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组织 “黑镜”(Black Mirror)公布了俄罗斯内部文件,曝光印度海军米格-29K 和米格 -29KUB 舰载战斗机所搭载的 “祖克-ME”(Zhuk-ME)雷达系统存在长期技术故障。这一重磅爆料凸显出印俄长期防务合作关系中的裂痕。这些披露信息源自俄罗斯国有军工巨头 ——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Rostec),内容勾勒出多年来双方的困扰:从可靠性数据急剧下滑,到合同纠纷不断,最终导致该雷达在 2019 年仍未通过认证。
此次泄密的核心文件是一份名为《关于印度海军米格- 29K/KUB 战机 “祖克-ME” 雷达可靠性与性能的报告》的详细文档,其中记录了俄印两国官员之间的深入讨论。报告强调,该雷达的实际性能与印度 2004 年同俄罗斯米格飞机制造集团(RAC MiG)签订的采购协议中设定的基准存在严重差距。这份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合同,是印度海军舰载航空能力的核心支撑。
根据 2004 年的协议,“祖克-ME” 雷达 ——由俄罗斯无线电工程研究所 “法扎特隆”(NIIR Phazotron)研发的多模脉冲多普勒雷达 —— 必须达到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150 飞行小时” 和 “平均缺陷间隔时间(MTBD)120 飞行小时” 的标准。这些指标对确保舰载机在 “维克拉玛蒂亚” 号(INS Vikramaditya)和印度国产 “维克兰特” 号(INS Vikrant)航母上的战备状态至关重要,不存在协商余地。
然而,在印度海军汉萨航空站(INS Hansa)举办的俄印年度可靠性会议上收集的数据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泄露文件显示,2016 至 2018 年间,米格- 29K 机队雷达故障频发:2016 年初,平均缺陷间隔时间(MTBD)仅降至 20 小时,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为 97 小时 —— 比合同要求低逾三分之一;到 2017 年中期,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进一步降至 60 小时。这一情况引发印度方面多次正式投诉,称雷达 “运行状态不佳” 且 “部件故障问题持续存在”。
报告援引了印度海军 2018 年 3 月、6 月和 7 月的多份备忘录,其中痛斥雷达单元故障频发且维修延误。文件中还有一项惊人坦白:可靠性数据计算存在水分 —— 统计时纳入了使用 “模拟雷达模块”(即无法正常工作的假模块)执行飞行任务的时长,这种做法人为抬高了数据。报告直言:“当前的实际指标无法反映‘祖克 - ME’雷达的真实可靠性”,揭露了此类操作如何掩盖了系统的结构性缺陷。
雷达问题的根源可追溯至 2010 年代中期的系统集成阶段,但 2016 年后问题急剧恶化。尽管经过调整后,初步测试显示性能有短暂改善,但整体担忧仍未消除。2018 年,对 3 套升级后的雷达单元进行的有限测试虽取得 “合格” 结果,却未能平息广泛疑虑,印度方面因此要求俄方自费对所有系统进行全面改造。
俄罗斯的应对措施是在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旗下另一家子公司 —— 俄罗斯无线电电子技术集团(KRET)的监督下,进行多次重新设计和模块更换,试图让雷达性能达标。但泄露文件显示,“剩余升级工作的资金问题仍未解决”—— 这一表述实则是对多年来悬而未决的资金争议的委婉说法。
2019 年 5 月成为事态的低谷:印度海军将 “祖克 - ME” 雷达从 “原厂合格部件证书” 中移除,实质上取消了其适航认证资格。这一举措导致大量战机停飞,印度海军不得不依赖豁免许可维持部分运作,同时也暴露了其在超视距(BVR)作战中的短板 —— 而雷达性能正是超视距作战的关键所在。
“法扎特隆” 研究所针对雷达进行的迭代改进(包括电路重新设计和集成调整)曾被宣称是解决问题的 “灵丹妙药”,但文件显示,这些措施不过是 “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电路过热、信号处理器故障以及与电传飞控系统不兼容等问题持续困扰着该雷达系统,到 2019 年,已有多达 20% 的机队因雷达问题无法执行任务。此次泄密恰逢 “黑镜” 组织对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相关实体展开大规模网络攻击,加之制裁对俄罗斯技术供应链的冲击,进一步加剧了外界对俄罗斯军工出口产品质量的审视。
声明:本文来自电波之矛,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