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推动解决政府采购异常低价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旨在规范政府采购中的异常低价行为,推动“优质优价”采购机制的形成。这是一个值得网安产业关注的信息,该政策若正式落地,将对长期受困于“低价中标”乱象的中国网络安全产业带来深远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网络安全项目在政府采购中频繁出现“特低价中标”现象,一些企业为抢占市场,不惜以远低于成本的报价参与竞标,特别是安全服务项目。过低的价格往往导致服务质量大打折扣:安全服务、系统运维、应急响应等需要持续投入的环节被压缩,安全设备、软件系统在功能、性能、兼容性方面存在隐患。

尽管也有一部分低价中标的项目所提交的服务或产品并没有压缩质量,但低价所带来的产业生态恶化现象也一直被业内人士诟病:优质企业难以生存,创新能力受挫,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尤其在信息化建设、系统集成、云安全服务等领域,低价中标已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顽疾。

本次征求意见稿让行业看到了一丝希望,意见稿从需求管理、评审机制、履约验收三个层面构建了系统的治理框架,对网络安全产业具有高度针对性:

意见稿指出,“必要时,采购人可以引入全生命周期成本理念,在采购文件中要求供应商对约定期限内的后续运营维护、专用耗材、升级服务、处置报废等费用进行报价。”

这项对网络安全的项目尤为关键。安全运维、漏洞修复、威胁情报更新等都属于持续投入环节,过去常被“一次性采购”思维忽略。今后,采购方将更注重长期服务能力,而非仅看初始报价。

征求意见稿明确了一下四种情形将被启动低价审查,包括:

  • 报价低于平均值50%;

  • 报价低于次低报价50%;

  • 报价低于最高限价45%;

  • 评审委员会认为可能影响履约的其他情形。

意见指出:评审委员会启动异常低价投标(响应)审查后,应当要求相关供应商在评审现场合理的时间内对投标(响应)价格作出解释,提供项目具体成本测算等与报价合理性相关的书面说明及必要的证明材料。评审委员会结合同类项目的中标(成交)价格、在主要电商平台的价格、行业薪资水平等情况,依据专业经验对报价合理性进行判断。投标(响应)供应商不能提供书面说明、证明材料,或者提供的书面说明、证明材料不能证明其报价合理性的,评审委员会应当将其作为无效投标(响应)处理,并在评审报告中记录审查相关情况。

采购人应当为评审委员会在评审现场及时获取采购项目中标(成交)价格、市场价格水平、行业薪资水平等相关信息资料提供便利。

“赔本赚吆喝”的行为可能不复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征求意见稿中体现了对专业技术型服务的尊重,网络安全产品和服务或许能够实现品牌溢价:“对于技术复杂、专业性强,对质量有特别要求的专用仪器设备和信息技术服务等采购项目,采购人可以在采购文件中规定,对供应商投标(响应)文件不含报价部分和报价部分采取两阶段评审,先评审不含报价部分,对不含报价部分得分达到规定名次的,再评审报价部分,按照总得分从高到低排序确定中标(成交)候选人。”

这一机制特别适用于网络安全类项目,技术方案、服务能力、团队资质等非价格因素将先行评估,避免“唯价格论”导致优质企业出局。

……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财政部发布的这项意见稿对网络安全产业来说是非常可喜的。如果能够有效落地,网络安全企业将更注重技术实力、服务质量和长期履约能力,而非仅靠低价策略。通过全生命周期成本评估和严格履约验收,项目交付质量与持续安全能力将得到保障。那些具备核心技术与服务能力的企业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产业结构有望得到优化。

财政部此次征求意见稿是中国政府采购制度迈向“质量导向”的重要一步,对网络安全产业而言,更是扭转低价竞争乱象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希望这项制度落实后,整个产业可以一起努力改善从前的旧习,而不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毕竟说到底,所有网络安全企业其实都是一条船上的蚂蚱。

声明:本文来自数说安全,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