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 威远/编译

自:俄罗斯祖国武库网站2025年8月

【知远导读】本文主要分析了西方和乌克兰政府在2025年6月对俄联邦武装力量空天军战略轰炸机实施破坏活动中使用的新型心智战技术,将这次行动与以色列对伊朗实施打击的初始阶段进行了比较,并认为西方正在研究足以破坏核大国主权和安全体系的心智战技术。

本文作者A·伊利尼茨基为俄罗斯国防部军事大学高级研究员,俄联邦三级国家顾问,外交和国防政策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心智战”概念的提出者。

全文编译如下:

本文研究了西方和乌克兰政府在2025年6月对俄联邦武装力量空天军战略航空兵飞机驻扎机场实施恐怖破坏活动过程中使用的创新性心智战技术。将这次行动与以色列对伊朗实施打击的初始阶段进行比较分析,笔者得出的结论是,西方正在研究足以破坏核大国主权和安全体系的心智战技术。

遭遇突袭的俄罗斯

2025年6月1日,俄罗斯遭遇的不仅是利用装满攻击型无人机的集装箱车进行的大规模破坏(导致客运列车和货运列车爆炸等),更是一次旨在通过恐怖袭击对俄民众进行恐吓的心智战行动,该行动对民众施加了负面信息认知影响。而紧随其后的“蜘蛛网”行动(摧毁俄军战略轰炸机)则破坏了俄民众对本国国家安全体系及其核盾牌可靠性的信心,制造了更加广泛的不安全感。

从接近目标的移动集装箱车上进行无人机打击,就技术手段而言算不上创新,但它无疑是一次计划周密、技术装备精良、协调有效的大规模颠覆-恐怖主义行动,需要认真研究和特别分析。

在这里,我们首先研究的是这次行动造成的精神层面影响及其后果。在这次行动中,俄罗斯遭遇的不是技术手段领域的创新,而是心智领域的创新,从心智战的理论和实践及其信息和认知成分的角度来看,这种创新具有相当程度的革命性。

敌人用来影响俄罗斯人精神、心理情感领域(以下简称心智领域)的技术,具有波粒基础和物理数学基础以及心智干预的性质,这有一定的新颖性。

关于这次行动的性质特点和某些方面,我们将在下文中详述,包括与以色列对伊朗的打击的类比,后者是在对俄罗斯的恐怖袭击两周后发生的。

在此我们还应指出:虽然基辅应对此次行动负责,但如果没有第三国——英国、美国、以色列和整个西方国家情报部门的直接参与,乌军显然不可能筹备和实施如此大规模的行动。

行动的目标和阶段

6月恐怖破坏行动(以下简称“行动”)的目标是:

第一:打击俄罗斯,打击其安全的基本平台——核三位一体;

第二:从精神上打击民众对国家作为公民安全保障者的信任。

俄罗斯公民自我意识的构成要素——他们对俄罗斯核盾牌坚不可摧的信念——受到了精神上的打击。

有多少架战略轰炸机在这次破坏性袭击中受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次袭击对俄罗斯社会精神领域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其危险性和重要性并不亚于对俄罗斯空天军战略资产的袭击以及由此造成的装备损失。

对俄罗斯空天军战略航空兵基地的破坏性打击(以下简称 “打击战略飞机”)是行动心智部分的序曲。

在打击战略飞机的同时,敌人启动了行动的第一阶段,即信息微粒阶段。

这一阶段是通过来自全国和全世界不同来源、不同终端和不同点的多口径同步信息激增来实现的,其本身立即确定了规模,并形成了这一事件的悲剧性背景——“俄罗斯的核三位一体遭到了规模空前、胆大妄为的打击”。

作为敌人心智战行动的信息微粒阶段持续大约一天。行动第一阶段的结果是俄罗斯舆论信息场的混乱、失衡和暂时被占领,民众情绪被笼罩在不确定的迷雾中,焦虑无处不在,并转化为恼怒/愤怒。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疑问:“谁该为此负责?”和“怎么会发生这种事!?”。

接下来是“行动”的第二阶段,即认知波阶段。它的任务是巩固第一阶段的信息打击效果,对俄罗斯人的世界观造成不可逆转的精神扭曲,削弱他们对国家安全、武装力量和核三位一体可靠性的信心。

这项任务是通过波式信息认知技术——心智干预——来完成的。第二阶段的技术本质不是宣传事件,而是加剧对事件的反应,即通过网络形成、捕捉和传播对“核武器被打击”事件的反应情绪波。分辨—困惑—愤怒—困惑—焦虑—恐惧和抑郁——所有这些都是行动第二阶段认知波的“波峰”,是一种直接深入俄罗斯社会思想的心智干预。

应该指出的是,当战争与和平、现实和虚拟、理性和非理性、社会规范和反社会病态的界限被完全抹去时,这种干预会对社会精神领域产生破坏性影响。

因此,冲突/战争作为一种幻影的新形象得以实现,它不仅存在于战场上,而且首先存在于媒体信息领域、感知和想象中。

战争不再是争夺领土的斗争,而变成了对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解释的斗争,对现实的控制让位于对现实版本的控制。此次“行动”的组织者使用的心智战技术让传统的社会精神领域信息保护机制——审查、沉默、封锁、驳斥、诋毁来源等——无法发挥作用。

保护机制为什么会失效?

1.无人机袭击是一个“伤及大脑”的事件,会给人的社会心理造成深深的创伤,因为这是对国家安全最敏感、最根本领域的打击——对俄罗斯核盾牌的打击,这是敌人第一次触及俄罗斯的核盾牌。

从现在开始:

“祖国的核盾牌”被触及并遭到破坏;

俄联邦战略核力量遭到攻击,其可靠性和战备状态受到质疑;

我们最终可能不受保护。

人们可能会这么想,而他们的想法比现实更重要。

2.“真/假”辩护是行不通的,因为对战略轰炸机的打击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它不是敌人的猜测或宣传,新闻无法被驳斥,而是被接受并“进入”心智领域,在人们心中产生最强烈的情绪反应。

网络上充满了迷惑/愤怒/绝望/抑郁的浪潮,群众的心理情绪不断高涨,从认清新的现实逐渐转化为感觉在敌人面前“毫无招架之力”。

重要的不是打击,而是对打击的感知,不是对信息场和领土的控制,而是对思想和叙事的控制。至此,心智干预已进入实现阶段。

3.以前认为所有的负面报道都是敌方宣传或是“第五纵队”所为,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在这次行动中,通过网络传播的负面情绪主要来自俄罗斯爱国网,也就是自己人的爱国网站,他们的反应也是行动者没想到的。

当然,除了“搅局的爱国网站”之外,情绪困惑/愤怒/抑郁浪潮的最初来源/产生者主要是由西方和乌克兰特务机构控制的俄语平台。

同样显而易见的是,这类“行动”需要情报机构和分析人员开展认真的前期工作,对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建立科学的分析模型,使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特别是人工智能、太空侦察和动员特工网络。

心智战的波粒性

传统战争的概念正在被分布式网络战争的概念所取代。从物理和数学模型的角度来看,这些战争的主要过程具有波动性。网络中的波动过程对信息粒子(信息单位——新闻、消息、故事、谣言等)进行分组、区分和细分,在空间和时间上对其进行分配和分割,并从中形成信息认知波。

考虑到波动过程与能量和形式(情绪和感觉)的传递有关,而与质量(信息粒子)和本质(意义/智力)的传递无关,因此,如果组织得当,这种影响的破坏力会变得极其迅速和有效。

在人工智能方法的帮助下,通过复杂的信息认知网络机制来形成和控制“心智干预”的受控连锁反应所产生的网络“协同效应”——信息的“波尾”。最终,这恰恰是“摇尾狗”(Wag the Dog)(舆论场中的信息操控)。

让我们再强调一下“行动”的第一和第二阶段的不同物理特性。

行动第一阶段具有“定量”的粒子基础,由一阶方程系统数学模型来描述。这一阶段通过外部的接触影响来改变对象。

行动第二阶段以波的穿透力为基础,并通过在空间和时间上不仅具有一阶导数,而且具有二阶和三阶导数的方程系统来模拟。这一阶段通过从内部穿透来改变对象。

心智战与网络作战领域

现代战争中开展此类行动的作战领域(战场/战争空间)首先是网络。

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的敌人(美国、英国、法国、以色列等)和竞争者(中国、土耳其等)在思想、技术和概念发展方面比我们走得更远,因此,在某些方面,网络作战领域的行动效果也比我们好。

作为例证,我们推荐兰德公司2025年5月关于新战争标准的报告《分散、伪装和削弱》。

该报告与其说是对未来战争实施样式和性质特点的预测,不如说是美国军事-政治战略草案。报告认为战争不是对和平的偏离,而是一种新常态,一种西方控制的混乱形式。这份报告是一份新战争的技术宣言——永久性、分布式和网络化,战争不再是“争夺领土的战争”,而是争夺思想的精神战争,是对确保西方和美国霸权的整个机制的全球重构。

美国人不仅要制定战略概念,还要付诸行动。比如,2025年6月,五角大楼开始从IT行业招募最优秀的知识分子担任要职。Meta公司的首席技术官安德鲁·博斯沃思、OpenAI公司的首席产品官凯文·维尔、Palantir公司的首席技术官希亚姆·桑卡尔以及曾任OpenAI公司首席科学家的ThinkingMachines实验室顾问鲍勃·麦克格鲁已经宣誓就职。

而英国情报部门也正在着手设计未来。

2025年6月16日,媒体和网络报道称,116年来,英国秘密情报局(常被称为军情六处或军情六局)的负责人一职首次由女性担任——她就是布莱斯·梅特雷维利。这也是军情六处第一次不是由特工领导,而是由一位心理和语义结构的设计师、心理战领域的专家来领导。梅特雷维利不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工程师,而是一名社会人类学家。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作为社会主体的科学,是研究人在文明、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精神基础的科学,是研究社会机构和交流、语言结构和意义结构等的科学。

人类学是争夺思想的精神战争的科学和技术基础,其在情报领域的应用也因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无独有偶,布莱斯·梅特雷维利在被任命为军情六处的最高职位之前,曾是军情六处创新和技术力量的引擎——Q部门的负责人。据媒体报道,在她的领导下,Q部门从一个工程实验室变成了意义(我们的转述是——心智)战争的设计师。

Q是开发和应用心理-历史模拟和客户驱动叙事的实验室,这些模拟和叙事塑造了人们的心理和世界观。正是在军情六处的Q领域,诞生了能够在任何人发现信息歪曲之前控制信息的工具。在这里,干预技术正在接受试验,信息认知数字架构正在取代军事架构。这种革命性的变化不仅发生在情报领域,也发生在整个军事领域,情报部门开始接管过去由军队和外交部门负责的大部分职能。军情六处成为一个拥有“渗透和扼杀国家主权许可证”的机构,情报职能成为一个能够将意义、数据和情感作为统一的影响系统进行投射的平台。通过这种方式,情报正在设计和部分塑造未来。

我们不仅要注意到这一切,还要得出结论并采取行动。

时间是最宝贵且不可替代的东西。

西方正在发动进攻。

战争成为新常态

6月,中东局势出现了升级,以色列对伊朗发动了大规模袭击。虽然在规模上有一些不同,但以色列袭击的计划和执行与俄罗斯6月1日遭受袭击行动的直接类比性是显而易见的。同样的集装箱和攻击无人机,同样的从伊朗领土上打击(这里还有导弹和飞机)其本国战略设施和防空设施,同样的网络中心行动技术,同样的在目标国领土上的秘密基地、同样广泛的“沉睡特工网络”在第一时间启动,同样针对平民的恐怖行动和有针对性的暗杀,媒体领域和社交网络中类似的说法,以及西方国家在以色列袭击中同样大规模的协调和参与。

美国、以色列以及英国、欧洲和乌克兰特工部门在筹备和实施此类行动方面的合作已达到了全面联盟的水平。

这两次行动中都明显存在心理层面的考量。紧随空袭、导弹和无人机打击之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直接向伊朗民众发出呼吁,要求从内部瓦解伊朗并推翻现政权,这与居住在美国、被称为“伊朗王位继承人”的礼萨·巴列维在社交媒体和新闻媒体上广泛传播的呼吁和声明如出一辙。以色列利用西方资源对伊朗社会发动的大规模信息认知网络攻击,旨在“剖析”伊朗民众的思想领域,以操纵和扰乱该国的社会政治局势。

必须认识到,我们正清楚地看到西方国家在以下方面的试验:消除核潜力要素、破解防空技术、破坏武装力量战备状态、以及解剖敌方精神领域,使目标国家的社会政治局势陷入混乱,从而削弱目标国家实力,消除其主权,并使该国实际置于西方外部控制之下。

在过去的岁月里,西方遵循的是遏制和极限施压的逻辑,而现在则实施的是从外部和内部渗透、破坏对手稳定的逻辑。这种逻辑中,情报机构及其他特勤部门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们能够在战争进入活跃阶段前就赢得胜利。

战争正成为“新常态”和世界的一种状态,具有永久性、多维度、分布式网络特征。

这种战争不是“信息粒子”式的事件,而是“波动式”的状态。它没有开始,但有升级阶段;它没有结束,只有暂时的休战。这是通过发现、锁定目标并系统性地利用敌人的弱点,直至将其彻底耗尽的战争。

这是通过干预和渗透、通过对社会实施破坏性信息打击、通过将精神干预转化为主权国家空间本体的战争。

这是军队、情报机构和外交功能转化、紧密交织的战争。因此,未来的战争很可能不会是闪电战,而是胜负取决于最后谁能 “站稳脚跟”,而非谁先出击的战争。

西方将这场战争视为一场争夺世界霸权的全球性全面冲突。他们称之为“以武力实现和平”。这是一场旨在耗尽其余(非西方)世界力量的战争,迫使它们“屈服于霸权者脚下”。从历史角度看,这令人联想到16世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

如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正在攻击伊朗。必须认识到:他们不会自行停止,唯有外部力量才能制止他们。下一个目标或许是中国和俄罗斯。他们企图在摧毁中国、俄罗斯和伊朗主权的基础上建立新秩序,或者制造由他们掌控的新混乱——即所谓的“以武力求和平”。

对俄罗斯战略轰炸机发动的打击行动,是西方争夺霸权战争中的一个插曲,是渗透技术的实地测试。这场测试由西方在俄罗斯领土上、针对俄罗斯人进行。

该行动旨在试验解剖和破坏核大国主权和国家安全体系的技术。

我们,正在总结……

声明:本文来自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