的决策,必须由学员自主讨论确定。
4.3 未来方向:升级“推演工具”,还原“沉浸式战场”
在地图与场景呈现方面,当前的“简易数字地图” 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学院计划开发一套 “定制化兵棋工具包”,结合高精度卫星地图、实时气象数据、三维地形模型,让学员更直观地感受“地形对部队机动的影响”——比如 “山地如何阻碍装甲部队推进”“台风如何影响舰载机起降”。这一思路,与19世纪兵棋的发展逻辑一脉相承:当年普鲁士通过改进精密制图技术,提升了兵棋的真实性;如今,现代地理信息科技与AI的结合,将进一步拉近推演与实战的距离。
此外,学院还计划扩大推演规模——从当前的 “24个研讨班、400名学员”,逐步推广到全军院校,甚至与盟友国家的军事学院开展 “联合推演”。通过AI同步处理多语言、多场景的推演数据,提升美军与盟友的协同作战能力。
05
结 语
从19世纪普鲁士的“自由兵棋”,到今天融合AI的 “太平洋战略” 推演,军事教育者始终在探索一个核心命题:如何让推演更有效地培养“能打赢未来战争的战略家”。美国陆军战争学院的实践证明,答案不在于“追求最复杂的技术”,而在于 “回归推演的本质”——以学员为中心,以实战为导向,让科技成为“放大教学价值”的工具,而非目的。
正如1914年《科学美国人》记者所观察的,战争推演的核心从来不是 “赢”,而是 “从失误中学习”。AI的加入,让学员有更多时间思考“战略失误的根源”,让教官有更多精力引导 “深度复盘”,这正是这场变革的意义所在。对于军事教育而言,最先进的技术,永远是服务于“培养战略思维”的手段;而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是“能在复杂环境中做出正确决策的人”。
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迭代,战争推演或许会呈现更多新形态,但“回归本质、科技赋能”的逻辑,将始终是军事领域创新的不变底色。
参考文献:
https://warroom.armywarcollege.edu/articles/back-to-the-basics/
声明:本文来自认知认知,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